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使命研究
2021-09-10文亚群刘锋
文亚群 刘锋
本文研究生命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意涵着手,挖掘学校体育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元素,指出学校体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生命教育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的使命。
1 引言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全国学校安全工作会上强调过“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贯穿人的始终,生命的开始及教育的开始,教育必须直面生命。然而,新闻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学生跳楼、自杀等漠视生命、缺乏生命情感、缺失生命意义等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对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研究, 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认识到生命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使命。
2 生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意涵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体育项目,在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完善精神和社会生命。正如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教育的过程。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就是生活实践的过程,如长跑中不断克服身心疲惫、篮球赛中相互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这些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因此,体育激发人的潜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培养健全的人。
3 生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理解与定位
生命包含三重属性: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然生命主要关注人得以存活,是关于寿命和健康两个问题。作为生命的三个维度互为表达展现了完整人的存在。人通过体育活动认识自我,在自我的生命成长中否定之否定,从而重塑自我的一种独特的生命认知和体验方式。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人是教育的原点,生命是学校体育的起点,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当下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过于“标准化”“形式化”,没有更多的关注更快、更高、更强、顽强拼搏等生命价值和意义,而且缺乏学生的精神生命的改造,割裂了体育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应该的全民发展理念,把“远离”体育的人“还给”体育,让生命回归到体育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让生命在体育中诗意的栖居”。
4 学校体育在生命教育中的地位和使命
4.1 培养生命活力的人
“活力”——茂盛的生命力。“生命”——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力。“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是有活力的,所有生物都是具有活力的,生命就是活力的最高表现形式,生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趋于完美——蒙台梭利。体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方式,“体”即通过身体的运动,使人强筋健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从而使人充满活力,生命得以旺盛。
4.2 培育生命自觉的人
当我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为技术、为工具性的理念仍有存在,学生“被成长”“被教育”。我们的教育似乎遗忘了生命个体的主体性、自觉性的激发与彰显。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启迪、引导下,师生之间产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觉悟”,这种“觉悟”是对自我生命、对他人生命的领悟,以及对个体生命所处外在环境的觉知和觉解。正如前所述,体育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它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的属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酸、甜、苦、辣、咸”的人生五味,承受得与失的考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调整情绪、管理自我,逐渐唤醒对生命的感悟,这就是学校体育的使命——育生命自觉之人。
4.3 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的人
更快、更高、更强鼓舞着运动员们力争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表现更强,倡导人生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这就是体育精神的核心之所在。然而,学校体育往往记住了学科之“体”的任务,而淡化了甚至丢失了“育”的使命。人具有超越自然和现存的给定世界之限制的能力,具有创造新的为人和人为的世界,形成新的自我能力,这是人的精神生命力量和特征的充分展现。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这种活动经历了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肯定)的发展变化过程,这就是自我超越。学校体育就是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践方式,不断地打破“身與心”的平衡状态,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身与心”新的平衡,保持生命生生不息。伏尔泰常言“生命在于运动”,黑格尔告诫“人死于习惯”,尼采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生命就是在不平衡中走向新的平衡,以求生生不息。因此,学习体育有学科之“体”的任务,也有“育”的使命,通过身体锻炼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的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5 结论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生命教育的研究能使我们重新思考学校体育中生命教育的地位和使命,更是对体育中所蕴含的生命本质的全新认知。自己如何理解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目的。这是学校体育在育人、完人、成人教育的重要使命。
课题:2019年校级劳动教育课题论文,课题编号:2019Xl06。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