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2021-09-10王芳
王芳
体育教学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被社会大众所关注,所以各大高校在开始将体育教学作为重点时,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便是缺乏体育教师人才,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存有一些体育教师人才,但根本无法在同行竞争中留住人才。为了保证现有人才得以保留,并吸引更多体育人才的加入,现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教师管理工作,并在其中灵活运用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促使体育人才在教学之中更加积极,从根本上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水平。
1 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1.1 物质激励力度不足
虽然大部分高校在运用激励机制时,都明确了解物质激励属于主要途径,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愿意在激励方面花费大量资金,虽然在管理工作中也会开设物质激励机制,但物质激励力度微乎其微。这种激励机制根本无法为体育教师起到任何吸引作用,甚至会导致体育教师认为这种激励机制代表高校发展能力较差,从而产生离职心理。
1.2 情感激励过于忽视
部分高校在开始运用激励机制后,单方面认为激励就是为教师提供充满吸引力的条件,如:工资待遇、绩效奖励等,但也有很多体育教师并不是十分看重物质条件,这类教师会在诸多高校中挑选工资待遇较为合理,但能够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高校任职。这完全可以表明情感在激励机制中也属于关键部分,实际上并没有几所高校会在运用激励机制时构建情感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
2 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中的运用途径
2.1 明确物质激励机制
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展开管理工作时,激励机制运用的主要途径便是物质,任何人才对于物质都有着明确标准,如果高校无法满足物质条件,体育教师就容易被其他高校撬走,因此,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师管理时必须明确物质激励机制。
(1)保证物质激励公平性
公平在物质激励机制中属于核心部分,如果高校无法保证所有教师的物质激励机制完全公平,就会导致体育教师对高校产生抵触心理,并认为同样身为教师,自身职责与工作内容完全相同,但在物质激励机制上却存有较大差异。因此,现代高校若想在内部落实物质激励机制,必须保证一碗水端平,对待所有学科都秉持相同待遇,保证所有教师在物质激励待遇上完全公平。
(2)增加物质激励差异性
以上提到的物质激励公平性是在教师职位相同的情况下,但在体育学科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达到标准要求,可能部分教师属于优秀教师,也有部分教师属于实习教师,如果这两种教师的物质激励待遇完全相同,必然会降低物质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在体育教师管理中增加物质激励机制的差异性,最好能够保证两种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这样既能突显优秀教师对于高校体育的重要性,又能为实习教师起到激励效果。
(3)确保物质激励合理性
现代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落实物质激励机制时,大部分高校都会将备用金作为基础,但长期如此必然会导致高校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而且当体育教师在工作之中获取更多物质待遇后,物质激励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因此,高校必须确保物质激励待遇合理,尽量将物质激励待遇控制在教师工资待遇之下,保证自身发展不会受到过多限制,并促使物质激励机制效果越发理想。
2.2 合理运用情感激励机制
对于现代教师而言,如果物质激励效果最佳,那么情感激励效果仅次于物质激励效果,甚至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情感激励效果远比物质激励效果更加有效,因此,高校必须同时注重物质激励与情感激励,并在体育教师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情感激励机制。
(1)利用文化进行激励
每一所高校都具备各不相同的独特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不仅象征着高校的核心价值观,也能代表高校的结构、作风以及战略,而且高校文化对于高校的重要性,所有教师基本都有所了解。为了促使体育教师对高校产生归属情感,高校可以重新整理高校文化,并在其中融入体育教师的个人建议,通过高校文化拉近体育教师和高校之间的距离,促使体育教师对高校产生认可心理。
(2)注重荣誉激励效果
任何人对于荣誉都有一种莫名的需求心理,这种荣誉对于体育教师更像是一种认可,代表高校对于体育教师能力的赞同。因此,高校在运用情感激励机制时,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优秀教师评审活动,由学生、校领导以及其他教师进行投票,这样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可能获得优秀教师的称号与证书,通过称号与证书增加体育教师的被尊重心理,满足体育教师的情感需求。
综上所述,正常在高校针对教师团队展开全面管理时,必须保证管理内容与方向足够合理,通过合理方式增加教师对于工作的積极性。但大部分高校在针对体育教师开展管理工作时,虽然也在其中运用激励机制,但并没有切实理解激励机制的运用真谛,不仅在物质激励上力度不足,也没有在管理工作中注重情感激励。因此,现代高校必须在进行体育教师管理时,把物质激励机制与情感激励机制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发挥教师管理核心价值。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