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彝红》的音乐及演唱特点研究

2021-09-12王芳

大观 2021年7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民族歌剧

王芳

摘 要:歌剧《彝红》运用通俗优美的民族曲调以及彝族原生态的音乐唱法,整部歌剧都充斥着浓郁的民族性元素。文章对歌剧《彝红》受观众喜爱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与其频繁使用富有抒情性、描绘性的“同头换尾”旋律形态,以及富有动力性的三连音、附点音型是分不开的,这不但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感,还与调式、和声等结合,展现出南方少数民族音乐鲜明的特点,揭示了歌剧中的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彝红》;民族歌剧;音乐特点;演唱特点

一、歌剧《彝红》的创作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歌剧《彝红》的创作背景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到了21世纪更着重于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与运用。本土性、革命性、现实主义题材的运用,以及民族、民间风格音乐的创作,对于中国歌剧创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就是一部以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四川大凉山区的彝族同胞“彝海结盟”的史实为基础创作的歌剧。这部创编于21世纪的大型歌剧,既是对历史的忠实回顾,也是对歌剧故事、题材的真实表达。

歌剧《彝红》不仅具有气势恢宏的作品规模,还具有大气磅礴的史诗性品格,同时也具有主线清晰、故事曲折的情节发展脉络,不仅真实、动人,还具有戏剧性、史诗性的内涵特点。这部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浓郁,歌唱的旋律也非常简单、质朴、悦耳动听,彰显了作曲家高超非凡的歌剧创作才华。歌剧中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音乐交响化特征,还在作品风格的具体处理方面,彰显出独特的地域性色彩。

(二)歌剧《彝红》的创作情况

歌剧《彝红》是一部民族歌剧,展现出了民族题材、民族历史现实、民族风格与民族审美的特点。在这部歌剧中,对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让不同的歌曲唱段都富有个性化的文化特色,更让作品体现出生动、真实的内涵特征。这部歌剧彰显了革命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在作曲上还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创作特色。

《彝红》通过将自身的地域特色、富有浪漫与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展现方式与历史创意等有机结合,很好地折射出了题材中的真实历史与丰富的人物形象,打造了一场穿越历史的视听盛宴。这部歌剧是在著名编剧、导演、音乐创作人、演员等的合作下共同完成的,其舞台表演设计中还融入了更多现代的舞美、服装、造型等元素。通过民族、地域、现代元素的融合,《彝红》讲述了一段完整、鲜活、真实的民族历史和彝族故事。这部歌剧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

二、歌剧《彝红》的音乐特点

(一)曲式、旋律特点

歌剧《彝红》的曲式结构具有音乐和歌词两个层面的“双结构”特征。音乐方面,经常采用彝族民歌中常见的一段体曲式进行乐段的组织,同时,采用多首不同的民歌作为单独结构中的乐句单位也是较为常见的。在这部歌剧中,每个不同的唱段都运用了彝族民歌中常见的副歌与主歌形式作为结构手段,对不同部分的乐句、乐段的结构进行逻辑排列。歌词方面,其含义共同组成了另一种文学性的结构特征。尤其是通过歌曲中的不同歌词含义、不同内涵演绎形式构成文学层面的结构,给听众提供一种内容丰富而又形式清晰的理解渠道。这样,借助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结构,不仅能使唱段极富美感,也能使听众从歌曲中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

在这部歌剧的旋律中,除了富有民歌的旋法特点外,还采用了在歌曲中不断重复动机的创作方式,突出了民族性的旋法风格特点。这种歌曲旋律在歌词内容上不断重复,在旋律线条上变化多样,构建了多样性的音乐形象,深刻发掘了民歌素材的表现特点,揭示了歌曲唱段蕴含的内在特征。一般而言,唱段中的旋律变化都是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情感的不断推动与戏剧性的发展而变化的。旋律形态的变化不但与剧情内涵的发展密切相关,还与节奏、节拍的改变紧密结合,二者同时进行。旋律线条的发展,对音色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其始终在音区的设计、高音位置的使用以及情感的抒发等方面将不同角色的演唱音色结合在一起,甚至采用调性变化的方式推进旋律形态、气氛的发展,比如通过上下移调、离调、部分乐段转调等方式进行戏剧性的表现。

(二)调式、和声特点

调式的巧妙运用也是与乐句的律动性变化,旋律中经常出现的三连音、附点、装饰音等节奏型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凸显旋律的流畅性、自然性特征,也能使歌曲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从而对剧情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彝红》的很多唱段都频繁使用了附点节奏和十六分音符,這除了大大增强了歌曲的流动性与细腻性特征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不同唱段在歌剧作品中的独特性与律动感,对歌剧的整体节奏具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在调式上都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常在乐句、乐段的句末和结束音位置使用长时值的骨干音作为结构标志性的音符,这些都更有利于演唱者在唱段演唱时的情绪变化与情感抒发。

这部歌剧作品中的和声也是民族特征的和声,因此具有强烈的五声性特点。在几个不同乐段中采用羽调式,将和声逻辑定位于主和弦到属和弦、主和弦到三级和弦、五级和弦到六级和弦的进行,并常常在两个乐句之后的第三句设置共同和弦进行逐渐转调,从而增强了民族化和声的色彩性效果。歌剧《彝红》中的每个乐句,都在开始处采用同样的材料作为开始素材,然后采用“同头换尾”的复乐段发展手法,使三个不同的乐句之间既产生对比,又同时具有统一性特征,从而在第三句实现对前两句素材的大规模扩充。在和声运用方面,结合了歌词的音韵特点,同时又推动了特殊的情绪表达与风格呈现的递进性发展。此外,还运用了五声性和声,即在不同的唱段中设置大量的后附点音符,从而大大增强歌曲的律动感与节奏感。在歌剧《彝红》中,这种富有特色的乐段设计随处可见。

三、《彝红》的演唱特点

(一)演唱技巧的运用

首先,在演唱歌剧《彝红》的过程中,需采用灵活的演唱技巧将整首歌曲中的韵律、语言、调式、和声等表达出来。这不但增加了歌剧的魅力,还使得整部歌剧的演唱更富感染力,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其次,在演唱中需将音乐与语言魅力相结合,尤其是要突破传统地域性音乐风格的限制,呈现出歌剧剧情美、内涵美的特点。通过富有创意性的演唱,打破歌剧中仅采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的藩篱,在探讨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这些融入现代作曲技术的作品的感染力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好地突出《彝红》不同歌曲唱段的神韵特征。

再次,在演唱中要完整地凸显民族性的审美特征。通过创意性地演唱采用重复曲调的乐句,达到增强歌曲情感表现力的目的,让听众对歌剧的感知更具层次感,充分感受其中的新颖和声、丰富调式以及所蕴含的神秘感等,从而使《彝红》的声音魅力、韵味魅力得到充分发掘。

最后,在演唱中要进行精准的情感表达。在演唱不同音区部分时,要注重凸显作品的戏剧性,从而推动高潮的出现,使之符合歌词“由景入情”的表现设计。演唱中根据剧情、情感的发展特点进行表演技巧的运用,比如第三句的最后部分就是以女高音结尾,由女高音充分发挥较高声区的音色特点,从而与前两句的风格、情绪形成对比,并在结构上形成扩充关系。

(二)歌剧内涵的揭示

民族歌剧《彝红》的演唱展现出很强的民族性特征,无论是对曲式、和声的具体运用方面,还是在通过音色变化对旋律的实际演唱方面,都在保持浓郁本土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其强烈的本土内涵特征。尤其是富有动力性的三连音的连续使用、双附点音型的连续运用以及其他切分性的音型、装饰性音型等的运用,都为歌曲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推动力。另外,演唱还突出了音乐中的多种审美思维特点,一边采用较为丰富的表现方式,一边运用灵活的演唱技巧,让整部歌剧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等更加鲜明,从而赋予乐句、乐段、情绪、情感等强烈的对比性和逻辑性。

總之,在歌剧《彝红》的创作中,不仅探索出了新的风格特点,也运用创新思维突破了传统歌剧的演唱形式,将中国彝族音乐元素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听众,并将听众吸引到歌剧交响乐的美妙世界中。

参考文献:

[1]孙倩文.民族歌剧《彝红》中的主题特点及价值呈现[J].中国戏剧,2019(11):52-53.

[2]沙海波.凉山彝族歌剧《彝红》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四川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民族歌剧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作品赏析——芭蕾舞剧《天鹅湖组曲》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