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稻区稻田甲鱼循环生态高效共生最优模式筛选
2021-09-13黄利国陈胜荣田露申
许 超, 黄利国, 陈胜荣, 田露申, 郭 伟, 明 伟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0 引言
【研究意义】中华鳖(Trionyx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王八等,属龟鳖目鳖科鳖属,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滋补佳品[1]。我国中华鳖养殖模式主要是温室养殖和仿生态养殖,占我国中华鳖养殖市场份额的95%以上,生态甲鱼市场份额占比约5%,而稻田甲鱼模式2010年才从浙江兴起,目前在安徽、湖北等地应用较多[2-4]。2019年,我国稻田甲鱼模式应用面积约1.65万hm2,仅占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施面积的0.71%,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探索适宜不同地区的稻田甲鱼养殖新模式,对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效益,促进养殖户增产增收,有效推进生态养殖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稻田甲鱼模式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高效养殖模式,能达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5-6];同时,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7],对稻田的水稻根系和表层土壤菌群群落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尤其对稻田水稻根系土壤固氮细菌的多样性与丰富度的影响较大[8];还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有积极作用,稻鳖共生能有效减少水稻迁飞性害虫的发生[9],有效防控稻飞虱[10]。【研究切入点】四川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40万hm2,其中宜渔稻田133.33万hm2,主要为稻-鱼、稻-虾模式[5],鲜见稻田甲鱼模式的研究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川东北地区属丘陵地带,稻田综合种养殖的发展受地形限制,针对川东北地区的地形条件,探索适宜于川东北稻区应用的稻田甲鱼种养模式,为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推进川东北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水质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1.2 试验材料
水稻品种为川优6203,甲鱼品种为中华鳖,苗种由南充市博盛农业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根据放养规格、放养密度和养殖周期共设计4个试验组(A、B、C、D)12个处理,每个试验组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稻田试验面积约667 m2。各处理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稻田甲鱼种养模式的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沿试验稻田三面挖深1 m、宽1.5~2 m的鳖沟,鳖沟面积约为试验稻田总面积的10%,四周搭建钙塑板防逃。每个试验组均采用移栽方式种植水稻,栽种前15 d使用100 kg/667m2油枯作为底肥,4月下旬栽种水稻,密度为1.2万穴/667m2,5月上旬投放中华鳖,以冰鲜鱼为主要饵料,小型鱼虾和昆虫作为辅料,采用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方式投喂,上午8:00及下午5:00各投喂1次,稻田甲鱼共生期内每月换水3次,每次换水量为稻田总水量的1/3。每年5—9月为稻田甲鱼共生期,9月至翌年3月为中华鳖稻田转化期,整个生长期均不使用任何饲料、化肥、农药和除草剂。9月上旬水稻成熟收割并进行测产。
1.5 数据分析
1.5.1 水稻生长及产量指标 水稻成熟后,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且从未进行取样处理的3个1 m2区域作为测产区,统计测产区所有水稻的株高、穗长、有效穗、单穗粒数、单穗实粒数、千粒重等,计算结实率、理论产量等。
1.5.2 中华鳖生长指标 每个试验田随机抽取30尾中华鳖进行测量。各生长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存活率=中华鳖存活数量/中华鳖总数量×100%
平均末体重=wT/q
增重率(WGR)=(w2-w1)/w1
特定生长率(SGR)= (Lnw2-Lnw1)/(t2-t1)×100%
日增重=(w2-w1)/(t2-t1)
其中,wT为单个处理组的中华鳖总重量(g),q为单个处理组的中华鳖数量(尾),t1为试验开始时间,t2为试验结束时间,w1为对应时间t1中华鳖的初体重(g),w2为对应时间t2中华鳖的末体重(g)。
采用Excel 2019进行数据处理,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Duncan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组水稻的经济性状及产量
从表2看出,D3水稻实际产量最高,达456.37 kg/667m2;其次是D2,为412.62 kg/667m2;A1最低,仅316.58 kg/667m2。各小区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相差较大。整体上看,中华鳖的放养规格越大、密度越高、养殖周期越长,则水稻的产量越高。
表2 各处理组的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
2.2 各处理组中华鳖的生长性状
从表3看出, C1中华鳖的增重率最高,达314.16%;其次为D1,达292.6%。A1中华鳖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为0.292%;其次为B1,达0.291%。日增重以D1最高,达2.252 g/d。A组各小区中华鳖的平均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差异性不显著,表明,短周期饲养时小规格苗种的投放密度对中华鳖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B、C、D组内比较发现,B1、C1、D1的平均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显著高于B3、C3、D3,表明,低投放密度对中华鳖的生长影响显著高于高投放密度。比较A和B,C和D组发现,小规格苗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高于大规格苗种,而日增重相反。同组内,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华鳖的平均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均呈下降趋势;同周期和密度下,投放规格越大,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越小,日增重越大。
表3 各处理组中华鳖的生长指标
2.3 各处理组的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
2.3.1 成本投入 稻田甲鱼模式的成本投入主要包括饵料、苗种、人工、改造设施等费用。从表4看出,D3的投入成本最高,达29 823.13元/667m2;其次是D2,达24 573.84元/667m2;再次是B3,为20 505.97元/667m2;A1最低,为8 816.72元/667m2。表明,稻田甲鱼养殖模式的整体投入高。
表4 各处理组的成本投入
2.3.2 经济效益 从表5看出,总产值最高为D3,达69 559.2元/667m2;其次是D2,为55 409/667m2;C3也达40 734元/667m2。年平均利润D3最高,达19 868.04元/667m2;B3为19 089.33元/667m2;B2和D2也在15 000元/667m2以上。产投比D3最高,达2.39。同组内,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其经济效益随之增加,
表5 各处理组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稻田甲鱼模式采用的水稻品种为川优6203,在四川、陕西等地种植的单产约550 kg/667m2[11-13],本试验中该水稻品种产量316.58~456.37 kg/667m2,产量略有下降,但符合有机水稻种植平均产量(300~400 kg/667m2)的标准,且稻米价格有显著提升。罗衡[8]对稻鳖共生模式的研究结果显示,水稻产量比单作水稻产量增加约19.32%。宋光同等[14]研究表明,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产量约560 kg/667m2,比单作水稻产量增加约2%,保证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本试验水稻产量减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程未使用化肥,水稻种植按照有机水稻种植标准进行,但中华鳖在稻田内的活动只集中于鳖沟周边,鳖沟周边的水稻各项生长性状优于稻田中间区域,单位面积产量也更高,且存在粪便利用率不充分、肥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导致稻田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相差较大。
稻田综合种养生产实践中,存活率、投入成本和产值等指标和放养密度有直接关系[15]。试验采用稻田甲鱼模式,中华鳖属爬行动物,水体可利用量和水体溶氧不是其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苗种的存活率较高,在稻田容纳量范围内,其生长不受影响,但放养密度越低,其生长速度越快,而放养密度越高,经济效益越高。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往往采取经济效益高的养殖模式。本试验中水稻产量最高达456.37 kg/667m2,中华鳖产量最高达270.05 kg/667m2,年平均利润达19 868.04元/667m2,投入产出比达1︰2.39,比陕南地区稻田甲鱼养殖模式的投入产出比1︰1.45[16]更高,投资回报率高,而且随着养殖周期的增长,多年生稻田甲鱼的价格还可继续提升,能进一步促进养殖户增收。下一步将在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稻田甲鱼模式对产品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更优的养殖模式。
4 结论
川东北稻区稻田甲鱼种养最优模式为中华鳖投放密度200尾/667m2、投放规格0.45 kg/尾、饲养周期600 d,该模式水稻实际产量为456.37/667m2,基本达到有机水稻种植产量标准,且中华鳖可正常生长,产量达270.05 kg/667m2,年平均利润达19 868.04元/667m2,投入产出比达1︰2.39,经济效益可观,能显著提升稻田利用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