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词语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2021-09-10陈莎莎
陈莎莎
摘要:语文的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文本语言研读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词语”这个核心。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核心 词语 运用活动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1]。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教师要让学生在教材的语言中去寻求发展。
语文课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的运用活动为载体,以努力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而具体的训练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
首先,以“词语”为核心的语文课,教师要陪着学生阅读——“读”语言。
语文课就是要“玩”语言,如何“玩”好语言呢?首先要以“读”作为基础。不是以教师的阅读體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是教师什么都不要说,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注重学生的额真实体验,课堂要“真”,学生读文本的语言更要“真”。比如: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此段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作者在知道母亲病情之后的悔恨和愧疚之情。学生在文中去找到表达自己的悔恨和愧疚之情的句子时,很容易忽略这个段落,此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字面去感受内容,再去感受情感。
二、文课要以词语运用为主体
余映潮先生说:一位连教材、课文都无法进行独立阅读、欣赏的语文教师,是一定设计不出有训练价值的语文课的[2]。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的词语,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细腻的工作,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可采用“换词法”和“对比阅读法”还有“拓展阅读法”等。
(一)“换词法”和“对比阅读法”
如:
《纪念白求恩》节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这几个句子采用正侧面描写、对比以双重否定句式的手法,突出强调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其中,在这个段落的精读部分(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可采用“换词法”和“对比阅读法”,将这几个句子换成如下形式:
形式一: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
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
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
无不为之感动。
形式二: 所有的人都佩服,
所有的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难道有人不佩服吗?
难道有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吗
“换词法”让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下去体会毛主席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双重否定句式换成肯定句,将“没有一个不”换成“所有人都”,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去体会双重否定强调的无一人例外,每个人都佩服白求恩的高贵品质。
“对比阅读”在对比中,让学生品味对比的强调作用,使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凸显,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同志可贵品质的必要性。
(二)“拓展阅读法”
课堂内部的拓展延伸一定是以本堂课的内容作为基础,要加强文本与现实的联系。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句中,重点赏析“又”时,我们会发现其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再一次”,二是春风下的美景盛况,三是作者浓浓的思归之情。在这个“又”字的品析下,我们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例子适当拓展,让学生更能体会语言的魅力。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进行拓展:
“我们又又两年没见面了。”其中“又”字蕴含的意义也有三层:第一层是“时间长”,第二层是“很想见”,第三层是“两人之间友谊很深厚”。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品味文章语言时,除了我们经常品析的重点实词之外,虚词更使一个必不可少的点,有时候,虚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实词更加丰富。
三、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写”是硬功夫、真功夫、苦功夫、静功夫,唯此才能提高自己赏读课文的能力[3]。语言运用的综合素养,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写”的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听写的语言活动
第二、写关键词
第三、情景再现(教师描述其画面,让学生参与写)
第四、造句,在词语的运用上,根据词语的意思或设置的语境进行造句
第五、句子变形,形式可以是将无修辞变成有修辞;将有修辞变成无修辞;
将一个词变成一个句子等。
如: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诗运用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显出雄浑苍凉的诗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一统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在课程的活动设计中,就可以设计如上几种语言运用的活动。比如对诗中“澹澹、竦峙、萧瑟”或者整首诗进行听写或默写;也可以使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设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运用活动,教师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句诗的画面,让学生带着任务听,然后参与评价,在融合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描写。
总结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种性质可以说是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关注,从一定层面上讲,学生对教材文本语言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诉求。离开了“词语”学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词语”这个核心。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02页
[2]《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自序第2页
[3]《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自序第7页
贵州省仁怀外国语学校 56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