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健康成长
2021-09-12郭景山
郭景山
在小学阶段,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得更多的玩耍时间,保持心情的愉悦。如果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无法针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开展体育教育,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排斥、消极,甚至抵触的心理,这样对小学体育的教学开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开展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心态,全面体现体育育人的科学价值。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已经是全社会和教育界的共识。新课标已经将心理健康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原来被人忽略的科目如今成为具有重要地位的主要课程,为有效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体育与健康重要性的正确认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应当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体质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有效促进学生在未来学习中的积极心态。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小学体育开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出几点促进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基于学习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促进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玩,这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特点。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同时运用好游戏情景也能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慢跑、热身运动等形式来进行课堂导入,虽然这些课堂导入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渐进入到体育训练的状态,但会使得课堂教学毫无新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采取游戏活动来创新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关注度,同时也为今后的体育课程良好开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对“圆圈跑”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圆圈传球”的游戏活动来创新游戏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完成身体准备。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符合本班特色的游戏活动,这样既可以突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增添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体育训练氛围。
2 基于学习心理,调整游戏法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特点为他们创设多样的游戏形式,则可以让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直保持集中的状态。比如,百米跑训练时,大部分小学生比较反感这种单一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创新这种体育项目,让小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双人绑腿跑。在充满乐趣的情境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提升了他们的参与度。
体育游戏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障每个学生时刻在积极的气氛中进行训练。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他们关心的话题往往比较新奇,而教师可能不知道。为此,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之后将他们的兴趣融合在体育教学中。比如,小学生大多喜欢一些舞蹈,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为学生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舞蹈,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如此,学生可以伴随音乐的节奏创新体育项目。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体育思维,还增强了学习体育的自信心。
3 基于学习心理,创设合作情境
教会学生合作是小学阶段小学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学任务是一个小学生独立完成不了的,此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可以将所要学习的体育知识以及技能与小组结合教学方式共同发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田径运动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两人三足”“接力赛”等合作性的运动项目。通过这些合作性的运动项目,可以激勵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教师在设置合作性的体育项目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并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为此,教师要落实好评价目标,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和深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在得到自我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深刻把握学生心理,从而开展教学设计。教师要具备长期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意识,设立长期有效的体育教学目标,通过对课程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对学生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让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产生巨大的成就。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