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完美收官 绿水青山结扶贫硕果
2021-09-12耿国彪
耿国彪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摆脱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历史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谱写了人类脱贫史上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和地方各级林业草原主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生态扶贫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统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始终冲锋在生态脱贫攻坚最前线,全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大举措,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配合、地方联动的行业扶贫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扶贫减贫政策体系,林草生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安排贫困地区林业和草原资金2000多亿元,带动2000多万人脱贫增收。在中西部22个省选聘了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有效保护了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资源;各项林草重点工程项目向中西部22个省倾斜,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00多万人次;组建了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了160多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
在我国,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区高度耦合:占国土面积近80%的山区、林区、沙区,分布着全国60%的贫困人口、80%的深度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也决定了生态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必將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护林员精准到人头,退耕还林精准到农户,木本油料等产业精准到政策,定点帮扶精准到脱贫摘帽;通过开展国土绿化、发展特色林果、扩大森林旅游巩固脱贫成果”的“四精准三巩固”扶贫思路,帮扶贫困地区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林草部门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项举措,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一批批贫困村、贫困户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更演绎出了一个个国家得绿、村民得利的生动故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端得稳端得牢的“金饭碗”。
生态补偿真脱贫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作为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6年以来,中央层面共安排贫困地区林业和草原资金1500多亿元;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共选聘11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全国组建了2.3万个脱贫攻坚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吸纳16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全国林业和草原生态扶贫共带动近2000万人脱贫增收。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是中西部很多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生态护林员这一创新举措,带动了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我国生态补偿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
47岁的庞朝明是云南省红河州新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全家生计只靠他一人种地维持,一年收入仅2000元。
为解决庞朝明家的贫困问题,新荣村把他家20多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600元;聘用他当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8000元;协调他就近打零工,一年能赚四五千元;还帮助他发展林下经济,种植4亩草果……如今,庞朝明家稳定脱贫。
2016年至今,红河州已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2260个,投入补助资金2.62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增收超过600元。生态就业扶贫促进全州4.9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红河州南部山区的元阳县,通往新街、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乡镇公路两旁的桤木林下,生长着草果、板蓝根等经济作物。2015年以来,依托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元阳县先后投入扶持资金2100余万元,在5个乡镇100多公里公路沿线的退耕还林区新植草果7万余亩。全县草果种植面积达12.5万亩,带动1.4万户5万群众增收。
红河州吸纳贫困人员参与生态建设,发挥生态工程扶贫带动作用。“十三五”以来,全州共安排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1220.48万亩,覆盖全州527个贫困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10.33万亩,惠及贫困户44904户17.31万人。实施退耕还草28.83万亩,惠及贫困户3452户1.38万人。安排中央造林补贴12.5万亩2250万元,覆盖全州52%的建档立卡户。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带动全州20万贫困人口脱贫。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园,是西藏自治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的启动地和示范点,也是日喀则市倾力打造的雅江两岸百万亩生态区建设示范工程。
秋日时节走进这里,数万亩生态林郁郁葱葱向阳生长。艾玛乡柳果村贫困群众赤列和妻子正在给林地浇水,夫妻俩在这里干活,每人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据赤列介绍,在生态示范区工作之前,他在外地打工,赚的钱不多。自从来这里工作后,每年有1.3万元的固定工资,3月—6月是植树的繁忙期,每天还能多拿100元的工资。
在园区的另一边,护林员西洛和同事们正在园区内巡逻,2016年,西洛等11名柳果村的贫困群众被吸纳成为护林员,每年的工资和生态岗位补贴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西洛说,园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家乡的环境,也让他们吃上了“生态饭”。“种了这么多树之后,我们乡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风沙小了,气候也好了。我们在这里当护林员,每天在园区巡逻,做好管护工作,每年有1万多元的工资和补助,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西洛激动地说道。
赤列和西洛通过参与护林工作增收致富,这是林草区群众转变观念,依托生态资源,享受生态红利的一个个缩影。据统计,目前,西藏全区共有66.7万个生态岗位,2016年以来,共安排脱贫攻坚生态护林员岗位122.34万人次,共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40.05亿元,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成为生态卫士,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十三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天然林保护资金投入达2400亿元,占中央财政林草业总投资的40%以上,天然林面积净增8895万亩,蓄积量净增13.75亿立方米,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全国已建立起近700万人参与的天然林管护队伍。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国家安排100多亿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林业管护补助,使100多万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人脱贫。在公益林建设任务和天保护林员的选聘工作中,许多地方都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实现了保护与脱贫双赢。
在我国,国土绿化一直是林草生态扶贫投入的重点。中央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并吸引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推广以贫困人口为主体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和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成为两张重要的国土绿化扶贫牌。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将沙棘苗栽遍了西口子南梁。“不要看着苗苗小,其实它是个摇钱树。栽培期间咱挣的是劳务费,5年挂果以后有产业分红,土地入股还有分红,将来生活就有保障了。”合作社社员安挨成说。
界河口镇是山西省岚县最北端的乡镇,山多地少和一寒二旱三风沙的恶劣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界河口镇率先推行购买式造林试点,鼓励村民组建造林合作社,以政府花钱买活树的模式,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界河口镇通过购买式造林,累计实施荒山造林1.7万多亩、退耕还林1.1万亩、野生沙棘林改造1万亩,种植大果沙棘7500多亩,421户贫困户1373人依靠造林和管护实现稳定脱贫。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两个在山西,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及北部高寒冷凉山区,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联动实施造林绿化务工、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每年带动52万贫困人口增收10多亿元。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生态扶贫的“山西路径”越走越宽阔,已成为山西省脱贫攻坚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015年,山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5%,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脆弱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与此同时,贫困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缺乏脱贫的渠道。引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参与造林、获得劳务收益,成为一举两得的最优选择。
2016年以来,山西出台一系列政策,将造林项目由招标制改为议标制、由专业队实施改为合作社实施,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将贫困县造林任务全部安排给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0%。同时,将贫困县造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800元,规定劳务支出必须超过造林投资的45%、贫困社员劳务收入占比超过60%。
吕梁、太行山区是山西省陡坡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区域,群众退耕还林改变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很高。山西将退耕还林作为增加群众奖补收益的有效途径,将退耕还林任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对贫困县退耕还林任务,省级配套补助700元,使每亩补助标准达到2300元。2017年-2019年,全省累计安排退耕还林473万亩,基本实现应退愿退尽退,其中在贫困县实施退耕还林436.57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92.3%。
站在山西省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的制高点望去,四周58个磨盘岭均被绿荫覆盖。闻喜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县3688个磨盘岭星罗棋布、2600条沟壑纵横交错,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全县林地面积仅1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不足10%,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全县以退耕还林为重点营造生态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显著地改善了山西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通道两侧等重要区位的生态状况,破解了一些地区‘生态不美好,环境不留人,儿孙不回家,老大徒伤悲的困局,让太行山林木葱郁,让吕梁山花果缤纷,让汾河水流欢畅……”山西省造林局局长张文东说。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表示,山西通过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任务、资金都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安排给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增加生态总量、提高生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促进精准脱贫。
生态产业脱真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造血”、根治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让贫困群众脱贫有本领,致富有奔头。近年来,随着生态扶贫产业的发展,山大沟深、地处偏远等发展劣势,正在成为贫困地区探索绿色发展、开发生态富民产品的新“热点”。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路,推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山上长出了“金叶叶”,田上结出了“金果果”。
阳光洒在云南省西畴县香坪山国营林场八角林间草地上,印出斑驳的树影。成千上万只乌骨鸡在林里抖着翅膀,欢快地叫着——这里是西畴县莲花塘乡兴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乌骨鸡养殖基地。
“八角林里有一种害虫专吃嫩叶,养乌骨鸡吃害虫,一举两得。”香坪山国营林场高级技师、兴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兴龙说。
高兴龙不仅自己在林下养乌骨鸡,还带领全县贫困群眾一起养。他把自己繁育的乌骨鸡苗,全部免费发放给全县愿意养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养大后按保护价收购,通过网店销往全国。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合作社年利润可达100万元,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全县99.9%的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山区于一体。然而,这样一个贫困石山区县,早在2018年底,就在文山州率先实现了脱贫摘帽。
云南省西畴县香坪山林下乌骨鸡养殖,是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林下经济产业扶贫喜人发展形势的一个掠影。
“今年春节后,多亏银行延长了我的还款期限,要不然我家猕猴桃园可就完了!”四川省苍溪县元坝镇石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冉江感激地说。
原来,为发展猕猴桃种植,2017年2月冉江向苍溪农商银行申请了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去年冉江夫妇在陜西西安务工,今年2月中旬,冉江的扶贫小额信贷已到还款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夫妇俩被困西安不能回家。就在冉江一筹莫展时,苍溪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他一个好消息——还款期限适当延长了!
苍溪县是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如今苍溪县已经形成了红心猕猴桃、中药材、雪梨等19个大型特色产业园。2019年,苍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目前的10600元。
春日来临,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高赧村红托竹荪林下种植基地,刚挖出的林间道路的两侧,摆满了菌包。每个山头,都有不少农民戴着草帽,踩着泥泞的小道,迎着冰冷的细雨,背着足足有60余斤装满菌包的编织袋,源源不断地往山上运送。
菌包运上山后,就要开始种植了,为了保证产量和效益,榕江县林业局请来了贵州大学的技术团队进行指导。“老乡们,这个菌包见光之后,很快就变红了,所以一定要快速地种下去。”“种的时候,先把林下的松针都刨开,菌包平着放好,然后覆盖大概一个拳头厚的松针。”“菌包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是又很怕水,用松针覆盖,雨水不会直接浇上去,但是空气中的水分又能慢慢地渗透。你们这个地方环境最好,种出的竹荪一定能卖很高的价钱。”贵州大学的文庭池教授一边讲解,一边现场进行示范。
林下食用菌是短平快产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带动脱贫,榕江县生态环境良好,林下食用菌长势好、品质高。2019年底,古州镇寨头村种下的1060亩红托竹荪,目前菌丝已经扭结,再过两个月就可以收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等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一致认为,榕江县境内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满足林下食用菌生长要求,特别适合发展红托竹荪,产业前景看好。
“把森林空间有效利用起来,通过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经济产业,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榕江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向东介绍,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榕江县围绕“1+3+N”产业布局,即以林下草珊瑚种植为重点,同步抓好林下食用菌、林下养鸡、林下养蜂三个重要产业,同时在条件成熟,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选择发展钩藤、板蓝根、天麻、黄精、重楼等中药材。2020年,全县要完成新建林下中药材6.5万亩、林下食用菌0.2万亩、林下养鸡40万羽、林下养蜂1万群。
与贵州相邻的重庆,则是以经济林种植促贫困人口脱贫。
2018年,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江津花椒的品牌价值评估达到18.12亿元。这一年,江津的花椒种植面积达52万亩,投产面积36万亩,鲜椒总产量27万吨,销售收入达32.7亿元。
“江津花椒经过40年的发展,成为了全国名片。退耕还林工程功不可没!”江津区林业局负责人说,通过退耕还林,江津不仅在本地形成了花椒这一规模最大的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对外输出品种和技术,做成了一个全国性脱贫产业。
花椒树的根系很发达,能抓牢表层土壤,保水、保土能力强,是一种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江津花椒产业的发展,不仅将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地,也成为当地农民最重要的致富产业。2018年,江津62万名椒农人均收入达到5300元。在先锋镇,花椒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了500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25%以上。
2015年,我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后,江津“九叶青”花椒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引进的脱贫项目、退耕还林树种。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的数十个区县、数百个乡镇从江津引进花椒种苗与技术。其中,四川省平昌县在过去短短4年就通过从江津引进种苗和技术,发展了15万亩青花椒基地。
生态产业是贫困地区最适宜、最具潜力的扶贫产业。
一大早,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板六村雨道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春能和附近的村民一起上山选摘灵芝菌。
“今天一共选摘出160多斤生灵芝,现在老板给我们每斤30元的价格,一共得了5000多块钱,收入还不错!”手上拿着卖灵芝菌的钱,冯春能高兴地说。
板六村雨道屯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一个较为偏远贫困小山村,共有22户农户,其中8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5月,三江县林业局到雨道屯推广林下种植灵芝菌项目,由与县林业局签订协议的龙头公司为他们免费提供菌棒,出菌后还将为他们生产的灵芝菌提供收购服务。在雨道屯,与冯春能一样种植灵芝菌还有另外7户贫困户,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他们一起建起近10亩的林下种植灵芝菌基地,全年可出产灵芝菌2500多斤,收入可达7.5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黄显阳说,全区以油茶“双千计划”“万亿元林业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创新扶贫载体,完善机制模式,进一步发挥林业作为脱贫攻坚主产业、主阵地的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产业扶贫是实现“造血”、根治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林业生态扶贫工作,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原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贫困户就业渠道,提高了带贫减贫作用,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切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森林旅游成脱贫攻坚良器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把“森林旅游扶贫工程”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国家林草局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林业扶贫“四精准、三巩固”总体思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森林旅游实现增收。
根据国家林草局调查研究测算,目前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年户均增收5500元,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增收途径主要有4条:一是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8%,年户均增收6162元;二是通过开展个体经营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2%,年户均增收4547元;三是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65%,年户均增收2394元;四是通过租赁、入股经营等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3%,年户均增收4072元。
去年“十一”黄金周,位于武夷山南麓、闽江源头的福建三明市旅游市场火爆,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等受到追捧,共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73亿元。这个昔日的重工业城市,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78.7%,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如今的三明,正以“林深、水美、人长寿”的亮丽形象,吸引越来越多关注。
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5A级景区等“金字招牌”的泰宁县,旅游是头等大事,全县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一从事旅游业。
在县委书记吕国健看来,绿水青山要转化成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创意、产品和产业融合。“绿水青山没有赋予经济业态,就是‘荒山一片,把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融合起来,打造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才能把生态效应转化为产业效应。”
际溪村的“耕读李家”是近年来泰宁县推动旅游转型升级而重点打造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突出“耕读文化”,与台湾文创公司合作,建立闽台美丽乡村交流中心,打造“李家客栈”“快乐骑行”“鹿趣园”等一批项目,每年吸引10余万名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仅旅游这一项,村民人均可增收5000余元,村集体收入也从原来不到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4万余元,实现了脱贫摘帽致富目标。
去年,记者在江西大余丫山感受到了一次不一样的森林旅游——上午丛林徒步,穿越玻璃栈道;下午驾驶新动力越野车,赏四季花海;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品客家美食,还可以体验打铁、锯木头、磨豆腐,参与乡村卡拉OK、看无人机表演、逛山货街。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人们走进森林、乐享健康的愿望更强烈,推动着森林旅游全面升温。江西省林业局一级巡视员罗勤说:“疫情催生森林旅游新机遇,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需求从过去‘吃饱转为现在‘玩好,从‘要生活转为‘要健康。森林旅游景区承载游客量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保持合理社交距离,避免人群扎堆,能满足大众多样化、分散化、错峰化的旅游需求。”
如今,走进江西,满眼皆绿。全省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第二位;森林面积1079.9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4.69%。经过几十年林业建设,全省林业系统中心工作从生产、加工木材转到生态建设上来,森林旅游实现从“砍树”到“看树”、从“卖木材”到“卖景观”、从“把林产品运出去”到“把城镇居民引进来”的历史性转变。旅游模式也由过去单一的森林观光,向森林休闲、康养、科普宣教、娱乐等多方向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以“四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一峰”(龟峰)为品牌引领,武功山、明月山、三百山、瑶里、三爪仑等森林公园为主体,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体系,蕴藏植物、动物、山水、竹、花、茶等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
与江西紧邻的湖南省去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森林旅游同样火爆。记者从湖南省林业局了解到,黄金周期间,全省森林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69.68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9.52亿元,全省森林旅游呈回暖态势,接待人数与综合收入分别回升至去年同期的84.99%和80.24%。
湖南省共有1.95亿亩林地、122个森林公园、180个自然保护区、71个风景名胜区,是观山赏景之地。国庆期间,各森林旅游景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民众出游热情更加高涨。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假日期间开展了国风舞蹈、国学诵读、少兒快闪舞蹈等文艺表演和投壶竞技、竹木拓印、书法、国防基地战场挑战等体验活动;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了篝火晚会,游客朋友们牵手围着篝火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龙山太平山省级森林公园的非遗表演、月饼DIY等系列活动激情上演,点燃了游客们的热情。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具有发展森林旅游的资源禀赋,有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均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这些地区脱贫的潜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较好。以森林公园为例,我国近50%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公众体验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森林旅游的发展实践较好地回答了“不砍树怎么能够致富”的问题,也很好的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目前,林旅融合发展的森林旅游模式,形成了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是林农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希望在山,致富在林。在神州大地,贫困群众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生态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昔日贫困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早日在乡村变成现实,让脱贫群众早日迈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