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主动健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

2021-09-11吴波

唯实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全民体育

吴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中,强调和突出了体育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价值;而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途中,体育的内在功能可以高度概括为构建“主动健康社会”,而这一内在功能转化为实践价值,需要以体育产业作为主体、路径和动力来实现。

“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健康中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正在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中国”战略是执政党“人民至上”“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

“健康中国”战略是对当前全民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全民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慢病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13—2014年,35—45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一项针对南京市25岁以上人群的研究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7年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死亡数上升,增长率43.05%。

慢性疾病给全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费用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因病导致生产力丧失,在2005—2015年给中国造成了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根據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2010—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呈现连续上涨趋势,并且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2019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6.6%。

慢性疾病对全民健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而大部分慢性疾病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预防和推迟发病时间、降低对身体的损害程度。在这一背景下,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靠医疗系统对疾病的诊疗和防控,更是卫健、教育、体育、社区等政府部门,以及单位、家庭、个人整体协同的系统工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提出: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

“健康中国”战略是对我国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应对。2021年5月11日,国务院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延迟退休、鼓励生育引发广泛讨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15—59岁主要劳动力人口占比,十年间下降6.49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14%,中国将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十四五”期间乃至2035年之前,将是中国人口抚养比(60岁及以上人口相对于15—59岁人口的百分比)提高最显著的时期,预计将从2020年的26.7%提高到2025年的33.0%,到2035年则达到50.9%。作为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养老支出的快速增长和劳动力人口比重的下降,将成为潜在的经济社会巨大风险。同时,快速上升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快节奏生活导致的劳动关系、人际关系趋紧,工作和生活压力趋增,对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公众心理和生理健康已造成了消极影响。多重慢病高发、因病失能、因病致贫等现实问题,都将引发家庭和社会伦理的失序。这些趋势都加剧了建设“健康中国”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

以深度人口老龄化视角,“健康中国”战略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通过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直接、间接的社会经济支出,防范、降低和化解因人口结构性矛盾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构建“主动健康社会”,是体育在

“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特有价值

“主动健康社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战略主题和核心目标。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遗传为15%。2016年以来,“健康中国”战略系列政策的出台,持续突出、强调全社会疾病控制,促进健康的主动性。《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2030年具体目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其中,《普及健康生活》居于总体战略后各专篇之首。《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强调个人健康责任。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出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旨在:细化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等部署,聚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中长期行动,健全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主动健康社会”的构成要素与体育的社会功能高度匹配。“主动健康社会”的建设核心,是个人对自身健康负责、自律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氛围。分解到构成要素和实现路径,则是:社会氛围—宣传教育—意识观念;健康生活方式—个人自律—科学营养与科学健身;社会环境—外部条件—生态环境与健身设施。

体育对健康的促进功能,已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共识。从个体的肌体健康到精神健康,从社会群体的身心健康到社会健康观念与氛围的构建,体育在“主动健康社会”构建中,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都具备不可替代的功能。宏观层面,以全民健身事业为核心,体育承担着健康活力氛围的营造与形成;中观层面,体育活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微观层面,体育是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阻塞、阿尔茨海默症、肢体残疾与损伤等多类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手段。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过程,为构建“主动健康社会”提供了良好基础。全民健身事业与构建“主动健康社会”在宣传教育、社会指导、人居环境设施等方面天然重合。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05)》颁布以来,体育系统全力推进以全民健身意识、公共体育设施覆盖、体育组织网络和全民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部分内容和路径可整合、融合。《规划纲要》全面纳入全民健身,“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意味着能更为充分地释放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

体育产业是构建“主动健康社会”路径、

动力的重要载体

建设“主动健康社会”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健康中國”战略的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明确指出“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然而跨行业、跨部门的共建却是构建“主动健康社会”的首要障碍。《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体系的考核指标全面纳入,但体育部门的话语权依然很弱,体育政策仍以指导性为主、不具备法规的强制约束性。比如:住建部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为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居住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住建部门对体育配套设施是否达标并不敏感,而体育部门对新建居住区没有验收权,实际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建设体育设施等政策,体育部门也因没有资源控制权而无法执行,甚至出现了在绿地建设体育设施被自然资源、规划、园林等城市管理部门处罚、铲除的情况。

《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但在体医融合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指导技术手段的体育行业,尚未被医疗体系作为常规健康干预手段纳入疾病预防和诊疗体系,医生不懂体育健康干预手段和“体育健身有用但不从医生嘴里说出来”是体医融合的最大壁垒。

以自律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构建是“主动健康社会”构建的深层核心内容。在医学视角下,主动健康是在充分考虑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整体观下的健康医学。换言之,与发病后被动诊疗相比,“主动健康”要求人们与自身饮食偏好、身体惰性、作息习惯等生活习惯甚至本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抗,这种表面“反人性”的艰难,是“主动健康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深层、核心障碍,需要个人和社会投入巨大成本来逐步解决。老年群体中很大部分的“崇医信药坚决不动”的保健品“神药信徒”,正是这种障碍性因素的典型体现。

此外,健康产业的培育期较长,是对行业企业的生存挑战,也是“主动健康社会”的发展障碍。公共体育设施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弱,社会资本缺乏参与动力;国民体质监测组织成本高、监测样本量难以提升,缺乏产出;运动康复的全民认知比例极低,设备与人才成本高昂,仅靠竞技体育和赛事市场生存艰难等等。从当前健康产业的整体状况看,还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考验,叠加人口和经济增速下行、未富先老等环境因素,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健康产业很难规模发展并从供给侧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体育产业发展对构建“主动健康社会”障碍性因素的破解。为什么破解难题的是体育产业而非体育事业,或者说,不是政府主导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主导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原则制约和机制缺陷。首先要特别强调一点,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属于公共体育服务,二者不是对立的主体,而是互补和相互交融的主体。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是普惠均等,受制于公共财力,当前发展目标是实现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的广覆盖。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之前者,共性是面向全社会,差别则是多元化和差异化。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我们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的升级,一定需要更丰富多元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从这个角度看,基础公共体育服务既是社会体育服务的供给方,也是间接的需求方。在普惠均等的原则制约下,在全社会能够普遍承担广泛覆盖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成本制约下,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缺乏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以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为例,当前以健身步道和健身路径为主,从组织成本考虑,公共健身活动以老年群体为主,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的可达性和有效性都较为有限。政府为主导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以完成考核为目标的机制缺陷,无法保障体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质量。比如:考核足球场地数量,足球场地建设在荒郊野岭、封闭的拆迁地块内,不具备使用功能,只满足“卫星数数”,甚至拆除其他运动场地设施建造足球场;考核体育活动数量,但1000场次活动中,项目重复为太极拳、广场舞等,实际参与者是同一群中老年人。

公共服务能够较好地承担国民健康教育和营造健康社会氛围的功能,但“主动健康社会”的构建,尤其在主动自律、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等行动方面,归根结底需要持续优化、持续创新的健康环境设施、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帮助普通人“对抗本能”。而这种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主动健康社会”构建的行业和部门协作壁垒,拓展公共体育服务的人群范围,提升公共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以体育企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有动力、有能力去承担和实现。此外,体育产业“体育+”“+体育”的跨行业融合特点,有助于行业壁垒的突破和产品服务的创新。比如:体育场馆运营企业,针对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提出了改造和运营针对性解决方案,解除了学校在教学秩序和安全责任上的后顾之忧;部分运动项目培训机构尤其是小众项目培训机构,和学校共建校队或特色课程,实现了破解学校师资力量难题和自身发展困境的双赢;运动可穿戴设备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高速增长、快速迭代。

健康产业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任务之一。健康产业发展是《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任务之一: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提出了明确的产业发展指标:健康服务业总规模2015—2020年超过8万亿元,2030年达到16万亿元。《规划纲要》第六篇为“发展健康产业”专篇,明确指出: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和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根据国务院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2025年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将成为我国健康产业重要的支撑部分。

当前体育产业在构建“主动健康社会”中的

尝试与担当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体育+”“+体育”特点,推动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共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体育产业高速发展,体育跨行业融合的效应得到显现。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体育+制造”“体育+健康”“体育+金融”……诞生新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客观上在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机制上有所突破。

体育旅游方面,2017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和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开始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十一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行业政策和荣誉称号,在示范体育旅游基地创建、精品路线评审方面,建立了联席工作机制。此外,以田园体验、健康习惯培养和健康技能取得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康养旅游和游学,也是近年来刚刚萌芽的体育旅游分支。

体医融合方面,2016年以来,黑龙江、上海、成都多地先后有公立医院开设“运动处方门诊”;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运动医学会联合举办了“2018国际慢性病运动处方培训班”,主要受训学员来自医疗系统,首次将体育作为慢性病健康干预和诊疗手段推向医疗系统。

体教融合方面,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畅通人才成长渠道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在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育赛事举办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篮球项目是体教融合的产业示范,CUBA大学生联赛已经为CBA职业联赛累计输送球员数十名;2018年,中国篮协小篮球联赛(6—12岁)覆盖100多座城市,吸引了共计超过1.5万支球队的10万余名小球员参赛,全国篮球培训机构、少体校、学校广泛参与。

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让人们看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休闲消费方式,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培养,正向全人群逐步渗透。

体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体育本体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健身健康服务的供给能力。多年来,体育产业存在结构性失衡,体育服务业等体育本体产业弱,体育制造业尤其是鞋服、装备占比曾超过70%。2014年以来,体育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其中以体育服务业增速最快。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从名义增长看,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1.6%。从内部结构看,体育服务业发展势头增强,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增加到67.7%,;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发展最快,保持了近年来的高位增长,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达到74.4%。体育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增加值212亿元,现价增长速度达41.7%,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9%。体育产业的结构性优化,为全民健身服务和“主动健康社会”提供了供给侧动力。

从体育产业本体产业的发展视角,未来我们应当关注的不只是区域、个人的体育消费数据,更应当运用智慧场馆系统、健身类App和可穿戴设备,关注城市、家庭、个人的体育消费时长,体育消费时长是“主动健康社会”发展水平多维度的综合体现。

体育产业积极寻求全空间、全场景业务的实现,全方位参与“主动健康社会”的构建。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增长,全民科学健身意识的形成,推动了诸多科学领域对体育的关注和研究,进一步加深、提升了体育对健康促进作用的理解认识。比如国内运动康复手段运用范围的迅速延伸,从传统竞技运动员的术后康复向术前强化,从运动损伤向老年失能康复、职场亚健康、心理健康领域突破,体育在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快速放大。

体育场地设施方面,为不断满足全民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国家陆续提供了体育用地利好政策,体育设施迅速出现在商业空间、厂房改建、腾退土地利用、旅游景区、街角路边等“边角料空间”,体育设施已成为“主动健康”环境的主要内容。

体育产品与服务方面,体育健康已基本覆盖专业体育场所、办公和家庭场景,并實现了24小时运动健康服务。全空间、全场景,体育消费正逐渐形成向全民生活的渗透、包围,将成为“主动健康社会”核心的观念传播、消费引导与产业支撑主体。

基于江苏视角的思考和建议

在国内首个“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内首个“全民健康示范区”。201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通过该示范区的创建,我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并逐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拓展、内涵深化、融合发展和丰富供给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提出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截至2018年底,江苏省已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1家,位列全国第一。

在上述示范区创建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可率先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区,为“健康中国”贡献“江苏经验”。同时,我省是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在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状况总体下行的现实背景下,“全民健康”示范区的创建,具有历史窗口的宝贵价值。

在省内尝试健康社区试点。综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指标,以国民体质监测、慢病监测防控、社区体育设施与体育服务、长者健身房等内容的融合,结合量化指标的动态监测与比对,探索健康社区的标准和实施路径。

建议打破行业壁垒,尝试以“体育+”为切入点,推动“健康中国”共建机制的形成。体医融合方面,将体育技术手段广泛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公立医院的诊疗体系中,尝试在省内医学院开设以体育技术手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并纳入学分、实习过程中。

体育设施方面,建议与自然资源、规划、住建、园林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共同参与城乡规划和公园体育设施和居住区公共设施的验收,共同参与城市空间资源的梳理盘活,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总量。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征程中,体育产业正努力让人们理解主动健康、追求主动健康、乐享主动健康。体育产业不仅关注提高人均寿命,更关注提升生命的质量。关注下一代的健康快乐,关注中青年身心健康,关注有尊严、有乐趣、不孤独的老年。以上三项建议也是用行业发展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理念新思想,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新时代的江苏方案。

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入融合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体育产业也应以构建“主动健康社会”为“健康中国”做出不可取代、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全民体育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3月历史大事记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把医疗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等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