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1-09-11姚攸世
姚攸世
摘要:金湖县作为美丽的苏北水乡,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水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稻是金湖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粮食农作物类型。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水稻病虫害屡见不鲜,对金湖县水稻的正常产量乃至种植质量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稻瘟病是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屡屡发生的病虫害,因此本文将以水稻稻瘟病为例,针对金湖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以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阐述总结。
关键词:金湖县;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技术
金湖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位于江苏省中部范围,境内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湖围绕,地形地貌以湖积平原(约占全县陆地面积的73%)为主,以缓坡丘陵为辅(约占全县陆地面积的27%),全县范围内水域面积高达420万km2、滩涂面积高达44km2,水资源丰富,同时为金湖县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生物资源、林木资源以及石油资源。金湖县本身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根据县史资料显示,金湖县年平均气温约为17℃,极端情况下其最高温度只有36.9℃,常见于每年7月,最低温度只有零下7.5℃,常见于每年12月。金湖县每年温度高于35℃以上的天数平均在5天左右,整个冬季平均气温约为2.2℃,春季平均气温约为13.8℃,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6.0℃,秋季平均气温16.0℃。金湖县每年平均降雨量均超过1 000mm,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均处在降雨期,有时降雨持续时间甚至超过10d。根据记录,金湖县最长降雨持续时间为25d,冬季平均降雨量约为76.3mm,春季平均降雨量约为206.0mm,夏季平均降雨量约为531.0mm,秋季平均降雨量约为179.0mm。此外,金湖县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超过2 100h,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照时数分别约为468.8h、537.3h、603.5h、529.0h。因此无论是从地理环境,还是气候环境的角度来看,金湖县都十分适合种植水稻,且当前水稻已经成为金湖县重要的农作物,对促进金湖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保证功能和促进作用。截至2020年,金湖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已经高达57万亩,农林渔牧产业已经成为金湖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产业。
1 金湖县水稻病虫害的基本情况
随着近年来金湖县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用的水稻抗病虫害新品种也越来越多,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了水稻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严重损害,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了许多病虫害防治技术。然而基于水稻种植过程中气候环境、种植制度、栽培方式以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病虫害仍然是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主要的生物灾害类型。根据县史记载,近年来金湖县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主要包括水稻稻飞虱、纵卷叶虫、稻瘟病等。以水稻稻飞虱为例,水稻稻飞虱是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害虫类型,近年来基于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技术的使用以及外来虫源的迁移等多项因素影响,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稻飞虱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也使得稻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相对以往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例如稻飞虱主要集中在水稻稻丛基部位置,且能够吮吸水稻叶汁,并對水稻正常生长造成严重损害,是导致金湖县水稻在抽穗期谷粒千粒重降低、秕谷粒增加的主要原因,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水稻冒穿、倒伏、绝收。
2 金湖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
水稻稻瘟病是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同时也是整个江苏省范围内水稻种植过程中面临的严重病害之一,该病与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合称为水稻种植过程中面临的三大主要病害。水稻稻瘟病本身又被称为稻热病、火烧瘟等,是一种由于稻瘟病原菌引发的,发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的病害。水稻稻瘟病在具体病发过程中,其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态附着在稻草、草谷上度过冬季。在第二年即会产生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的传播之力汇集在稻株上,萌发侵入,并向临近细胞不断扩展最终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附着的分生孢子会借助风雨之力再次传播、侵染,最终造成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大面积稻瘟病。根据水稻稻瘟病对水稻不同位置造成的危害,水稻稻瘟病又可以分为苗瘟、叶瘟、穗瘟及节瘟等多种类型。
苗瘟主要是由于水稻种子携带病菌引发的病害,根据秧苗受害时间的差异其涵盖苗瘟、苗叶瘟两种类型。该病常见于水稻3叶期之前。病发初期水稻稻芽、芽鞘上会形成水渍状斑点,伴随病情逐渐严重导致病苗基部整体呈现出灰黑色、上部呈现出红褐色。病情最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病苗全株枯死的严重后果。
叶瘟常见于水稻拔节期,发病位置为水稻稻株叶片。病发初期会在水稻叶上形成暗绿色小斑点,伴随病情逐渐严重会逐渐发展成梭形斑,病斑中央位置为灰白色边缘位置为褐色,病斑本身会伴随病情发展导致数量不断增长,并最终连接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大斑。潮湿状态下水稻叶背会存在灰色霉层。根据水稻品种类型、抗病性能以及种植环境的差异,依照病斑的大小形状和色泽对其进行分类,可将叶瘟引发的病斑分为白点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慢性型病斑四种类型。
穗瘟常见于水稻出穗后,病发位置常见于水稻穗颈、穗轴、枝梗及谷粒等。基于穗瘟发生位置的差异,穗瘟涵盖了谷粒病与穗颈瘟两种类型。以穗颈瘟为例,该病病发初期会在上述位置出现暗褐色病斑,伴随病情发展病斑本身不断向周围扩展,最终形成黑褐色或者枯白色病斑。需要注意的是,穗颈瘟病发初期的特点症状与螟虫害症状较为相似,病情发展后期其特点症状与胡麻斑病菌症状较为相似,需要工作人员仔细辨别[1]。
节瘟是水稻稻瘟病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病发初期会使得水稻病节形成黑褐色小点,以环形逐渐增长扩大至水稻全节,并最终呈现出黑色或者黑红褐色病斑。
总体来说,水稻稻瘟病是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的一种病害类型,其中穗颈瘟对水稻种植产量的危害程度最高,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水稻产量减产40%-50%,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水稻种植颗粒无收。
3 金湖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
3.1 气候原因
气候原因是导致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瘟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稻瘟病病发的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等,其中以温度和湿度对稻瘟病病发的影响最为严重。究其原因,首先温度本身是影响水稻生育和病菌发生的重要因素,而湿度则能直接影响到水稻稻瘟病病原菌的形成、萌发及侵入等过程。如果水稻种植过程中气温为20-30℃、湿度超过90%,水稻稻株体表将会保持6-10h的水膜,为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果水稻种植过程中整月平均温度均处于24-28℃,则会为水稻稻瘟病的流行扩散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水稻稻瘟病的萌发温度范围明显超过水稻的生育适应温度,因此,如果出现低于水稻生育适应温度的气候条件,水稻虽然不能正常发育,但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繁殖态势,就会导致植株抗病性降低、稻瘟病病原菌规模增长,最终导致水稻稻瘟病大范围的扩散[2]。
3.2 栽培原因
水稻的栽培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抗病虫害效果及生长发育效果。综合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各种栽培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首先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有机肥并未充分腐熟,且施肥过程中使用的氮肥含量过高、施肥时间较迟,此时水稻植株仍然处于幼年生长阶段,抗病能力较低而导致无法有效抵抗稻瘟病的发生;其次部分农民未能及时烤田,或者烤田效果不好。由于田间长期灌入水量较多较深,导致未能及时排水的田间湿度过高、温度较低,为稻瘟病的病发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最后金湖县由于水稻种植量过大,部分农民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密度设置较高,导致田间通风性较差、湿度过高,很容易导致诸多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对水稻植株的抗病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由于金湖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多选用高优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较广、密度较高,这种情况下对品种的抗病性也造成不利影响,在气候因素及栽培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導致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和扩散。
4 金湖县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4.1 选用优良品种并确保品种合理布局
根据不同水稻品种的综合表现,积极淘汰发病情况较为严重的品种类型,综合选择抗性能力较强、产量能力较强、品质能力较好的品种类型。例如金湖县当前水稻主推品种以杂交籼稻和粳稻为主,其中杂交籼稻以皖稻153、徽两优996作为主要推广品种,以荃两优丝苗作为辅助推广品种;粳稻则以淮稻5号、南粳9108作为主要推广品种,以盐粳15作为辅助推广品种。在后续水稻种植过程中金湖县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每隔几年需要更新筛选新的水稻品种,确保新老品种搭配的同时确保品种布局合理[3]。
4.2 加强田间管理并广泛宣传病害防治
金湖县要积极加强田间管理并进一步宣传稻瘟病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县政府要着力注重对水稻种植过程中播种、施肥、灌溉等不同阶段的有效管理[4]。在播种过程中,全县要尽可能地采用移栽的播种方式,虽然移栽播种相对于直播的工作量更大,但移栽有助于提升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抗病性,水稻种植的产量也会更高;在施肥过程中,要求农民必须确保数量与质量,将基蘖肥与穗肥的使用比例更改为7∶3,根据不同种植土壤肥力储存能力分别采用全层施肥和浅层施肥的方法,同时施肥过程中还要注意添加含硅酸的肥料;在灌溉过程中,农民要以干湿交替作为灌溉的基本原则,水稻前期以湿为主、后期则以干为主,确保灌溉能够做到浅水插秧、存水活棵、花水分蘖。
4.3 强化统一行动并集中防治病虫危害
金湖县要发动乡镇干部和农技人员切实深入到各个乡镇区域,与村干部一起做好对水稻稻瘟病以及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督导工作。要求乡镇干部和农技人员必须依照预测时间和防治技术的要求,结合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时期提前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例如针对叶瘟的防治,督导小组可以组织人员在水稻栽秧前2-3d,为秧苗喷洒75%三环唑乳油1 000倍液;又例如,督导小组也可以避开水稻花期,在水稻抽穗期为水稻喷洒16%春雷霉素·稻瘟酰胺SC药剂190-240g/hm2,7d后再次喷洒用药,对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总体来说,督导小组必须要强化水稻稻瘟病及其他病虫害防治行动的统一性和时效性,深入田间地头对水稻种植情况进行实际观察,积极做好情况收集和防治保障工作,为水稻稻瘟病及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彭昌家,白体坤,丁攀,等.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6):182-192.
[2] 郑冬梅,陈隆添,刘荣秀,等.宁都县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稻米,2015,21(6):122-123.
[3] 谭正光,刘龙生,喻凌治,等.衡东县2015年稻瘟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作物研究,2016,30(5):569-571+578.
[4] 吴兴福,张正和,韩宝余,等.16%春雷霉素·稻瘟酰胺SC对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药,2018,17(3):55-56.
[5] 姜景绪.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