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1-09-1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汪小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汪小芳
培养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不仅是外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本文从历史进程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延续,从多角度归纳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相关制约因素,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思路。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职业院校要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剖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可知“工匠精神”与生俱来的内涵与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诉求不谋而合。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优质校建设”、“双高计划”等,对于工匠精神培育形势一片大好。
1 从历史发展看工匠精神
中国工匠精神的发展可以从原始社会一直记述到现代社会,《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诠释了战国时期工匠的职业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传承记述的典籍众多,比如《考工记》《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历史典籍都是对工匠精神传承的记述。国外对于工匠精神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日本经济大学教授后藤俊夫的《工匠精神:日本家族企业的长寿基因》,都指出了工匠精神培育对于企业和个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放眼世界,欧洲工程师人均比最高的德国,亚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日本,这些国家有一大批超过100 年乃至超过1000 年的企业屹立不倒,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员工对工匠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
2 工匠精神的内涵
目前,关于“工匠精神”没有统一确切的界定,不同的视角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见表1。从以上“工匠精神”内涵诠释的异同点来看,高职大学生完整的“工匠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匠技-精益求精的专业知识技能;匠心-应时而变的创造性思维;匠德-笃定执着、惟精惟一品行;匠力-推陈出新的科学研发能力。
表1 “工匠精神”内涵
3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参考价值,在调查对象上进行限定:从性别上,参与调查男女学生比例适当;从专业上,文史财经类和理工农医类参与学生人数接近持平。问卷调查主要包含:第一,对工匠精神认知及功利性择业状况(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程度;工匠精神是否与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经济收入因素是否会影响职业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高强度的重复劳动、机械性劳作是否会对职业产生厌倦感);第二,职业态度状况(对严谨的职业态度认可度、大学生日常自我认真负责程度、职业态度决定性影响因素);第三,职业道德状况(对待生活中出现的违背职业道德行为时自身态度的情况、对坚守职业道德底线重要性的认可情况);第四,职业能力(工匠精神是否影响职业能力、哪种方式最能提高职业能力、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关联性)。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一定程度上存在认知模糊、职业选择功利色彩浓厚、职业道德要求较低;职业责任感缺失、职业技能学习态度消极等情况。
4 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应从教育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还原论”及分析思维强调分解、分工,与之相对立的“系统论”强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多要素性和结构性等特点。系统=要素+结构[1],要素是基础、结构是环节、功能是结果。系统的结构反映了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优化对最终产生的功能起重要作用,良好的系统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非加和”效应[2]。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构建“四位一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防止过度分工,实现系统内部的职能整合、人员整合,优化系统结构,具体对策及结构如图1。
图1 模式结构
5 结语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工匠精神”培育新路径,启动实施“双高三型”(品格高尚、技艺高超、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试点建设项目等,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匠精神培育经验。江苏是高职教育强省,其各类资源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非常有利,本研究在此地开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同时对江苏推进双高建设,形成以点带面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