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守护千年大足石刻

2021-09-10高维微王军红

今日重庆 2021年1期
关键词:石刻预警监控

高维微 王军红

大足石刻历经千年岁月风霜,如今已进入高速风化期。为了保护大足石刻5万余尊造像的“健康”,大足石刻研究院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实时监测着大足石刻18个大项70个小项的数据,用大数据实现“治未病”。

After stand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Dazu Rock Carvings have now entered a period of fast weathering.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more than 50,000 statues of Dazu Rock Carvings, Dazu Rock Carvings Research Institute has built a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platform for "Dazu Rock Carving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help of big data. By monitoring the data of 18 major items and 70 minor items of Dazu Rock Carvings in real time, it is hoped that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can be realized with big data.

2020年12月24日,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监测专员简兵打开手机软件,对准一条裂隙快速地拍下了一张照片。

几乎同时,这张照片出现在“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上。简兵的同事荣宁在系统里打开照片,与2019年4月拍摄的裂隙照片仔细比对。

看得见的“找茬”工作Visible “Fault Finding” Work

在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荣宁的任务就是“盯死”监测预警平台里实时更新的照片,发现监测部位的细微变化,类似“找茬”游戏。

在一张刚传回的佛像面部高清特写图上,可以看到佛像的面部翻起了“皮屑”,荣宁说那是金箔因年代久远开始剥离。荣宁滑动鼠标,仔细观察佛像的额头、鼻翼、脸颊,她要从中发现剥离的程度、面积等有没有异常变化。

这张照片来自于固定在宝顶山圆觉洞一尊佛像前的高清摄像头。每隔十分钟,它就会拍下一张照片并传回系统。就是它,为荣宁长期以来的“找茬”工作提供了实时依据。

有了这套监测预警平台,大足石刻的点滴变化都被记录在案,让很多工作有了预见性。

以前,人工监测很难察觉石刻的一些变化。比如,石窟内的造像容易在6月份发生污染霉变,这与石窟表面的凝结水有很大关系。那些凝结水因为非常细小,人工检测不仅难度大,而且相当费时费力。监测预警平台搭建后,荣宁只需查看照片就行,如果发现有凝结水,就会有专人去清理。

尝到了“智能化”带来的甜头,荣宁有了新期待。她希望检测系统持续升级,照片传回系统后可以自动生成对比图,扫描出更细微的变化,方便研究人员分析研判。

让致病因子“现行”Make Pathogenic Factors “Visible”

大足石刻有75处5万余尊造像,从唐宋年间承传至今,不少石刻都已进入高速风化期。

“石刻到了这个阶段,就像个老人,冷不丁就冒出些问题,比如某处裂个缝、某尊造像掉块皮。这些看得见的‘疾病’背后,还有许多看不见的问题。”荣宁说。

从圆觉洞传回的图片中,我们注意到了两根铁管。那是支撑圆觉洞顶的钢架,钢架上还有很多闪着绿光的白色小盒子。

“小白盒里,装有监测岩体稳定性的高精度智能监控设备。”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向我们解释,圆觉洞顶就像是盖在洞窟上的盖子,盖子面积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开裂、垮塌,小白盒能有效监测洞顶的变化。

对于石窟来说,岩体移动一毫米都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如果单纯依靠肉眼监测,根本无法预判风险。智能监控设备运用后,能够通过顶板应力变化等数据,准确预判岩体的位移宽度和位移趋势,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大足石刻类似的监测项目共有18个大项70个小项,比如千手观音的监测保护、大佛湾一带的水害监测等。

“大足石刻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技术规范》为框架,结合西南地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山体风化程度高、容易滑坡等特点,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监测指标体系。”蒋思维介绍。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运用以来,大足石刻的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研究员对文物变化的预判也由过去的单一领域变为多系统相结合。蒋思维解释,“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叫做多场耦合。也就是说,当收集到海量监测数据后,通过建模等手段,可以将人流量、温度、湿度等多种关联数据结合起来分析,从而寻找到最利于文物保存的环境。”

景区管理心中有“数”Scenic Area Management Has “Digitization” in Mind

智能化监测系统的运用,让文物保护工作有的放矢,也让景区的管理者们心中有了“数”。

景区监控中心,一块监控屏显示了大悲阁外的空坝,那里有个年轻人正埋头摆弄相机。工作人员拉近监控摄像头,能清晰地看到他相机里拍摄的千手观音。

像这样的高清摄像头,大足石刻景区有七百多个。游客、巡查人员的必经路线、重点文物保护区域,监控摄像头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有了这套监测系统,景区能够及时掌握客流量,从而开展精准管理。

大足石刻宝顶山核心景区经常出现拥堵的情况。为了解决问题,景区在大佛湾进出口安装了闸机。当游客量达到最大承载量时,监测系统会自动预警,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管理预案。

来到大佛湾景区,我们看到一名游客正在听手机里“大足石刻慧导游”APP播放的导游词。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龙伟告诉我们,那是大足石刻智慧景区建设的一部分。

景区加大智能化建设以来,游客线上预约、线上购票也变得很方便。“景区的智能化改造让我們更加心中有‘数’了。”龙伟告诉我们,依托智能技术平台,景区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准确、及时,“大足石刻景区即将上线人脸识别系统,游客购票、进出景区会更加便捷。”

猜你喜欢

石刻预警监控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金融系统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统计物理性质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卷烟工业企业产品质量预警机制的建立
侦察兵
1-Wire在家庭监控网络中的应用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