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体育课游泳教学改革探索
2021-09-10黄建奎莫宗正
黄建奎 莫宗正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开展游泳教学,能充分推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在游泳课程教学中存在实践性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课程设计与学生能力不匹配,现有课程教学进度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差异的关注,导致不同学生在游泳课程中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削弱了一部分学生参与游泳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程评价标准层面,教师难以从学生能力发展的立场进行激励评价,最终导致学生在游泳课程学习中成果不够突出。为了解决实践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游泳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1 发掘学生水平差异,提倡分层教学
高校开展的体育游泳课需要针对不同学生水平差异进行区分化教学。许多学生在以往运动过程中,并没有系统接受水上运动的训练。因此,在游泳课上难免会出现恐惧心理,学习进度、技巧掌握熟练度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而有过游泳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能掌握课程技巧。面对这些教学现状,为了突出课程教学的以人为本,教师需要发掘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通过分层教学的手段调动不同学生游泳运动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课程训练前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初步筛选,针对有游泳基础的学生可以提高教学要求,在基础项目训练环节中缩短时间。有游泳经历的学生水上平衡的能力应强于其他学生,教师便可以让其通过简单的手部拍水和腿部蹬水运动的配合,增强游泳过程中身体的平衡稳定性。而针对从未接触过游泳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游泳信心,通过救生圈辅助的方式帮助学生适应水上运动中浮力对身体平衡的阻碍,避免学生在训练中由于呛水等现象产生恐惧心理。此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水上游戏增强学生平衡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游泳课程学习的兴趣。采取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水平能力设置差异化目标,能让不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目标成就感。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水平差异,才能设置针对性的课程训练项目,从而体现出生本课堂的设计关注度。同时针对水上运动的特殊性,教师对不同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也能对学生训练中的安全起到全方位的保护。
2 开展多样训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在高校游泳课程中开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形式多样的水上游戏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同时建立在学生对水上救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水上活动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发挥中提高个人能力。
在多样化训练活动的设计目标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训练水平,将接触的游泳动作,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学生学习蛙泳时,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性,此时教师便可以通过水上漂浮游戏,让学生通过身体姿态的放松,在他人的干扰下保持自身平衡。这種游戏化的环节对学生游泳技巧的掌握能起到全面考察效果,也能让学生在游戏的乐趣中感受到游泳训练的魅力。此外,许多初学者在游泳时缺乏换气技巧,或者因为肺活量不足潜入水底与浮上换气之间的间隔较短。为了训练学生肺活量,教师可以通过水中闭气的游戏项目,让学生适应游泳过程中呼气与换气的平衡时间点。这样的游戏项目对学生集中精力参与到教师课程项目训练起到推动效果,同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水上游戏中都能找准个人定位,在后续课程目标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实际水平,进而量力而行,有助于分组教学模式下个性化课程目标的设定。
3 完善评价机制,发挥教育性与激励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游泳课程教学需要完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泳中找到个人成就感,从而为其在其他项目的学习中注入充分活力。针对一些游泳初学者来说,在初期训练中可能会存在呛水和抽筋的现象,由此也会引发一定的恐惧心理。而这些恐惧的心理对于学生积极训练态度的形成会起到阻碍效果。为了消除这些心理对学生技能提升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中的激励性手段,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势。
游泳初学者在游泳速度和对身体平衡能力上,存在与熟练者较大的差距。为了鼓舞学生坚持训练的决心,教师可以对学生技能掌握规范度进行提高,如学生对自身优势的发掘效果更为明显,并让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对技巧掌握的熟练度。针对有一定游泳基础的学生,建立鼓励式评价标准能建立起长期的契约目标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在评价的基础上,为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如如何保持手部拍水和腿部冬水频率的一致性、在换气过程中如何避免呛水这些游泳中的小技巧等,这对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在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同时在自我优势的发掘过程中,学生也能建立起长期学习的决心。
4 结语
高效游泳课中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水平差异,开展分层教学,并结合不同学生游泳技巧的掌握度,设计丰富多样的水上游戏环节,提升学生自主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完善的个人评价机制,通过激励的手段,激发学生游泳过程中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态度,从而在动态契约目标的引导下,找准训练方向,实现个人能力的专项化提升。
(作者单位: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