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远大理想
——从刘文西《祖孙四代》《道情》谈起

2021-09-13

艺术品鉴 2021年22期
关键词:道情刘丹西安美术学院

讲座现场

7 月9 日,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土画派秘书长刘丹教授主题讲座“家国情怀,远大理想——从刘文西《祖孙四代》《道情》谈起”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举办。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黄越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益,四川美术学院前副校长、教授侯宝川,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贾安东,四川美术学院审计处副处长杨清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美协主席杨涪林,《艺术品鉴》杂志主编郑朝辉,西安美术学院博士、黄土画派画家邢聿烜,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罗江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肖力,内江师范大学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授陈茂华,四川美术学院国书院党总支书记王劲,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查明,国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肖志,人物教研室主任朱小坤,教师李杰以及国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左图: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黄越

右图:四川美术学院国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肖志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嘉宾和师生首先参观了刘文西先生20 余幅原作,刘丹教授对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刘丹回顾了刘文西先生(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的生平及艺术创作历程。20 世纪时期,刘文西先生是“徐蒋体系”下新中国第一代写实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推动了写实人物画的发展。其作品大多具有典型环境、人物及形象,是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技法相结合的典范,并创新性地把陕北农民形象带入了现代人物画的殿堂。

刘丹围绕其代表作《祖孙四代》展开讲解,作品以粗犷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高原上祖孙四代的形象,以巧妙的构思寓意了四代人同土地的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极具创新意味与时代感,也是新中国农村变革的纪念碑式的人物群像代表作品,是艺术深入生活创作实践的典范。

刘文西《祖孙四代》纸本 100×130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刘丹谈到,刘文西先生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不断地深入生活,走到陕北农民群众中去,艰辛创作。90年代,刘文西创作了《道情》,充分将领袖与民间艺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绘于纸上,不仅表现出陕北特有的曲艺艺术形式,更借此表现领袖与人民群众在艺术上的共同交流。

陕北说书人韩起祥50年代有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了陕北受苦人在旧社会的辛酸,一位盲艺人生涯的苦楚,同时也唱出了他得到了解放,唱出了他的精神世界。

刘文西也是在陕北认识了韩起祥,听过他说书、唱道情,也画过他的速写……所以刘文西的这幅《道情》有双重意义:既表彰文艺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也表现出主席对盲人和通俗文艺的特殊关怀与理解。

刘文西认为,艺术家要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范围过宽。所以,与其到处走马观花,不如深入一点,如解剖麻雀一般,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仅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一个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刘文西对于黄土地的热爱是深厚的“在陕北,我不是游离于乡亲们之外的看客,而是长辈的儿子、同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叔叔”。

左图:刘文西《陕北老农》1969年

中图:刘文西《台庄老妇》69×45cm 1989年

右图:刘文西《陕北小演员政政》1983年

他曾说道:“我对陕北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块土地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

其后黄土画派的成立,是刘文西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成果。黄土画派坚持现实主义风格,注重实地采风,关注人民群众,坚持“求创新,讲笔墨,严造型,熟悉人”的艺术宗旨,为中国画坛挥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9年,刘文西先生去世5 个月之后,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讲座结束后,《艺术品鉴》杂志主编郑朝辉,西安美术学院博士、黄土画派画家邢聿烜,分别围绕最近举办的刘文西先生主题画展、《转战陕北》组画,与刘丹教授及参会师生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本场讲座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举办的“用艺术讲党史”第五讲。讲座对于学院正在进行的一流专业建设、以主题创作为主的项目制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对当代艺术教育中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活动现场

猜你喜欢

道情刘丹西安美术学院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择一行爱一行:两次生命的起点
——山西古交市非遗项目“岔口道情戏”自然传人王谷唤访谈
西安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高杨作品
金华道情的艺术特征及生态现状研究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两个女生的较量
两个女生的较量
闲话“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