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概述
2021-09-10邹伟琦
邹伟琦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生理机能的不断衰退,他们所承受的健康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
1 老年运动与抑郁情绪
抑郁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临床特点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感、低自尊和绝望,以及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交往回避、厌世。许多人认为抑郁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精神问题。有学者对患有膝关节炎及抑郁症的439名老年人进行有氧及抗阻力练习,通过3个月、9个月、18个月的试验比较,随着有氧练习时间的延长,抑郁程度降低,而抗阻力练习没有效果。多数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抑郁程度,也有研究表明,锻炼之后,老年人的抑郁分数没有改变。这也许与选择的被测试者的状况、所采用的锻炼手段不同有关。
锻炼方式、身体负荷、频次、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均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证明,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即有助于减少消极反应(比如抑郁和焦虑)及增强积极反应(比如精力充沛、自我效能、身体健康等)。有研究表明,健身运动比放松训练或从事快乐活动降低抑郁的效果更好,但是与心理疗法、行为干预和社会交往效果相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健身运动花费少并能带来身心健康效果,有效降低抑郁水平,因此它可以作为传统抑郁疗法的有效替代或补充。
2 老年运动与焦虑
焦虑是一种对当前或预计的潜在威胁反映出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状态焦虑指因为特定情境引起的暂时的不安状态;特质焦虑指一种一般性的人格特点或特质,它表现为一种多少比较持续的担心和不安。有学者对174名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身体活动可降低状态焦虑。也有人对36名老年女性进行12周高中等强度的力量练习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练习能够显著降低特质性焦虑,并且提出对于久坐的女性,中等强度的练习比高强度的练习更有益于心理健康。他们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对焦虑的降低作用不依赖于身体功能和体质量的改善。
研究者对社区50-70岁的中老年人(共115人,均为无经常锻炼史者,其中男性51人,女性64人)进行研究,先完成对研究对象的太极推手的教学,4个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锻炼前、后的两次心理学研究指标测试。结果发现,太极推手这种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对降低中老年人的焦虑水平有显著效果,尤其对女性中老年人功效更显著。另有研究发现,进行每周5次、每次3遍、持续6个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降低中老年人的焦虑水平也效果颇佳。
3 老年运动与心境
心境是指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人在某一段时间内心理活动的基本背景。它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某种心境产生后,就影响着人的全部生活。它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事物都染上了微弱的情绪色调。保持良好的主导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均认为健身运动是改变心境最有效的技巧。
各项研究指出,不同年龄的人参加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心境变化有所不同,心境的变化大多具有积极意义,但性别对心境变化无明显影响。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后其心境都趋向积极方面转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比青年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更趋向持久。在锻炼方式和强度方面,重复性、有节奏的运动有利于改善心境,因为这类锻炼方式不需要参加者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参加者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孤芳自赏和脑力恢复上,而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对心境的调节有积极意义。
4 老年运动与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情感反应的评估和生活满意感的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由感情成分(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和认知成分(一般生活满意感和特殊生活满意感)组成,既可以反映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衡量生活质量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健身运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1974年出现的一项健身运动与健康成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貌关系的研究为标志。从此,运动心理学的这一领域的调查和试验研究陆续出现。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健身运动对主观幸福感存在积极的影响,甚至有调查结果支持健身运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我国学者以体育舞蹈、太极拳和门球作为刺激变量,对183名老年人进行17周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健身运动与不参与健身运动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差异,参加健身运动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高于不参与者,而且在幸福的四个维度上,即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上,也出现了相同的结果。
基金来源:健康老龄化视角下柳州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及對策研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21年度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1KYB07)。
(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