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米的诗意
2021-09-12杨碧薇
杨碧薇
读胡亮的诗,你须得一步一停,细细赏玩;但凡步伐稍微加快,就可能错过别样的景致。关于这一点,胡亮在《放慢》中已抛出了暗示,“要让写作放慢,让春风一毫米一毫米地吹过/驴耳朵”。为了不辜负这份精心的慢,读者的阅览也得慢下来。要慢到什么程度呢?——慢到从毫厘内攫出小小的钻石。
如果诗意可以用尺度来衡量,那么胡亮笔下的诗意,就蜿叠在毫米之间。他这组短诗,仿似假山或盆景,工致细微,机密诡谲。又仿似山中耕地,寸土寸金,胡亮断不肯浪费语言的肥料,一字一词,皆细细耕耘。这个语言的悭吝鬼,在压榨语言的价值时不遗余力,既然择定了一个词,就要使它发挥最大效用。在诗的山林中,胡亮不走坦途,专挑那些坎坷不平的蹊径走。他越过小幅的高低,用漫不经心的幕帐,为你揭示丘壑、岩缝、洞穴和流水。此为第一层风景。你正在错愕,只听诗的小机关“啪”地响了一下。你定睛一看,壑也好,穴也好,已在毫米之中拉出了万千风景。你方恍然大悟:语言的悭吝鬼原来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诗人,他处理诗歌的方式,就如这小机关的响声,直击重点,言说干脆,从不在可有可无之处逗留,更不在抒情的薄弱处逡巡、迂回。明白了这一点,你继而领略到小鱼跃出水面的畅快感,能指的水花飞珠滚玉,一条条鱼鲜活跳脱。此为第二层风景。接着,在嬉水的鱼群中,你渐渐忘了那个悭吝鬼、智谋者,而他绵绵的掌力还在为诗意点香,诗意的雾岚缭绕攀援,散而不绝。此方乃第三层风景是也。
透过层层风景发出的脆响告诉我:胡亮的诗意有巧妙的装置。《低估》《龙吟》《忸怩》让人会心一笑;《教堂》里的兩个小偷,《清凉》里的“讥笑与慈航”,《蜉蝣》里的“省略”,都有灵光一亮的机巧,既含智性之美,又不失轻捷与活泼。难得的是,机巧易流俗,变得油滑肤浅,面目可憎,胡亮的机巧却表里如一,巧在点子上,没有早一分,没有晚一分,没有多一寸,没有少一寸,正好用对地方,就像易拉罐上的拉环,是开启诗意罐头的必需。当他启动拉环时,静置的灵感突然打开,罐中世界得以呈现。
最后,我还想从语调上探析这些诗。它们从容舒缓,有着统一的语音面貌。在写下它们时,胡亮并没有邀请确切的受述者,而是更倾向于心平气和地与自己讲话。因此,在这组诗里,陈述语调居于首位。这又是一种特殊的陈述语调,它外形平缓、内藏崎岖,虽没有强烈的疑问、惊叹或呼号,但通过语气的“煽动”,亦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心绪。这般静深,不免令人联想到胡亮的批评家身份。辛泊平在评论胡亮时指出:“评论家诗人的诗歌写作更为自觉与谨慎,所以,自有他的稳健之处与独到之处。” 然而,在读胡亮的诗时,我意识到过于强调批评家身份,可能会干扰到对其诗歌的理解。作为一名优秀的批评家,胡亮有着极广的阅读视野,但在他的诗里,你找不到他者的影子,也很难找到他自身批评家的影子。这些诗呼吸自如,自成一体,仿若从一匹锦缎上裁下来的一块块碎锦,彼此有着共同的质地、经纬、色调。作为胡亮诗歌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一旦被收归起来,就会拼合出更大、更完整的图案。
不过,碎锦们倒是懒得拼合,现在它们更愿意休憩着,保持怡然自得的状态,而胡亮的批评是另一匹锦缎。批评锦缎与诗之锦缎,或在面料、手感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终有本质的不同——二者并非同一事物的两种书写形式。传说中的空明拳,胡亮正是其传人,他左手批评、右手诗,双手可交叉可贴合,亦可互搏,然而左手终究是左手,右手终究是右手。在胡亮笔下,批评就是批评,诗就是诗;诗只完成诗要做的事,它牢记自己的身份,并在毫米之间闪耀,靠纯粹性来获得诗的那份独有的荣光。
2020年8月30日 写于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