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2021-09-12曹舒虹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意识形态

曹舒虹

摘要: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因而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总结研究生阶段翻译实践与收获,从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四个方面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剖析各种因素而导致的翻译问题,为今后翻译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翻译活动;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翻译动机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9-0032-02

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学界关于翻译的定义纷繁不一,不同的学者对于翻译的认识角度逐渐从单一的视角转向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但归根结底,翻译包括思维、语义和美学三个层次的观点[2]。翻译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形式,除了逐字、逐句、逐章节的全译之外,还作为一项复杂的信息传递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不可避免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活动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从而影响译文的优劣程度。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旨在缩小人类经验的结构差异,为今后在翻译实践中更高质量的完成翻译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1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是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看,都对翻译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文化语境,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而这种反应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就构成了文化语境[3]。”其中的语言社团是指拥有相同的语言系统,在语言应用上表现出一系列共同特点的人类群体。因而可以简单理解文化语境为某一语言特定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社会认知和社会习惯等。社会因素,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制度、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形成人们对翻译的态度。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都是影响翻译活动的动态因素,二者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而且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对翻译活动发挥动态影响作用。

1.1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比如五四运动时期由于国家大环境的转变[4],译者的目的从原先的打动读者需求转变为“针砭时弊”。关于文学译介作品的讨论,触及了从作品层次到译者选材的主、客观因素何者为更重等至关重要的方面,对促进使译家及出版者朝有规模、有社会影响的方向迈动产生了无形而巨大的鞭策。(2)文化立场对翻译的影响。文化立场是指译者由于处于一定的文化空间内,会形成一定的文化立场,即一个译者面对不同作品、文化时,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因而影响其翻译方法。如鲁迅拿来主义;毛泽东的“洋为中用”、“以我为主”;解放后,我们对外国文化的态度都是凡资本主义都是腐朽的,凡社会主义都是先进的,因而对西方作品的翻译进行有选择的删改,译本归化严重;改革开放后,对待西方文化态度也随之转变,因此对西方作品的态度也变成了少删节、追求原汁原味。(3)文化心理对翻译的影响。刘宓庆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2]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此书在我国经受了巅峰、中落、复兴的生命历程,其背后是文化心理的影响。首先,建国初期,由于人们对于苏联文学的需要,引发了苏联文学热,因而对此书的印刷高达132.8万册,对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由于文革时期人们开始冲破思想的束缚,逐渐追求打破桎梏、宣扬个体需求,此书便逐渐走向中落,少有出版。直至90年代后期,学界又开始讨论“人文精神”的话题,于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开始重新复兴,译者对其进行改译、复译,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1.2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的发展需要翻译,假设两种文化需要交流时,翻译便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得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融合、贯通。(2)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对翻译的需要不同,如在文藝复新时期,为了重新发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译者开始翻译西塞罗、贺拉斯等古典作家的作品。而在17世纪至中叶的法国,由于人们追求言行举止的高雅,社会这样追求翻译情诗和艳丽的小说,因而翻译风格也逐渐趋于语言的高雅绝伦和华美。(3)社会的开放程度影响翻译,如我国闭关锁国时期,禁止出版外来文学译本和内部刊物,而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又开始大力追求外来文化,于是形成了翻译高潮。(4)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翻译。以《红与黑》的译本来看,它曾被前后翻译过20个版本,且译者质量低下,而且当时90%的文化出版物都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倾斜,人们不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2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

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和上文的社会、文化因素是紧密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分。由于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翻译,都是对原文的改写,其背后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始终影响翻译活动的进行。政治因素其实也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比如政治立法、颁布政策等,从内部思量来看,它其实是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因而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可以简要概括为意识形态干预翻译,主要体现在翻译中的删改现象。比如林纾对《悲惨世界》的翻译;当译者完成翻译后,出版社仍会根据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译文加以删改;之后在出版之前,出版管理部门会审阅,有时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则会直接禁止译文出版[5]。

3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

翻译观念,即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可理解为翻译观,与翻译动机同时作为内部因素,制约着翻译的原则、方法等。翻译动机,可理解为翻译的目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都是针对译者而言的,是对翻译活动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德国两位翻译理论家弗美尔和赖斯提出了目的论,强调了翻译应以目的为总则,将其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翻译中译者所要达成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且他们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指译作所体现的意愿应与目标读者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6]。从这种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就对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的采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梁启超的翻译活动。19世纪末,为了推行“维新变法”,梁启超在《变法通译》中将译书提到了“强国第一位”的地位,即当时他的翻译目的是改造旧中国,推行维新变法,因而,在他的倡议下,一批批外国社科类译著被介绍到中国。但随着维新救国运动的失败,清末明初出现了文学翻译的高潮,梁启超便不再对社科著作抱有幻想,而是转而开始翻译为当时人们广为接受的小说翻译,希望以此达成社会革命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点:在历史社会动荡时期,译者们往往会将翻译当成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手段,即此时目的是救亡图存,因而选择的翻译作品大都注重其内在思想;而在社会环境相对安稳的时期,译者们往往会选择更高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的作品,此时的翻译动机便是提升自我的需要。

4語言关系与翻译能力

一般来说,语言关系,是指甲语言与乙语言或其他语言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即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和不同的语言对现实的构建和对人类经验的切分所反映出的不同语言结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完美的翻译并不存在这一观点。由此对于翻译能力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译者在语言关系所提供的可能翻译空间中,凭借自己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从而产生的翻译能力和具体翻译实践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给翻译提供空间。一方面,语言关系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制约,主要表现为两种语言可能是存在客观的差异,人们往往以为对于两种差别较大的语言容易造成翻译困难,但实际上我们发现面对结构形似越相近的语言,译者更倾向于采取逐句逐字翻译的方法,如中文和日语,很多翻译学家会将日本的“物哀”“余情”等词原封不动的用在自己的一文中,这其实是不正确处理语言关系的表现,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对东西方这样差异比较大的语言,其间又含杂了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便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领会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翻译,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5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四个方面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因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需要要动态和全面的眼光来考察。

参考文献

[1]韩婷婷.论影响翻译的因素[J].青年文学家,2016(5):139.

[2]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中国翻译,1996(6):2-7.

[3]刘嘉盈.跨文化语境下英语翻译技巧探讨[J].青年文学家,2020(27):181-182.

[4]劳陇.读《奈达论翻译》[J].中国翻译,1988(4):44-47.

[5]吴荧丽,李艳.中国翻译史上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7(36):209-210+224.

[6]滕梅.翻译政策研究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义[J].上海翻译,2014(1):35-39.

(责编:赵露)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意识形态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