APP下载

非熟练赣-普双言者的语码切换机制研究*

2021-09-13胡永祥陈敏

区域治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语码代价双语

胡永祥,陈敏

1.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2.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应用西语学院

一、引言

语码切换机制是双语加工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崔占玲&张积家,2010),探讨的是双语者转换语码时的心理过程,对双语表征和二语习得规律的揭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有研究表明,非平衡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是抑制的,即双语者通过抑制非目标语的激活实现向目标语的转换;平衡双语者的语码机制是非抑制的,即双语者通过选择机制实现目标语的转换(Costa & Santesteban,2004)。不过,同种语言往往有不同变体。这些变体大多共享一种文字体系,且在词汇和语法框架上高度重叠。操同种语言两种变体的人群被称之为双言者(胡永祥 & 李荣宝,2015)。

针对粤-普双言者的研究显示,双言的语言表征和语码切换机制与双语者极为相似(刘晓瑜 etal.,2015;张积家 & 张凤玲, 2010)。但是,粤语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变体(方言)。在粤语区,粤-普双言享有共同的社会认同度(胡永祥 & 李荣宝, 2015)。然而,在赣方言区,方言的社会认同度远比普通话更低。既有研究显示,语言的社会认同度对双言者的语言加工过程会产生影响。那么,对赣-普双言者而言,他们的语码切换机制会是怎样的呢?本文以此展开研究。

二、实验研究

(一)设计与材料

研究语码切换机制的基本范式是产出切换任务,即要求被试在产出语言时,依据要求进行语码切换(由L1切换至L2;由L2切换至L1)。一般而言,切换试次的产出反应时会比非切换试次产出反应时要长,他们之间的差值叫切换代价。如果L2切换至L1产生的切换代价(L1代价)比L1切换至L2产出的切换代价要更长,这就表明语码切换机制是抑制的,否则,语码切换机制就是非抑制的(祁志强 et al., 2010)。产出切换任务一般由图片命名引导,分为孤立词产出任务和句子产出任务。本研究采用的是图片命名引导的句子产出任务。

实验材料包含40个实验句,20个为存在句(例:在钢琴附近有个女孩),20个为双宾句(例:给那个猴子一个香蕉)。为了与前人操控保持一致,切换词放在句中、或句未位置。我们从前人的实验材料中挑选了60幅实物简笔图。其中40幅所对应的词汇用作切换词,20幅所对应的词汇用作填充词。10名与被试教育背景相当,但不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对切换词的赣-普熟悉度分别进行了七级量表的评判。我们分别汇总了所有切换词的英汉熟悉度得分,并以其为因变量,句型(存在句;双宾句)和嵌入位置(句中位置;句末位置)为自变量分别进行了重复方差分析,结果句型与嵌入位置主效应均不显著(ps>0.1)。这表明切换词的赣-普熟悉度在两种句型和两种词位间是平衡的。

我们最后将实验材料分成A、B组,每组List均包含非切换任务和切换任务,用于收集不同方向的切换代价差。List A用以收集赣方言的切换代价(由普通话切换至方言产生的代价),其中切换词的产出语在非切换与切换任务均为赣方言;List B用以收集普通话方向的切换代价(由方言切换至普通话产生的代价),其中切换词的产出语在非切换与切换任务均为普通话。所有实验句在不同任务条件下均只产出一次。

本次实验的因变量包括切换词产出RT和切换词产出RT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差值,即切换代价,自变量为产出语(赣方言;普通话)和产出条件(非切换;切换)。

(二)被试

68名来自江西省某地级市城区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这些被试均能熟练的使用普通话,并在部分的使用赣方言,且均为右利手,无口吃,实验结束后获得了物质报酬。

所有被试在入选前接受了普通话和方言习得年龄的调查。其中普通话平均习得年龄为1.2(0.7)岁,方言平均习得年龄为4.5(1.2)岁,差异显著(p=.002)。在语言熟悉度的评定中,被试的普通话平均水平为4.1(0.8),赣方言的平均水平为2.6(1.2),差异显著(p=.003)。鉴于语言调查的发现,本次研究将普通话和赣方言分别设为被试的L1和L2。所有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List A和List B。

表1 切换与非切换条件下的关键词的产出反应时(标准差)与切换代价

(三)实验程序与过程

实验程序通过DMDX实现,刺激材料通过台式电脑呈现,产出反应时通过头戴式耳机由程序自动收集。

指导语呈现结束后,程序首先呈现导入界面(呈现时间为无限制),提示被试将要产出的内容。当被试准备完毕,按下空格键后,程序将逐次呈现刺激图(最长呈现时间为3000ms),引导被试快速、准确地逐步产出数词、名量词和关键词。但在关键词刺激图呈现前,程序将呈现准备界面,允许被试为关键词的产出和语码切换(切换条件下)做充分准备。当被试准备完毕,按下空格键后,程序开始呈现关键词刺激图。实验材料的产出顺序为半随机设计,相同关键词或相同名量词类型的连续重复次数不超过两次。所有刺激呈现间隔均为800ms。

被试在试验前熟悉了实验材料,且在主试的帮助下完成了练习任务,熟悉了实验流程并掌握了避免语音无效促发的技巧。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仅分析反应时数据。数据导入Rstudio,3.4.4后,先保留反应正确且大于300ms的有效反应时数据,再剔除加减三个标准差的异常值。再依据产出语言将数据分成两组,以关键词产出反应时为因变量,产出条件为自变量,被试和项目为随机变量,分别进行混合效应模型拟合。在优化模型时,先构建最大模型(Barr et al.,2013),再采用向后逐步回归的方法,逐步简化随机效应结构。最后进行主效应、交互效应和简单效应检验。

(五)实验结果

对普通话关键词产出反应时的主效应检验发现产出任务主效应显著(x2(1)=54,p<.001),切换任务中的关键词产出反应时比在非切换任务中的会更长(β=178,SE=32.5,t(937)=7.2,p<.0001)。这表明L1方向的语码切换能产生切换代价。

对方言关键词产出反应时的主效应检验发现产出任务主效应不显著(x2(1)=0.7,p>.01),这表明L2方向的语码切换不能产生切换代价。

实验结果表明赣-普双言的语码切换机制是抑制机制。

三、结论

本文以赣-普双言儿童为被试,句子产出为实验任务,对赣-普双言的语码切换机制进行了探测。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向普通话切换时能产生切换代价,但向赣方言切换时不能产生切换代价。本文发现和前人研究取得了一致,表明双言者的语言表征和语言加工机制与双语者是极为相近的。这说明,从语言加工的角度出发,双言者可以纳入双语者的研究范畴。

相关链接

赣语,汉语方言之一,为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约5500万。赣语是汉语八大语系之一,使用人口多数在江西省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流域以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皖西南、鄂东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数赣语方言岛。

此外,赣州市的石城县、宁都县、兴国县、于都县、瑞金县、会昌县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

赣语可分为九片语片。赣语以南昌话、抚州话、宜春话等为代表。赣语内部各方言之间的互通程度较高。

赣语一般有4-7个声调。赣语南昌话共有19个声母,韵母可分为“开韵尾”“闭韵尾”“促韵尾”三类,共67个韵母。

猜你喜欢

语码代价双语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爱的代价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
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的本质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从语码交换角度看中国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