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间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2021-09-10郭洁

百花 2021年1期
关键词:羊皮羊角羌族

郭洁

绚丽多彩的陕西民间舞蹈,是在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周、秦、汉、唐等古代乐舞、百戏以及新秧歌运动促进下,构成的陕西舞蹈文化的珍贵遗存。

一、陕西民间舞蹈概况

陕西是我国的文化大省,随着社会对民间文化关注度的上升,对于陕西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日益深入,在全省范围相继挖掘各种民间舞蹈350余种,其中不乏有几近失传的舞蹈,对于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根据陕西民间舞蹈活动目的、作用及其艺术形式和特征分析,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社火类、民间祭祀类、民间小戏类。

1.民间社火构成陕西民间舞蹈的主体,它集民间舞蹈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工艺、戏曲、曲艺、民间文学、杂耍、拳术、杂技、体育等为一体,在每年春节和元宵节前后集中地進行展现。陕北俗称“闹秧歌”、闹红火;陕南多称玩灯、耍灯;关中各地皆称耍社火、社祀。

2.民间祭祀类的舞蹈,着重指民间祭祀和祭祀亡灵仪礼中的一些具有舞蹈性的表演活动,其中包括民间古老的祈雨、敬神、做道场、做斋蘸等。虽说其内容包括许多迷信色彩,解放后已经被淘汰,但从舞蹈文化角度审视,其中有不少古老巫舞的遗风。如陕南的端公跳神、羊皮鼓、耍坛,西府各地流传的蘸师分灯、跑桥,陕北保存的三山刀、厉鬼等,都具有某种民间巫舞的特征,为我们研究古老的巫舞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3.民间小戏又称对对戏,多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一定的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俗称小歌舞。如韩城秧歌、渭华秧歌,安康的小场子、地蹦子,西乡县的地围子,宝鸡的笑谈等。虽说其以表现戏剧内容为主,但其中包含着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动作和精彩的舞蹈组合,显示出民间舞蹈发展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以及和民间小戏相互进行双向交流的趋势。

二、羊皮鼓舞形成的历史渊源

羊皮鼓舞是一种双人鼓舞,主要流传于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县,其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艺人马云秀和童连胜删除了羊角鼓舞的祭祀内容,规范了舞蹈语汇,舞蹈风格、节奏、动律仍保留了羊角鼓舞的原始面貌,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舞蹈种类——羊皮鼓舞。

羊角鼓舞,是秦巴山区端公(巫师)跳神仪式中的一种祭祀舞蹈。端公跳神,又称“跳坛”,分文武两种,文坛以唱为主,武坛以舞为主,过去多在乡民向神还愿、驱鬼治病或祭奠亡灵之时举办,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人数可多可少,视祭祀的内容及主家的条件而定。跳坛虽属祭祀仪式,但包含多种表演形式,名为娱神,实际也起着娱人的作用。尤其是在有钱人家老人死后三年忌辰,或寿诞之时,或者做生意获利之后,都会邀请端公向神还愿,此类跳坛兼有喜庆的意思,更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常,无异是一次综合性民间艺术的表演。其中包括舞蹈、歌唱、民间小戏,以及木壳面具表演的傩舞傩戏,往往可以连续进行三至五天,通宵达旦地表演。清修《佛坪厅志》载:“见说端公颇不端,淫辞竞唱耍跳坛,巫风久染三巴俗,厉禁还须仗好官。”这首诗证明端公跳坛除了祭祀,还有反应民间生活情趣的“淫辞”,即民间艺术的演唱,确是古已有之。羊角鼓就是跳坛中表演的舞蹈形式之一。

传统的羊角鼓舞形式比较原始,风格比较古朴,具有古老的巫舞色彩,为研究我国民间巫舞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49年建国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的普及,山区群众已很少请端公跳坛祭神,但羊角鼓舞却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流传下来并有了新的发展。宁强的“羊角鼓”基本保留了原来的表演形式,略阳的“羊皮鼓”则反映了发展后的新风貌。

三、羊皮鼓舞舞蹈形态分析

传统的羊角鼓舞是一种祭祀性的民间舞蹈,用于作战、农事、娱乐等,羌民将对神灵的敬畏、乞求,对祖宗的敬奉,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借助锣鼓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将军人的强悍不屈、战争的奇幻诡异、神灵的护佑、亲人的思念等等,全都寄托于其中。

羊角鼓舞表演的道具是羊皮鼓,制作时在扇型铁圈上蒙上羊皮,长约52厘米,宽约44厘米,手柄长10厘米,柄上有三个铁环,环上套9个小铁环,它是羌族羊皮鼓舞主要乐器和法器。鼓槌长40厘米,用竹子或藤条制作而成,外缠红布,槌尾系红绸方巾。

羊角鼓舞表演一般为两人或多人(成双)。表演者有时和司锣鼓者一起唱,声腔多粗犷激越,演唱内容主要是祖先繁衍人类的创世传说、盘古神话、先民农耕劳作,反抗压迫的民族史话、迁徒创业史话等,也穿插有歌谣及叙事民歌等。有时不唱,在锣鼓敲击出的节拍中,表演者身着战裙(相当于铠甲或战袍),腰缠红带,红带系有4对小铜铃,一手持鼓一手持槌,边舞边敲。舞蹈随着锣鼓节拍的变化或舒缓、或激越,或嬉闹、或搏杀,或敬献、或驱逐,或亲人相聚,或得胜庆功,或在山间跳跃,或在马背驰骋,不一而足。舞者身佩的铜铃也随着舞蹈节拍震响。

改良后的略阳县羊皮鼓舞突出鼓的表演,它气氛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质朴,如“禳星辰”动作,就是在鼓点、唱腔、动作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凛冽的气势。羊皮鼓在表演中,不仅给舞蹈提供了节奏,丰富了气氛,而且鼓点的击打更形成和衍化出许多独特的舞蹈语汇。当老艺人舞至兴奋时,常常搬出一条长木凳,摆在场地中心,围着长凳表演“躺凳”“跳凳”“踩凳”“跨凳”均具有杂耍式的技巧,目前搜集到的基本动作有“禳鼓”“揉麻窝子”“单腿跳”“凤凰三点头”“线筢子”“禳星辰”“勾腿跳”以及和木凳结合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其中“禳鼓”是整个舞蹈的连接动作,它和“揉麻窝子”“禳星辰”奠定了羊皮鼓的基本风格和动律,更加突出了脚的“走、跳、跨”的“扭、摆”和手中鼓的“推、摇”变化。羊皮鼓舞的演员都穿大襟长布衫(藏青色),外套羊皮坎肩,黑色腰带,黑色头帕或白色头帕,脚穿麻鞋,衣饰可见羌人传统服饰风貌。

宁强羊角鼓与略阳羊皮鼓舞是十分相似的。宁强过去称“宁羌”,地处大巴山中,是川、陕、陇三省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深受巴蜀文化和古羌文化的影响。因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宁强羊角鼓基本保存着古老巫舞的表演程式和风格。跳坛开始,在低沉的角号声中,先由端公进行“占卜开坛”,请各神灵就位。再接着“破肩滴血”,表示神已附体。然后拿着角号黄表纸旗,在锣鼓伴奏下,向五方跪拜,“招兵点将”。接着表演“耍神带”,即将数尺长彩布条两头用纸点燃后舞动。然后“发神”“翻架”,即将其他端公请上场,开始在长凳上耍鼓。然后由一丑一旦手执小锣登场又说又唱,插科打诨,并在席间为贵宾斟酒端菜。待众人酒酣情热时,开始表演羊角鼓。再接着舞司刀、耍令牌、开神门、领兵上路,然后“跑四门”,表现“会兵”,向“五方开炮”,最后是“穿花”,以示庆贺胜利。整个表演程式和内容很像古代军卒的练兵和征战。

略阳在古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羌族以游牧为业,定居在秀美大山之中,青山绿水也适宜于牛羊的放牧,由于生活的枯燥,羌人就摹拟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寻找其音律节奏,故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律关系。略阳羊皮鼓舞表演者用鼓槌击打羊皮鼓面和摇动铁环发出“嘭嚓”声,构成舞蹈节奏和丰富多变的鼓点音响,形成别致独特的韵味,这也是艺术源于生活的佐证。文中所选的九段鼓舞音乐,从名称到节奏都可以令人体会到它们与大自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牛擦痒

中速

∣2/4 嚓 嘭 嚓∣嚓 嘭 嚓∣嚓 嘭 嚓∣嚓 嘭  嚓 嘭∣

嚓 嘭 嚓 ∣嚓 嘭  嚓 嘭∣

∣2/4  嚓嘭 嚓∣嘭  嘭∣嘭  嘭∣嚓嘭 嚓嘭 嚓嘭  嘭

注:牛擦痒这段音乐节奏是摹拟牛屁股痒了之后,有节奏,有缓急地在树杆上擦磨的情况,节奏不紧不慢,轻重交叉,使人可以想象得到牛儿在舒缓的状态下的自在享受。

2、快流水

中速稍快

∣2/4  嚓 嘭  嚓嘭∣嚓 嘭  嚓嘭∣

注:快流水这段音乐节奏是摹拟涧水流动、碰撞的节奏,潺潺缓缓,激石撞浪,有泉水叮咚之谐韵。有缓有急,从中找出有节奏的旋律而形成的谱系节奏。

3、野鸡扑

中速

∣2/4  嘭嘭嘭嘭  嘭 嚓∣嘭嘭嘭嘭  嘭 嚓∣

嘭嘭嘭嘭  嘭 嚓∣

∣2/4  嘭嘭嘭嘭  嘭  嘭  嘭∣嘭 嘭∣

注:牛哞惊飞鸟,那是一种美,而野鸡扑的节奏又是另一种美,它是舒缓自得的,不慌不忙的,完全处于自然的静美之中。其悠闲的曲调正好反映出群山绿草茂树的静谧,也反映出山鸡从起飞到飞翔落地的全过程,几乎是一个完美的音乐时段的仿拟。

4、偷点子

中速

∣2/4 嘭 嚓∣嘭 嚓∣嘭 嚓∣嘭 嚓 嚓∣嘭 嚓 嚓∣嘭 嚓 嚓∣

∣嚓 嘭  嚓 嘭∣嚓 嘭 嚓∣嘭 嘭∣嘭 嘭  嚓 嘭∣嚓 嘭 嚓∣

注:偷点子这段音乐节奏也是摹拟山鸡觅食的动作,俗话说的鸡啄食动作,它的节奏类似于啄一下、看一下;紧啄一下、再看一下,既反映出山鸡的多,又映现出山鸡的警惕。

5、慢流水

中速

∣2/4 嘭嚓∣嘭嚓∣嘭嚓∣嘭嚓∣

注:一段平缓的涧水,水波不兴,缓慢涌动的状态从弦律节奏中反映了出来。

6、硬三鞭

中速

∣2/4 嚓 嘭 嘭∣嚓 嘭 嘭∣嚓 嘭 嘭∣嚓 嘭 嚓 嘭∣嚓 嘭 嘭∣

∣嘭  嘭 嘭∣嚓 嚓  嘭∣

注:这是在摹拟揽羊人、牧牛人,手中鞭子发出的声音,他们将鞭子甩得山响,与大自然形成共鸣的同时,消遣着寂寞,惊醒着山神万物,宣告着生命的存在,也是他们暮归赶羊揽羊回圈的基本动作。

7、软三鞭

中速

∣2/4 嘭 嘭  嚓 嚓∣嘭 嘭  嚓 嚓∣嘭 嘭  嚓 嚓∣嘭  嚓∣嘭 嘭  嚓 嚓∣嘭 嘭  嚓 嚓∣嘭 嘭  嚓 嚓∣嘭  嚓∣

注:软三鞭就显得更悠闲,坡上的牛羊,涧中的流水,晨曦朝露,山岚和风一片祥和景象,牛羊儿吃着草,牧人有一下没一下地柔和地甩着鞭子,告示着主人的存在。

8、单打

∣2/4 嘭 嘭∣嘭 嘭∣嘭 嘭∣嘭 嘭∣

注:其节奏清脆紧凑,反映的是牧人一种内心的宣泄及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9、连槌花

中速

∣2/4 嘭 嚓  嘭 嚓∣嘭 嚓  嘭 嚓∣嘭嘭嘭嘭  嘭 嚓∣

嘭嘭嘭嘭  嘭 嚓∣

注:这是摹拟山里人们在场院上打连枷(是一种古老的脱粒农具)的节奏,有律韵地捶打,起落的变化,紧慢的调节,使一场普通农活也被槌打成音乐的花儿。

四、羊皮鼓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羊皮鼓舞具有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奔放、粗犷,又兼有舞蹈的独特语汇,形成了略阳地方带有浓郁氐羌色彩的文化风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1.历史价值:羌族的历史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锣鼓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羊皮鼓舞利用战争器具锣鼓,加以歌舞,把羌人的生活及生存状况真实的记录下来。它是研究嘉陵江上游乃至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史和历史沿革的宝贵资料。同时,从歌唱中就能了解羌族的产生、发展、迁徒、生活、生存等历史;从舞蹈动作中能表现战争、祭祀、愿望等羌民族的内心世界状态;从祭祀的神灵中能了解到古代羌人的崇拜物等,所以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具有很强的民族历史研究价值。

2.文化价值:羊皮鼓舞包含祭祀、歌舞、娱乐,有很强的民族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在中国羌民族发展历史及略阳历史占有重要的位置。羌人所独有的祭祖仪式——羊皮鼓(舞),将器乐、舞蹈、歌唱、祭祀融合在一起,观赏性极强,形成略阳地区的羌文化现象。羊皮鼓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蹈艺术,对我们研究地方舞蹈史、民族舞蹈史提供了活态资料。

3.艺术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羊皮鼓(舞)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艺术体系,较好地展现了略阳县嘉陵江流域民間音乐舞蹈的本质规律。羊皮鼓舞粗犷、奔放而又热烈,有固定的鼓谱音乐,演出性非常强,发掘、抢救、保护略阳羊皮鼓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4.科研价值:略阳曾是古代羌人集居之地,春秋即为氐羌所居,也有“古为白马氐之东境”的说法,白马氐即古代羌族之一支。从目前已搜集到的有关《羊皮鼓舞》的十多种唱腔以及舞蹈基本动作的特征看,其调式、调性、风格、动作、动律与羌族民歌舞蹈相同。音乐上,有的不仅调式一致,甚至连骨干音都是相同的,舞蹈动作上,也明显具有羌族传统舞蹈中奔放、剽悍的动律特征。在川西北羌族地区,一年一度转山会中的端公跳神,就有着和羊皮鼓相近似的祭典仪式。总之,许多迹象说明羊皮鼓与羌文化有亲密的血缘关系,这对研究略阳地区羌族群众的活动习俗及文化民间艺术传承有重要的价值。

五、羊皮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现代社会环境下,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必须通过艺术推广与升华的方式实现。民间舞蹈是舞蹈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用符合其地区民间特色的舞蹈形态与动作编排向世人讲述着其发展历史。从现实角度来看,羊皮鼓舞包含祭祀、歌舞、娱乐,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具有很强的氐羌民族特征。从历史角度来看,羊皮鼓舞是略阳地区氐羌历史的记录,是研究略阳乃至陕南氐羌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1957年,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二等奖;1984年,新编舞蹈《庆丰收》(10人演出的羊皮鼓舞)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调演获二等奖;1987年,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收入《陕西省民间舞蹈集成》一书。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略阳县纳入国家级羌族生态实验保护区。2010年3月,新编排40人大型《略阳羊皮鼓舞》参加汉中文化旅游节表演,获得好评。同年4月被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春风里”赴汉中慰问演出选中参加演出。同年9月,参加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进入决赛,获得“最佳演奏奖”和“优秀表演奖”。

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是陕西省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障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得以有效保护并持续传承,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促进羊皮鼓舞的延续发展。首先,政府设立了专项保护基金,成立了保护工作机构,强化对老艺人的有效保护,做好普查资料的归类、整理,建立音像资料,进一步深入开展羊皮鼓舞音乐、舞蹈理论研究。其次,建立了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文化传承基地,加强民间羊皮鼓舞的传承培训。依靠政府的有效引导,加强对略阳羊皮鼓舞的扶持,使之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此外,可将羌族羊皮鼓舞与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使其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喜闻乐见的街头艺术,从而提升羌族羊皮鼓舞保护的有效性。第三,充分利用了现代舞台手段,打造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提升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艺术水准。

陕西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共同承担的责任,我们要把民间舞蹈不适应时代的部分剔除,把新的認识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使民间舞蹈富有时代感与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羊皮羊角羌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巧断羊皮案
披着羊皮的狼
披着羊皮的狼
美一男子获准戴羊角拍证件照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羊皮换相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