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追梦与“逆袭”
2021-09-10陶瑾
陶瑾
孔雀牌电视机、脚风琴、老式樟木箱、老式收音机、脸盆网袋、旧药罐、保温壶、煤油灯、饼干桶、油纸伞、国营企业安全帽、大喇叭,等等,这些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承载着回忆,也是人们过去生活品质的象征。
苏州古城区有这样一户人家,位于沧浪街道吉庆社区乐村3号,年代感十足的房间让人看了恍若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屋子的主人叫张林根,苏州人,做了近20年的群众演员。他把家精心布置成了年代戏的拍摄场地,有时自己也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路人甲的“苏漂”生活
在尔冬升执导的一部电影《我是路人甲》中,小人物是主角,大明星负责跑龙套。我们看到了青春、漂泊、梦想,与那些平凡人奋斗的故事。“群演”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慢慢地走入观众视线。
在我们苏州,也有像“北漂”、“横漂”这样的群体,索性称其为“苏漂”。张林根就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苏漂”,他出生于1964年,本名邢苏平。从小他就热爱表演,但因上学那会性格调皮,老师会选表现好的孩子上台演出,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小时候他还听父亲提起,父亲曾经在一部侦查片里当过群众演员。由此让张林根对于演员越发的憧憬。
长大后,父母并不赞成张林根从事演艺行业,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于是从学校毕业后,他当过个体户,做过缝纫工、电焊工,开过出租车,不管干什么行当,他总觉得提不起劲儿。直到2000年结婚后,父母不再干涉他的选择,张林根干脆辞去工作,入行做群众演员。
“我参与的第一部电视剧是《萧十一郎》,客串一位山寨主。大多时候群演甚至没有一句台词。当时的酬劳是这样分配的,群演一般20元/场戏,有台词的群演一般50元/场戏。冬天的时候饥寒交迫,荒凉的片场周围什么也没有,饿肚子是常事。”张林根回忆。让他印象深刻且感到幸运的一件事,是在留园拍摄《行行出状元》的那一天,一位特约演员缺席,临时找不到演员,于是张林根被替补上去。他说了五句台词,背了一下午,一遍就通过了。这与他平常用心地在一旁向专业演员“偷师”学习有关,张林根靠自己摸索,提升演技。
然而,群演做了半年多时间,张林根内心很纠结,自己热爱表演,可是群演收入太低又不稳定。他说,大部分人都在其中熬着,能够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的少之甚少。多年“漂泊”让他学会了等待和忍耐,拍5分钟,等5小时是常事。思来想去,他还是放弃了群演,辗转去开长途客车,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开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路,甚至差一点翻下山崖。他发现这行风险大,越开越害怕,于是从2005年开始,他又回到群演行业。
随着演技、阅历和人脉的丰富,张林根渐渐从群演“升级”成为特约演员,开始演一些有台词的角色,甚至有机会跟主演对戏。在电视剧《欢乐元帅》中,他饰演的道士与古巨基、阿Sa飙戏;在电视剧《叶问》中,他饰演一名钱庄老板;还有《知青家庭》、《笛声何处》、《苏州史记》、《倒插门》……后来机缘巧合,他参与了苏州电视台《故事会》栏目,试演了一部样片《张林根征婚记》。这是一部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栏目剧,据悉,当时两会代表来参观,对张林根评价挺高,去南京参加栏目剧比赛,还获得一等奖,这让张林根信心倍增。也因此,电视台开始为他量身打造系列轻喜剧,他也沿用了剧中的名字“张林根”。2007年,张林根成为这部栏目剧的制片人,后来还承担道具、服装、灯光的工作。那段时间,他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展开了全新的挑战。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收藏一些老的服装道具。
民国风的家,满是冷门的老道具
为了方便剧组取景,加上家里又藏有许多年代感的老物件,张林根干脆将家里布置成了民国样式,这里有老式缝纫机和电话机,旧时的婴儿床,尿布,老式电话机,年代戏服装……在张林根家里,民国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常用道具基本都能找到,且塞得满满当当。在狭小的收藏空间里,他还辟出了一小块阁楼,以增加收纳空间。
“如今越来越难收集,这些基本是祖辈传下来的、朋友送的、相鄰送的、外面淘来的。”张林根说,挂在窗边的军用水壶还是他小时候春游用的,保留到现在。很多老物件,他至今还在使用呢。
“看到它们,就会让我想起当年的人和事……每次有剧组要来家里取景,我会根据剧本内容,提前布置好年代剧的场景,而且还有模有样,十分逼真。”现在,58岁的张林根已经不接群演工作了,目前他主要承接演员经纪和外联制片,还兼做服装、道具和美术、灯光。偶尔和朋友一起策划拍摄一些幽默的短视频。
生活中的张林根,其实是带点内敛的性格,可是一演戏,立马变了一个人。生活如戏,戏如人生,他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