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及建议
2021-09-11刘春侠
刘春侠
摘要:乡村振兴依靠人才,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如何搞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质素优良的乡村振兴的先行军,是摆在各级农技推广培训部门的新时代关键课题。通过对榆树市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的经验及建议,供各级农技培训部门借鉴。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科技培训
随着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农村常住人口约为6亿,未来发展城镇化达到70%以上,也有将近4亿农村人口。目前,全国农村乡土人才超过2000万,其中80%都是高素质农民,其包括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三大类。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过850万,其中大学生占4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需要以上三类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做好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培训,并通过教育培训先行军,达到带动和引导所有农户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效果,有效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 教育培训的现状
(1)当前,各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每年下达培训任务,通過招生宣传,培育对象遴选,根据培训对象要求确定师资,安排指定授课地点,进行理论授课和线上学习,然后组织外出考察,这种教育培训形式对于已经进行过几年的培训学员来说,授课知识会显得过于死板。
(2)培训课程相对杂而多,且课堂时间相对短,学员回去之后的线上学习又很难约束住自己,外出参观考察时又因错过农时而达不到个体的要求,往往造成了学习和考察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相对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就很难达到实效性目的。线上教育培训平台宣传力度不够,影响率和覆盖率很少一部分,不能惠及大部分农民乃至全体。是培训普及率达不到100%。
2 教育培训的优势方式
2.1 高素质农民的三个特点
(1)创新创业能力。国家之所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就是要通过技术培训和实践指导,使一部分高素质农民先期创新创业成功,并通过他们的创业成功来影响和带动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从而引领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吸收部分能力弱的农户对其进行技术帮扶和创业指导。
(2)产业拓展能力。现代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而是要求农机与农艺充分融合,一二三等产业高度贯通,形成相互融汇交叉的立体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民快速增收,这样就要求培育出的高素质农民,不再单一的从事农业,而且要具备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形成健康有序运转良好的产业链条专业拓展能力,并能够进行向横向和纵向延伸。横向的农产品物流产业、纵向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从而带动组、村、乡镇、区域经济快速繁荣发展。
(3)带动和引导能力。带动和引导是高素质农民需要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每一个经过培育发展起来或正在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都应该对本组、村、乡镇或通过互联网对于异地的能力较弱的农民进行先进的农技经验传授,并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引导普通农户转变传统农业的思想观念,或学习先进农技自己发展壮大,或加入合作社实现劳动力的彻底解放,从事二三产业等其他行业。这样形成的农村乡土人才,才能各尽其才,最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最大的价值。
2.2 “互联网+”是目前培育高素质农民最佳的教育培训模式
(1)学习模式。学习是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也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手段。但单一的书面学习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要求,容易造成学员的厌学情绪。众所周知,现在的各种新媒体方式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切身生活当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人们也相对乐于接受,那么就要求我们现在的授课教师和学员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进入新一轮的学习模式,即通过“互联网+”进行农技授课,并结合统一农技课题在不同地区的农技方法去达到学员的求知欲,从视觉上满足学员的新知识的渴求心里,达到学习扎实,影响深刻的目的。
(2)考察模式。参观考察是对学员学习成果的实践检验和拓展,学员通过书面或在线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印象不是很深刻,通过到异地的考察实践,开阔了学员的眼界,丰富了农技新知识的内涵,农技培育部门可以结合互联网视频方式,提前录制好需要考察看不到的实际内容的视频,在考察行程间隙进行播放传授。
(3)实效模式。不论何种学习模式及考察模式,归根结底都要使学员学会弄通掌握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应用,在局部能够见到效益,产生效果,发挥效能。同一个乡镇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出的创新创业带头人,在异地并不知晓,产生的影响不大,这就要求农技部门对于任何本土的乡村实用人才和创业带头人,结合互联网进行实效宣传,在发挥带动和影响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发展,造成一窝蜂发展而引起的产业拥堵现象。
(4)长效模式。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好不好,除了看实际效果之外,还要对培育后的职业农民进行长效的技术跟踪服务,学员们通过半个月的理论和实际的学习与考察,学完毕业后就进入农业生产,新的农技知识来不及巩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忘却,这时就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农时时节通过互联网等在线平台远程指导职业农民进行实际技术的应用,并在平台上发布其成功经验,达到学习长效,实践长效,影响和带动长效的成果。
3 教育培训发展的制约因素
(1)局部产业规模偏小,影响力效果不大。榆树市目前有近2000余家农村经济组织,但发展规模来说,相对较小,原来的四五家农机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就成了一个新的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但这些联合起来的组织在本村、乡镇里发展规模不大,仅局限于本组或本村,不能够引起很大的实际轰动效应。影响力偏弱。
(2)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服务组织本身发展不够完善、不充分。新型的经营主体和社会服务组织大都是通过简单的联合形成起来的,虽然有所谓健全的规章制度,但有些执行起来相对困难或执行的不够彻底,还有一些停留在原来的大家族模式,浪费和无规划形象严重,没有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应有价值。
(3)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合理,纵横向联合不够顺畅。目前,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都存在局域经济限制里面,并且在局域经济中产业模式发展多数都相同,虽说国家近几年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但效果不突出。且与其他产业和农技部门联系不够,例如,榆树的合作社大都是种植玉米、水稻、蔬菜、养殖肉牛等合作社,相互之间发展重复,相互之间或同各级科研院所联系不多。发展受限。
(4)培训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各级农技培育机构对于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培训没有很好地建立分类培训体系,没有做到个性区分教学,概括地培训知识,使得无法满足一些培训农民的切实需求,学员兴趣不十分高。另一方面,学员毕业后,虽获得了毕业证,但学员在社会保险、信贷等金融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也是其不能够发展壮大,培育不够顺畅的原因。
4 教育培训的建议
4.1 加快构建培训机制和体系,畅通培训渠道
(1)健全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农技主管部门和培育部门,应当建立比较完备健全的工作机制,不论在农忙和农闲,线上或线下,田间和远程,都能够对高素质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践示范。并建立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的分类培训指导体系,畅通24小时培训通道,随时为广大农户服务。
(2)建立保障有力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和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投入保障力度,从物质到技术都要做相应的投入,并保障能够准确到位,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相应激发出巨大的引领潜能。
(3)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管理需要探索一套契合当地实际的管理模式,要深入乡、村、组、户,进行实地踏查,并采用农技主管部门+互联网+农技培育部门+农技企业+农户的管理运营模式。使得教育培训真正能够落实。并长期发挥效能。
4.2 创新培育模式和内容
(1)确定好培训对象。
培育对象一定要遴选好,学习时不能够替代,并在遴选主体中是真正的主角,不能为了培训人数完成,以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甚至是不从事农业的人来学习,这样永远达不到实际效果。
(2)分类教育指导
现在农村大致有三种农户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即是生产经营型、种粮大户、返乡创业青年,在进行教育培训时要对这三类人进行分类指导,不能搞千篇一律,生产经营型的农户是需要先进的产业理念和多产业、多渠道经营能力的培育;种粮大户是需要先进的农技技术和农机具的培育;返乡创业青年则更多地是需要特色产业、产业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的能力的培育,因此对于不同类型农户要进行学习内容和实践分类教育指导。
(3)强化培训基地
培训基地是实现衡量教育培训效果优良的标尺,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技培训管理部门要相应地对培训基地进行管理和强化,不要认证完了就不管了,要从农技的各个方面對培训基地的软硬件实力进行强化,达到上级、学员和社会各界满意。
4.3 制定政策帮扶机构进行保障
要想搞好高素质农民培训,不仅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提高农技培训机构的社会知名度,同时做好各方面的农技宣传,没有过硬的农技作支撑,很难招来很好的学员。同时要提高农技培训机构的认证等级,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坚持择优凭进。在政策上也要保证农技培训机构进行人员能力的提升和职称的晋升,只有留住人才,才能发挥农技培训机构的培育作用,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农民,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抒音.浅论如何建立较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队伍[J].新农村:黑龙江,2014(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