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与包装设计的探索研究
2021-09-10陈滢滢
陈滢滢
摘 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包装设计作为艺术性与功能性结合的整体,在消费者与产品中起连接作用。产品的包装满足保护产品安全的基本需求,增加了产品的视觉美感,同时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包装设计在现代技术的硬实力支持下,当务之急是探索出属于我国的设计文化语言,也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艺术性的体现,其中传达着中华民族精神,将包装设计结合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表达形式,以其为基点,创新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在包装设计中表达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包装设计
一、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提升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导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现代包装是市场经济与工业机械化结合的产物,目的是对商品进行保护与运输,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使产品的包装也越来越多样化,而当下的包装设计产业如何开发传统文化、提高艺术美学魅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中国包装设计发展的首要问题。
自中国设计发展以来,我国的设计基本上沿袭了德国包豪斯现代设计的功能主义观念和几何、抽象构成的方法,并成为国内设计的主流。包豪斯设计风格影响下的简单的符号构成与现代元素,作为我国包装设计的特色,显得有些单薄和缺少优势[1]。而中国传统美学历史久远,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中国艺术的表现方式[2],我们的中国传统美学所包含的理论与经验能够为包装设计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导,提高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为其带来更深次的艺术内涵传达。
(二)研究的意义
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的全球化,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审美理念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也成为了国人自我审视的重要依据。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以包装设计的形式传播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也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途径之一。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与包装设计的探索实践,将多维度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再挖掘,寻求进一步的美学意蕴,找到中国包装设计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包装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探讨分析
(一)包装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包装设计指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在对商品保证基本保护和运输的功能后,为包装商品进行结构造型的创新,从而提升商品审美价值和附加价值。
包装设计的历史和人类文化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公元前8000年史前人们对私有财产需求的开始,就利用草、布、粘土淘气等天然材料来制作装货品的容器,兽皮和树叶则是纸袋和塑料包装纸的先驱。在中世纪,中国、罗马和中东出现商业社会的早期,人们频繁的游历世界各地,为了能将货物输送到更远的地方,所以需要大量的能够盛装货物的容器。到公元750年,陶制的瓶子等容器被广泛使用,工匠们还制作出具有装饰性的器皿用于盛装熏香、香水。再到18世纪欧洲工业化后,生产技术的进步缩短了周期,大规模的生产方式适应了人口数量的增长,直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包装才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产业[3]。
如今,现代包装设计种类多样,并成为产品的品牌战略之一。纵观历史,包装设计的发展始于人们的需求,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观等多种因素,这些多样的因素都将继续对包装设计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含义
中国的美学始于老子,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美学是一门人文、理论学科,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美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不同形式的传统艺术,通过意象来反应客观事物,追寻不同的意境表达,从而达到和谐、致用、传神的效果。
传统美学是讲究意境、主观与客观、情景交融的审美体系,通过意境传达感受,即以“形”传“神”,神形二者结合,便有了意境,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兼容并蓄,融合求同。
三、中国传统美学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汉字符号在包装设计上的视觉表现
中國汉字具有独特象形构思和表达艺术,从古朴的画面概括的象形文字到现在书写的艺术,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美化的艺术表达。鱼字形的演变(图1),看出古人将形象化的信息以古老的文化留存了下来并在后面的演变中不断精炼,当我们看到书法作品的线条运动感、流畅宏伟、飘逸秀美,或浓墨,或飞白,或斗笔横扫都是中国汉字表达出的极高的审美价值,是瑰宝,是抽象的符号艺术。
中国汉字的独特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极为广阔。深圳著名文化品牌“字在”,在2018年推出了一款名为文化茶的产品(图2 a、b、c),将汉字的笔画与普洱茶品巧妙结合在一起,打通传统汉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将汉字转换为可视可触的创意载体。每块茶砖都对应着汉字的一个笔画,背面封口有对应的笔画名称和克数,制作材料选用天然小麦秆再造成型,可自然分解,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这款创意包装将中国的茶文化和汉字巧妙的融合,展现中国汉字美学和文化气质。
(二)宗教美学对包装造型形态的启发
道教是我国最古老的宗教,中国传统美学起源于道教,主张道法自然“道”“气”“象”“有”“无”“虚” “实”“自然”等,都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道家思想指导的“太极图”,以简单的黑白二色和扭曲回旋的曲线,代表着宇宙的“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对称的黑白二色,是世人对宏观世界的抽象概括。
西班牙设计Taller Design Gothenburg在2018年为ed'o特级初榨橄榄油做的包装设计(图3 a、b),曲线的外观造型,流畅而又优雅,两个瓶身一黑一白,呈阴阳之姿拜访,制造了一种精妙的平衡感,用阴阳表达这款橄榄油产品可与任何配方搭配的自然、和谐。
(三)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与古典诗词意境对包装设计思路的开拓
我国传统绘画以神为主导,以神写形,造型语言讲求疏密虚实、浓淡聚散,追求对比之中的平衡与写意[4]。在没有透视理论基础支撑的古代,绘画空间多为二维,没有出现西方的写实流派,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背景,形成了自己的抒情写意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中国古典诗词也富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几个简单的词字,言志抒情,能让人落入一个具有独有美感的意境中。绘画与诗词相互为伴,在吟唱诗词的平仄韵律中寻求绘画的灵感,找到画面与诗词的共鸣,达到一种抽象的意境[5]。
林韶斌工作室设计的宋山茶包装(图4 a、b)就巧妙的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和古典诗词意象,选用了不同色彩的纸张来区分茶叶的浓度,利用火烧纸产生边缘水墨质感的痕迹,反复重叠,形成了层层高山。在山脊间划过的线性仙鹤,流畅的线条以及悠闲的姿态,在金色太阳的点缀下更具仙气。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和古典诗词,利用抽象的审美意象与精神力量,为中国包装设计开拓了思路,将包装处理的更加具有诗情画意与艺术性。
(四)“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绿色包装设计发展
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人心与天地之和谐。宇宙自然是一个大圈,而人类群体则是大圈中的小圈,天人一致,人们在环境中生存,保护自然也是保护自己[6]。设计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包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产品保护运输功能以及审美功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以人为本、顺应自然[7]。
所以包装设计必须从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包装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它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因此对包装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尤为重要,杜绝大量过度包装导致的资源浪费,提倡绿色包装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 语
(一)总结
包装设计作为当下流行的热门设计,剖析中国传统美学与包装设计的关系和运用,找到中华民族的美学文化与包装设计附加价值的结合点[8]。通过对汉字符号、宗教美学、传统绘画语言以及古诗词意境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能看到现代包装不局限于运输和安全的基本功能性,还具有艺术审美性和其他附加价值,满足消费者审美心理,肩负起继承发扬传统美學教育意义。
(二)展望
现在的包装设计结合时代变革,将中国传统美学作为包装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的指导理念,让包装设计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与丰富性,使其成为包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9]。中国包装设计师应该更加主动的去感受中国传统美学,在提升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将传承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使命,创造出具有属于我们中华美学审美之魂的包装设计。
未来的包装设计不单单要考虑其艺术性和文化传播性,也要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基,促进商品包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2]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克里姆切克、科拉索维克:《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从概念构思到货架展示》[M].上海美术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张馨予、马禄、刘茸:《传统美学观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2016年第11期。
[5] 言漫江:《对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包装设计的思考》[J].《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1990年第2期。
[6] 董凌:《当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和合”文化研究》[J].《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2014年第12期。
[7] 丁勇:《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从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的特点》[J].《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2003年第5期。
[8] 冷益虎:《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J].《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2019年第20期。
[9] 艾青:《新世纪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中国传统美学表达研究》[D].《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西北师范大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