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禹治水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2021-09-12高爱民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禹九州黄河

高爱民

大禹治水虽然是4000多年以前的事情,但是大禹治水精神在新时代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大禹不计较舜帝流放父鲧致死的个人恩怨,而是以拯救天下黎民苍生为己任,勇挑重担,组建专业治水队伍,行山表木,踏遍九州,勘测规划,顺应自然,以疏为主,疏堵结合。他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将黄河、淮河、济水、新安江等大江大河导洪入海,使九州沧海变桑田。他秉持“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公正中道的意思)的思想理念,召开涂山大会,和合万邦,“执玉帛者万国”。他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顺应自然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优良品德、勤政爱民的高尚风格、“允执厥中”的执政理念、和合万邦的广阔眼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大禹是远古历史上的治水英雄、传奇领袖,大禹治水发生在4000多年前。大禹动员和带领各部落民众,在中华九州大地上战胜自然灾害、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多以口口相传和神话传说的形式代代流传。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求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笔者作为一个水利人、一个黄河人,有责任深入研究挖掘并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经过考察与研究,笔者发现,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蕴含着丰富的新时代内涵,值得我们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大禹父鲧本为黄帝重孙、颛顼帝之子,擅长建筑,因个性张扬,与■兜、共工一起被称为“三凶”。因不满■兜、共工以美色蛊惑帝挚,负气出走西蜀国,在石纽寨娶修己,生大禹。

大禹自幼爱观察、勤发问、善思考。修己和鲧也常请贤能智人为禹启蒙,给他讲解水性和兽性,带他采药、游泳、骑射、捕猎、耕作、导水、建屋。

当时,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雪山大量融化,再加上降雨充沛,黄河和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多处由于泄洪不畅而出现堰塞湖,大量土地和村寨被淹,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鲧应尧帝之召治水,他采用湮堵之法,治水9年,未见成效,在舜摄政以后被流放羽山而死。修己闻讯,气绝身亡,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大禹。

父母早逝并没有击垮大禹,他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勇敢地挺了过来。他侠义心肠,有勇有谋,成了当地有名的青年才俊。他用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医术为大家治病,消除乡亲们的病痛;带领大家建造网索桥、溜索桥,方便了大家的通行;用石头和片石试验建造3层的碉楼,改善了大家的居住条件;在山寨四周挖导洪渠,保护村寨不受洪水威胁。

鲧被流放以后,治水无人统领。舜问计于大臣,伯益推荐鲧子大禹。舜召见大禹,问是否记恨于他,禹说:“父鲧奉命治水九年,一味采取湮堵之法,消耗人力财力资源无数,收效甚微,还多次发生堤防垮塌,淹死了很多人,理当受到处罚。”舜问禹是否愿意代父统领治水,大禹说:“现如今,天下水患如此严重,千万灾民食不果腹,还要与暴雨洪水、鳄鱼猛兽做斗争。我愿意继承父亲的遗愿,克服困难,因地制宜,疏堵结合,在帝君带领下继续完成父亲未能完成的治水大业,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让大家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舜帝十分满意,遂封大禹为司空,赋予人、财、物和军队调动权,命皋陶、伯益、应龙等大臣协助治水。

大禹这种胸怀天下、不记私仇、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顺应自然的科学精神

大禹不迷信鬼神,但他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科学施策。他吸取了父亲一味湮堵的教训,认真勘察山川河势,用测绳和规尺进行丈量,计算挖填方量和所需人力,科学制订方案,不仅考虑上下游,而且兼顾左右岸,进行系统治理。他对治水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分工,有的负责打造工具,有的负责募集民工,有的负责运输粮食,有的负责现场指挥。他组织3000多人的专业治水队伍,每到一处,所有工程都组织得井然有序。在当地民工掌握了治水技术以后,他就留下一部分技术工人和管理骨干率领当地人继续施工,而他则带领他的专业治水大军继续转战另一个工程,这样大大提高了治水的效率,加快了治水的进度。

大禹首先拓宽了黄河北干流(古称西河)山西河津的禹门口,然后又逆流而上,开挖了孟门山(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疏通了积石峡(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然后沿渭河顺流而下,在少华山与中条山之间的黄河大拐弯处开三门(神门、人门、鬼门,今三门峡水利枢纽坝址),留下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中流砥柱。在河南洛宁疏通洛河,在河南伊川打开伊阙(今洛阳龙门),在河南禹州开山导汝海顺汝河入淮,然后他沿黄河顺流而下,将黄河下游经大野泽(今河北邢台东)导流入渤海。大禹治理过的黄河河道被后世称为“禹河”,河势稳定了1000多年。

在完成黄河治理以后,大禹并没有停下治水的脚步,而是沿海岸线一路向南,从山东泰安、临沂至浙江会稽、诸暨,在淮河的上中下游,都留下了他的“茫茫禹迹”。

公而忘私的优良品德

大禹治水的光辉事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了。在大禹心中,尽快战胜洪水、使更多百姓摆脱洪水的折磨是天大的事情,水患一日不除,他就寝食难安。他把所有身心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勘察山河、安抚灾民和领导治水方面,个人的事情一直顾不上考虑。直到他过了30岁,率领治水大军来到东夷淮河中游涂山氏部落,在涂山與荆山之间疏通淮河的过程中,才与涂山部落首领涂山氏的女儿涂山娇相恋并结为夫妻。但是他不敢多享新婚的甜蜜,婚后第4天就率队踏上了治水的征途。10个月后,儿子启出生。大禹治水正好路过家门口,本来可以进去探望自己的娇妻和新生儿子,可是当他听说下游又有民众遭受水灾的时候,他怀着歉疚的心情,急忙赶去抗洪救灾。涂山娇盼夫心切,天天抱着儿子启在门口的大石头上向远处眺望,这块石头后来就被称作“望夫石”。一次,大禹带领人马去处理一处险工,正好路过家门口的河对岸,看见妻子涂山娇正好抱着儿子在望夫石上向这边张望,他也只有挥挥手向妻儿作别。在儿子启5岁的时候,舜帝专门安排大禹回家探亲。涂山氏杀猪宰羊,置办宴席,准备迎接大禹回家。可是在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大禹突然接到三苗造反、舜帝要他率军出征的诏书,他又一次含泪向妻子挥手告别!

4000多年前的大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天下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勤政爱民的高尚风格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光辉事迹之所以能够口口相传、世代传颂,就是因为大禹心中始终想着人民,始终想着早日让人民群众摆脱洪灾和野兽的困扰,始终想着天下安宁和人民安居乐业。每到一处,大禹都安抚灾民,帮助无家可归者重建家园,征调粮食和物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行山表木,走遍了九州大地。中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就是大禹与助手伯益所著。大禹长期率队行走在山川野外,两腿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当时人们风趣地称他的这种走路姿势叫“禹步”。大禹一方面为山川河流命名,一方面了解当地人口、自然、物产等生产生活情况。为了不过多增加百姓的负担,他亲自划定了九州的清晰界限,根据九州的人口数量、自然条件和物产情况,制定了九州各自不同的税收标准。

大禹这种勤政爱民的精神,值得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允执厥中”的执政理念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16个字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人心都是危险的,而道心微弱,唯有精心维护专心守一,才能保持公正中道。这16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是舜帝禅位给大禹时的政治交代。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这是儒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庸等所有诸子百家思想的源泉。

大禹在治水和处理政务过程中,时刻谨记尧、舜二帝的谆谆教诲,秉持以德治國和中道、公正、严明的执政理念。他在征兵、征役、征税等方面尽可能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情况,以不过多增加群众负担为标准。他在征战三苗取得大捷以后也不过分杀戮,而是通过说服教育和感化,对于能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的士卒,发放盘缠,放回原籍。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则发配西蜀和雍州西部。只有对于相柳那种残害百姓、恶贯满盈的刽子手,对防风氏那种极端自私、吃里扒外的叛逆之人才施以极刑,以儆效尤。而对于无支祁那种地方恶霸则以铁索捆绑,终身囚禁。

和合万邦的开阔眼界

大禹治水,不仅摒弃了父亲鲧一味湮堵的做法,而且其治水的思路和视野也不仅仅局限于一城一地的防护,而是放眼于华夏、东夷和三苗所在的九州共同家园。他没有只考虑为了保护华夏而牺牲东夷的利益,他在治理好黄河、淮河以后,也没有忘记到三苗九彝地区去治理水患。

在治理淮河成功以后,为了促进华夏、东夷和三苗各民族团结统一,进一步加强部落联盟,他在涂山娇的故乡,也是华夏、东夷和三苗的交界处召开涂山大会,“执玉帛者万国”(出自《左传·哀公七年》),他举行隆重祭天大典,奖赏治水英雄和先进部落,颁布政令和法典,明确了下一步的施政纲领。

古代大禹,家国天下,一心为公,克服迷信,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历经13年艰苦努力,带领各部落人民终于战胜了世纪大洪水,将黄河、淮河、海河、济水、新安江等大江大河顺利导洪入海,使大片汪洋变为良田。他又派出专业人员挖渠灌溉,兴修水利,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家家都有了余粮,物质财富日益充裕,促进了邦国时代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猜你喜欢

大禹九州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九州狂舞庆丰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黄河』
九州中华情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