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与传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专访

2021-09-13采访撰文王一婷

艺术品鉴 2021年22期
关键词:帝陵博物院秦始皇

采访、撰文=王一婷

泱泱华夏,伫立于世界五千年。五千年的岁月,有很多物证。地上遗址和地下出土的文物,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它们带着远古的印记,向世人展示我们祖先的骄傲与荣耀。现下,这些物证,正安静地躺在全国数千家博物馆中。它们或记录一个朝代的兴衰,或反映一段消失的文明,全都深刻而醒目。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领略祖先的荣耀,离不开一代代文博人的努力,是他们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中找到解读中华文明的密码。2021年6 月13 日,《艺术品鉴》杂志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女士做了一次专访,通过这次专访,我们将更了解文博人,了解博物馆。

人物介绍

田静,现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1988年从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事书刊编辑和研究工作;2007年,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2020年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传承:从家也从国

在与田院长长达三个小时的对话中,我能清晰的感受到文博人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我把它概括为“守一”,也可以说是坚守。“一”为初心,也为使命。这也许是由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文博工作涵盖了方方面面,有在考古工地的发掘,也有在文物库房的修复保护,还有在陈列厅的讲解交流。但无论是哪一环的工作都离不开“守一”二字。他们需要耐心去一点点拭去文物身上的泥土,皓首穷经去研究文物背后的故事,也需要用全部的热情诉说过去的故事。这种“守一”,有时要付出一生的时间。

发现了这种特质,我问田院长这算不算是文博人独有的。田院长表示:“各行各业要做出成绩都需要付出时间跟精力,不单单是文博行业。”

其实“守一”二字是我在田院长身上感受到的最明显的特质。她的父亲毕生致力于文物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工作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田静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接受父亲的建议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而她自己,在这儿一呆就是三十三年。

我问田院长,文博工作对她来说是否是宿命?田院长回答,其实也不是。她本身的兴趣爱好在文字工作。从小就喜欢阅读,本来梦想读中文专业,成为一名编辑,后来机缘巧合学习历史专业,到了博物馆工作。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科研工作,编辑书籍期刊,这也算是离自己本来的梦想非常近了。在与我的对话中,田院长多次提到了父亲,从事这份职业,并且让她为“文博人”的身份感到骄傲的都源于自己的父亲。

“我父亲就是文博人,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面临选择,是父亲坚定地支持我到博物馆工作。”田静的童年时期,是在碑林度过的。她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文物:“我7 岁就开始在碑林做小小讲解员”。

我以为这样的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背后一定是优渥的物质环境,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她说:“从小学开始,我就是半工半读的状态。小的时候需要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了需要照顾身体不好的父母。但我面对困难一直是坚定的。”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田静克服困难,考上了西北大学:“我就是认真,我会熟读书上的所有内容,争取做到一字不差。”即使是因为家庭原因耽误了课程进度,她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左图:青年田静

右图:童年在碑林 左为田静

左图:兵马俑一号坑军阵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右图:田静接待基辛格

坚韧的品质,来源于父辈的传承。“我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对待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从小受到父亲正面的影响,在到任岗位后,也始终践行了这一品质。坚守在文博一线。

从家传承到的坚韧品质,支持文博人继续完成从国接受到的使命。

“文物对人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田静这样理解文物的意义。有些时候,单单是文字的宣传起不到作用,但文物作为过去事件的亲历者,承载了民族的记忆。它会给后人更加鲜活生动的感受,直抵人心。守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文博人的光荣使命。而守护初心,坚守岗位,是从父辈传承来的教诲。文博人的品质,就在“守”,这种传承,从家,也从国。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山河会变,人也会变。这就让文博人的“守一”显得弥足珍贵,总有些“不变”有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力量。“一”从家始,也为国归。

时代:守护与发展

在从事图书编辑和科研工作近20年后,田静出版了《秦俑艺术论集》《秦宫廷文化》《博物馆工作研究》等15 部著作,因业务能力突出,她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并竞聘成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分管一线接待服务与工会工作。与上一份工作相比,接待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要面对的是形形色色各有性格的观众,需要满腔热忱地团结和带领职工做好本职工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天接待的观众非常多,在接待过程中难免会有观众产生不满,如何灵活处理这些矛盾,就需要智慧。面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态度温和热情,还要有礼有节。

兵马俑作为中国的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观众慕名而来。很多国家政要在访华时也都会来秦陵博物院参观。作为分管接待工作的副院长,田静先后接待了一百多位国家元首。这些接待要配合的部门很多,首先要与外事部门紧密配合,了解主宾的信息,根据主宾来派出相应的接待人员。即使是一级接待(指国家元首一级的接待)博物院也不会采取完全闭馆的方式。这就给接待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我们要提前做很周密细致的准备,了解主宾参观的时间,甚至要将主宾的身高考虑进去,以此来配合派出相应的讲解人员。”外事无小事,每一次等级接待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工作中容不得一点差错。

经过持续不断的业务培训,秦陵博物院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讲解服务团队,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讲解人员。“在宣教人员的培养上我们也希望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比如外语、历史、美术、新媒体。每一种特长都在宣教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我们会鼓励大家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新时代下,很多东西都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田院长认为,人工讲解工作则不会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人工智能是程式化的,没有办法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而人工讲解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根据调查,仍有百分之六十的观众会选择人工讲解,这样带来的参观体验会非常好。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受疫情影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闭馆了两个月的时间。田院长说,在疫情发生后,以前的很多工作都转到了线上。“我们开设了秦陵‘微讲堂’,云讲解、云看展,云直播等,可以让观众在线上参观博物院。”

新时代下,守护古老文物的博物院也在积极引进新技术,更多的新鲜血液也都加入到博物馆中,这就需要持续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上图:讲解宣教工作

下图:田静在一号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关于这句话,田静是这样理解的:“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所‘大学里’,文物是教具,文博人是老师,博物馆本身就是校舍。所有这些配合在一起,就起到了像大学一样的作用。”

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守护文物。而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财富,单单靠文博人守护是远远不够的,呼吁全社会一起守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才是最重要的。为此,秦陵博物院策划了优秀历史文化“六进”活动,走进校园、机关、厂矿、社区、乡村、军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宣讲和互动体验活动,迄今已走进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香港弘立书院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走进西安地区的社区、厂矿、军营等,深受欢迎。

作为文博人,从祖先接过遗产,要为下一代,护好它们。这是文博人的骄傲,也是他们光荣的使命。

对 话

2021年5 月18 日,秦陵铜车马搬到丽山园铜车马出土的原址展出。关于铜车马搬家和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对田院长进行了采访。

艺术品鉴:铜车马在搬迁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它的安全?

田静:我们有一流的包装专业技术人员和运输的专业技术人员,秦陵铜车马虽然没有出过境,但在国内还是有异地展览的先例。如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后来在西安世园会也有展览,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了铜车马搬迁中的安全。

艺术品鉴:铜车马在搬迁的过程中是需要拆分再搬迁的,对吗?

田静:的确,大件文物是要拆卸的,否则在运输的过程中会不方便,我们是把它拆成零部件进行运输的。

艺术品鉴:拆装过程中会对文物有损耗吗?

田静:不会的。首先,青铜质地比较稳定,在搬运的过程中我们确保文物的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做了特殊的防护。工作人员都是带着手套,避免汗液沾到青铜器的表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大型文物的运输和包装上经验丰富,受到国家的认可,在技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除了技术和人员之外,路途中也要控制车速,路上遇到的障碍也必须清理掉,在搬迁的过程中,我们会把路上的减速带都先拆掉,怕震动太多威胁铜车马的安全。另外,在运输的过程中,大型的器件都是用机器来搬运的,避免人手工操作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文物的损伤。

艺术品鉴:那这样的搬迁工程需要配合的部门应该很多吧?

田静:是的,文物藏品部负责文物的管理工作,文物保护部在做文物的监测。在从搬运之前就对文物进行细致的监测,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出远门要做体检一样,陈列部会事先做测量,测试文物进入展柜会需要哪些步骤,文物的搬迁也有一个程序。展厅的灯光也有细致的安排,我们前期也会对光的角度进行测量,我们要确保文物搬运进去以后一次到位,另外,所有的文物的光源都是冷光源,没有发热的,也是文物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

艺术品鉴:铜车马对温度湿度的要求高吗?

田静:不是很高,但是也要严格。因为青铜在潮湿的环境下表面会生锈,所以我们要保持它有一定的干燥度,还有就是表面不能有粉尘,脏东西,会滋生霉菌,就如同我们的皮肤一样。铜车马的防锈防霉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会对温度湿度有监测,从而确保它在一个合适的温湿度环境中。

艺术品鉴:铜车马的新馆和老馆之间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田静:首先,新馆的展示面积更大了,观众将获得很好的观赏效果;另外,它可以把车马文化史展示出来。在以前的陈列厅时,展示面积是有限的,所以在陈列的时候会挑一些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不能充分展示车马文化的全部价值。从商周以后,车马文化就非常重要了。贵族出行乘坐不同的车,以彰显其身份地位。士兵作战用战车,进行车战较量;当然,秦始皇帝出巡的时候也有大驾、法驾、小驾等不同的规模。车子在先秦时代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铜车马又是最高级别的车子,所以它承载着很多的信息。宫廷文化、车马文化、还有乘舆制度等文化信息。搬到新馆以后就可以充分的展示这些信息,制作工艺、彩绘工艺、加工工艺等,我们可以分专题进行展示,那边的面积更大了。

一号铜车马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二号铜车马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文官俑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一直分为两个展馆,一个为兵马俑馆,一个为丽山园,但是到丽山园参观的观众只占观众总量的百分之十,多数人不去丽山园那边参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丽山园,所以我们把它搬到原址了。这也是遗址博物馆的一大特征,文物就在出土原地展出,有遗址感和现场感。

艺术品鉴:新馆在展示时还引入了很多新技术?

文官俑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是的,丰富的车马文化不仅仅光靠文物来展出,我们用高科技的方式来进行展示,比如说一号车的伞盖是如何制作的。它本身用青铜来模拟丝绸,工艺是非常高明的。但是观众看不到,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铜车马,现在我们用高科技的形式,用数字3D 来还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能活灵活现地让观众想象、看到当时车马的豪华和壮观。很多人参观后感到耳目一新,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让文物活起来”,那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展示效果的灵活多样是非常重要的。

文官俑面部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艺术品鉴:那么像这样的馆还会在丽山园再出现吗?或者说丽山园会开放其他陪葬坑吗?

田静:还会的,现在丽山园已经有两个陪葬坑对外开放了,一个是k9901百戏俑坑,另外一个是文官俑坑,k0006。以后还会有石铠甲坑对外开放,在石铠甲坑发现了青石做成的铠甲,是秦代的武器库,非常生动,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来呈现秦代的军事文化。另外,最近发现的陵西大墓也引发人们的关注,这是秦代的一个将军的墓葬。发掘工作已持续了七八年的时间。在去年我们对外公布了陵西大墓的重要发现,比如,在墓中发现的金银骆驼,就是非常重要的文物。这些文物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

陵西大墓只发现了很少的一部分,还在发掘中,在封土的西侧,属于秦始皇陵园有规划的一处高等级墓葬区。

艺术品鉴:受影视剧的影响,观众会误认为兵马俑里包的是活人,那么在秦代人殉制度还普遍吗?

田静:不普遍了,秦景公时,有277 个奴隶殉葬,受到了当时强烈的舆论攻击。当时的社会条件,人其实也是生产力,只有人能创造产品。因此,人殉制度也在废除,秦简公的时代,不能用活人来陪葬,用像人一样的“俑”来陪葬,俑的出现就是代替人殉的。秦兵马俑完全是用陶土来做成的。在秦陵中并未发现人殉坑。虽然已经发现十七座公子公主墓,但那属于宫廷政变而造成的,并不能算作人殉。秦二世政变才有杀兄弟姐妹的事情发生。

秦始皇帝陵封土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艺术品鉴:历史评价秦始皇是暴君,那您怎么看?

将军俑 张天柱摄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田静: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他有很多非凡的创造。秦统一后,有各种思想,短时间无法做到统一,所以他必须采取重典治国,以非常武断的方式来进行思想统一。另外,他在短时间内动员人们修长城、修陵墓,伤害了民力,这也是后代诟病秦始皇的原因。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在战争中老百姓流离失所。秦统一后,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获得更多安定,很多老百姓还是迎合统一的潮流。最不满意统一的其实是原六国贵族。楚国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在其他旧六国里也会有很多人反对秦的统一。在史书中,我们没有看到老百姓阻止统一的记录,主要是六国贵族阻止统一。统一中采取的一些手腕,也是秦始皇作为政治家的智谋。从长远来看,统一对中国的意义是重大的。

猜你喜欢

帝陵博物院秦始皇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春意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帝陵宝藏
视觉
秦始皇忆师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南京明孝陵成功申遗15周年“明代军士”穿越巡游帝陵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论日军侵华期间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以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各类债券及股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