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素描”教育百年进程

2021-09-13撰文郭瑜华

艺术品鉴 2021年22期
关键词:徐悲鸿素描技法

撰文=郭瑜华

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潮涤荡着古老的东方帝国的天空,不仅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文学美术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五四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绘画模式进入中国,中国画从此融入了许多西洋画法,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素描。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没有素描这一概念,在中国绘画概念中与素描最为接近的只有白描,但二者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白描讲究线条起承转结的过程,线条在画面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素描则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空间位置以及阴影明暗等方面,在画面中单独强调线条的意义不大。

20 世纪初素描被引进中国之后,便不断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产生了一大批精通素描的中国绘画家,这批画家在学习外来素描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独特的中国美术素描教育体系,而在建立这一体系过程之中出现了以学习西方素描为主体和学习苏联素描为主体的两个重要阶段。

以学习西方为主流的素描阶段

左图:吴作人《男人体》 1930年 吴作人基金会藏

中图:徐悲鸿《马寅初像》 素描

右图:徐悲鸿《愚公移山》素描稿 1940年

左图:任伯年《人物图》 60×12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虽说素描是外来画种,但在我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最早的素描教学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的土山湾画馆,最初由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在此教授素描和雕塑课程,范廷佐去世之后,由中国人陆伯都、刘德斋等为工场的主持,土山湾画馆在刘德斋主持时期形成了一套先用铅笔画线条,到临摹铅笔画集,再到用木炭笔画石膏人像写生,最后人体写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影响深远。徐悲鸿在《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称:“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其中陶冶出之人物,如周湘,乃在上海最早设立美术学校之人。张聿光、徐咏青诸先生,俱有名于社会。”中国近现代著名美术家丁悚、杭穉英、张充仁等也都曾先后在此学艺。

任伯年也曾在该馆学习素描和速写等技法,并将技法用于他的创作之中,使人眼前一亮,他笔下的人物笔墨精妙,神完气足,无论是人物的比例结构,还是面部的五官刻画都惟妙惟肖,这显然是任伯年采用了西洋素描中的比例、结构、明暗等技法的结果,换言之,任伯年在当时已经开始将西洋技法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相结合起来,从他们那一代开始已迈出了“中国画”素描进程的第一步了,而这一切都与土山湾画馆的培养有莫大的关系。

如果说土山湾画馆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画人才的话,20 世纪20年代以后归来的留洋学子则是当时美术绘画的又一批中坚力量,如留法的林风眠在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留日归来的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开始使用石膏模型教学;留法的严文梁出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传授相关美术教学理念……

右图:徐悲鸿《画龙点睛》素描稿 1922年

在这批留洋学子中以徐悲鸿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在留法期间不断精研欧洲写实技法,重视素描在绘画中的基础作用,在吸取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素描技法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描风格。回国后徐悲鸿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1946年又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的教学理念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徐悲鸿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他主张以人物为主的素描写生训练,并为此增设了速写课与默写课;徐悲鸿还提出“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洁”及“新七法”的绘画原则,同时强调造型的尖锐求实、大胆钻研、真切朴实,升华了素描表现的艺术境界。这些理论均对建国后的素描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图:周思聪《素描少女像》27×19.5cm嘉德四季第14 期 成交价:RMB 5,600

以学习苏联为主体的素描阶段

如果说在民国时期素描技法受西方影响较深,风格多元,那么新中国初期的素描风格,则长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在此种情况下,我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文化美术方面则必不可少的深受苏联的影响。

下图:王式廓《血衣素描》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时苏联的素描教学官方教课书为《素描教学》,该书是由前苏联高等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研究组索洛维耶夫等人编写,是一部有关素描教学和素描原理的专著,这部专著的理论基础大都来自于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契斯恰科夫,契斯恰科夫是俄罗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擅长于风俗画、肖像画、历史画等。在素描方面,契斯恰科夫强调:“素描画的不是线,而是形……画出的是线而见到的是两条并行线等之间所包含的体积。”他把学院派教学传统与现实主义原理相结合,并且强调从结构上去理解这些体积的关系,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对象的规律,又要有描绘上的正确性。基于这些观点他创造出了现实主义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也与当时中苏文艺政策以及徐悲鸿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相暗合,故而被当做优秀案例引进到中国美术教育之中。

1955年文化部主持了第一次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在会议期间,苏联著名绘画家马克西莫夫作了关于素描原理及教学问题的报告,与会代表学习了苏联素描教学的先进经验,主张推广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这次会议也是官方肯定和推广契斯恰科夫素描的一次重要的举措。官方不仅将苏联美术教学理论大量引进中国,还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这批留学生回国之后也成为了宣传、推广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主力,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于各大美术院校从事工作,所以契斯恰科夫素描有一段时间占据了整个画坛,对中国的素描教育体系以及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刘文西 《小米饭》 素描 136×68cm 1983年

左图:艾轩 《穿越狼谷素描之二》2007年作 54×69cm 北京保利八周年拍卖会 出版/《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全集·艾轩》P106 吉林美术出版社

中图:冷军素描

右图:何家英 人物素描

虽然苏式素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但一边倒的学习苏式素描却也产生了教学模式和画法单一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第二次素描座谈会在1980年前后召开了,会议中指出,目前我国素描教学方法与素描风格存在明显单一化的问题,并指明今后素描艺术的发展路线,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素描教学内容,比如设计类专业的素描,重点要培养准确观察与准确描绘的能力,掌握好对象的形体结构,并无需过多强调素描的明暗关系与层次变化等等。

两次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大量西方艺术信息涌入中国,如伦勃朗、埃·博巴、安格尔、列宾等素描大师的技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的素描作品亦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许多画家也逐渐摆脱单一素描形式,开始探索素描的多元化面貌,诸如蒋兆和、林风眠、刘文西、吴作人、秦宣夫、吴冠中、李斛、李琦、王盛烈、卢沉、周思聪、何家英、张建伟、高小华、艾轩等现当代名家。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上展现了出了扎实深厚的素描功力,同样也创作出了很多素描作品。此外,还有其他的许多画家在素描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尝试,诸如追求线条、形体、光影的纯粹美学意义,在新材料和实验技法上做出尝试等。这些倾向使得素描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向着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方面进一步的发展起来,代表了“中国化素描”从此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著名美术评论家江丰在回顾新中国美术教育时曾谈到:“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建国三十年来由美术院校用新思想和新方法培养起来的新军,这实在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支新军的最大特点,便是重视生活气息,掌握比较扎实的素描(包括线描) 造型能力,既懂得继承传统画理和画法的重要性,又能不为所囿。”从清末时期的任伯年到民国时期的徐悲鸿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诸多名家,他们将中国传统绘画之技法与西化素描相结合,一步步为后来人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素描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徐悲鸿素描技法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手绘技法表现
武汉素描
素描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