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蚕学会:从“破茧而出”到“羽化成蝶”

2021-09-12邬婷李佳琪

科学导报 2021年59期
关键词:蚕桑理事长山西省

邬婷 李佳琪

积淀文化底蕴,把握时代脉搏,山西省蚕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耕耘蚕桑产业热土,俯首孺子、踔厲奋发,致力三晋蚕桑产业“破茧而出”“羽化成蝶”,为推动蚕业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专业科技人才成长、振兴祖国蚕桑事业贡献不竭力量。

8月6日,记者走访了两位学会发展的见证者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韩红发与省蚕学会秘书长畅晋钢,聆听他们的回顾与展望,走进山西蚕桑学科发展的前世今生……

悠久历史文化 孕育蚕桑产业

蚕桑,植根于悠久中华传统文脉的瑰宝,凝聚五千年的丝绸记忆。从嫘祖养蚕的远古传说到西阴遗址的沧桑古迹,从意蕴流畅的古诗文辞到寻常百姓的古蚕习俗……古老蚕桑文化孕育着蚕桑产业的代代接力、薪火相传。

“山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亦是世界蚕丝业的发祥地。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传说嫘祖教民养蚕就始于山西夏县。”关于蚕桑的悠久历史,韩红发娓娓道来。

1926年,李济博士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震惊世界的半个蚕茧,至今已有5500~6000年的历史;“蚕丝文化是中国发明及发展的东西,这是一件不移的事实”,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蚕茧;2019年,吉林大学在夏县师村遗址出土4枚仰韶早期石雕蚕蛹,至今6000年以前,是养蚕和丝绸起源的重要线索,开启了古老蚕桑文化历史的大门。

在蚕桑历史文脉上,点缀着诸多闪耀而深邃的文物足迹。潞绸作为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曾与杭锻、蜀锦齐名,从隋朝起就已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没有丝绸,哪来‘丝绸之路?丝路的源头在哪里?其实我们山西给出了参考论证。”韩红发说道。

2001年,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锁先生在沁水土沃乡南阳村考察时,意外发现山西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丝绸古道,进而发现更多古文化遗存,形成“南阳村是古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理论轮廓。上党堆锦作为长治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工艺美术行业中唯一保留的一个地域性民间手工艺品种,蜚声海内外,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本溯源始得真意,正是悠久而博大的蚕文化,才酝酿了中国蚕业的气象更新,赋予了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沃土。

赤心耕耘热土 造福蚕桑产业

一桑一叶总关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蚕桑产业重现生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山西蚕业迅猛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凝聚着一代代蚕业人孺子牛般的奉献、拓荒牛般的开创、老黄牛般的奋进。

山西蚕桑产业的发展,不止是山西本土人民的勤恳付出,还有全国蚕桑科技人员的帮助与扶持。“九岭相向,十山相拥……情留何处,在故人中。”在太行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吟诵着这样一段歌谣,传唱着的是模范县委书记——孙文龙。“山西蚕桑发展功臣孙文龙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历任三地县委书记,老百姓都亲切称他为‘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走一处干一处,为阳城、武乡、屯留3县群众栽下了数不清的‘摇钱树,给千万农户带来了享不尽的‘红利。”畅晋钢介绍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江苏、浙江、四川、安徽等省选派10名蚕桑技术人员,组建了山西省农业厅蚕桑队,支援山西省的蚕桑生产,几十年来为山西培养了大量的蚕桑科技人才,为山西蚕桑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浙江农业大学毕业的邢学敏,1957年前往夏县筹建山西省原蚕育种场,先后选育出“晋蚕一号”“晋蚕二号”等家蚕新品种;有九三学社社员的陈树启,历经阳城县、省蚕研所,培养一大批农民蚕桑技术骨干,使阳城县成为当时北方省区第一个蚕茧万担县;有调任到山西省长治农业学校蚕桑班任教的陈其福,主编山西省中学劳动课《栽桑养蚕》教材……

正是一辈辈、一代代蚕桑科技人匍匐在这片热土上持续耕耘、不断接力,山西蚕桑才能够发展日益壮大,日焕新生。

引流源头活水 蚕桑“老树”发“新枝”

“学会是1970年创建,由省内蚕桑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主要包括省蚕科院、晋城市、长治市、阳城县、沁水县等团体会员,到2020年学会会员已发展到近200人。”畅晋钢介绍说。

“山西省蚕业发展,省蚕科院在其中发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畅晋钢介绍道,“省蚕科院的前身是山西省原蚕育种场,至今发展已近65年,在构建山西蚕桑种质资源平台、选育和引进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培养蚕桑技术人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山西省蚕科院作为学会的主体单位,历经三大发展阶段。1957年,在党的八大胜利召开之际,蚕科院肩负着“传承嫘祖文化,振兴蚕桑事业”的使命,山西省原蚕育种场应运而生,经过艰辛建设,建成了唯一集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和人才培养的生产型单位,成功试制出我省第一批杂交种,培育出第一个杂交品种,保证原种普通种供给。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正式挂牌,产业发展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生产和技术研发并重发展的新阶段,成功实施了省蚕桑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协作研发、品种技术攻关等。

进入21世纪,随着2010年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的正式挂牌,蚕桑产业步入了由生产技术型向公益科研创新转型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蚕科院成功实施了国家蚕桑体系运城试验站、省蚕桑多元化技术研发实验室等项目,开展科技项目26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十三五”期间,蚕桑产业更是发生了深刻变革:科技创新科技支撑喜结硕果,人才结构优化服务大局喜获荣光,党的建设文明创建规范化升级。

“回望蚕桑产业功能地位发生的深刻变化,主要经历了由为国创汇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满足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米袋子、钱袋子、好日子问题。”韩红发介绍道。

猜你喜欢

蚕桑理事长山西省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和理事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