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021-09-10汤华
汤华
1 前言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运动会是促进民族团结,通过运动员演绎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巨大魅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9年9月8日至16日在我国的中部地区河南郑州举办,运动会时间为14天。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比赛时间为9天,表演项目有三大类192个节目,参加运动会人数约1万人。
2 表演项目创编民族文化背景
2.1 表演项目中“民族婚俗文化”的演绎
贵州省的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民族婚俗文化,都是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代表这本民族特殊的社会文化类型和历史印记。贵州民族大学《射背牌》演绎高坡苗族婚俗文化严格的血缘氏族不能通婚的准则,“来世婚,结阴亲”的独特模式,节目开场表演过程中的“射天、射地、射背牌”仪式,演绎了苗族青年男子以天剁地,以弩箭射天乞求天地为阴亲征婚的愿望,然后操起弩矢射向女孩的“背牌”。以“射箭”为主题挖掘整理使得节目更具竞技性、民族性和观赏性;黔东南侗族的《侗族柳叶船》演绎是“侗族有一个女孩是村寨的一枝花,很多男孩子都会相中他,到底女孩喜欢嫁给谁,她也不知道,所以她父母就想出了一个方法,你们男孩子哪一个能划船以最快的速度从这边划到对岸,我就把姑娘嫁给他。”以“竞速”主题进行挖掘整理使得节目更具竞技性、民族性和观赏性。
2.2 表演项目中身体姿态演绎的“民族性”
贵州代表团竞技类表演项目《推食爬》节目演绎仡佬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仡佬族先民们模仿蜣螂推食进巢的习性发掘整理的一项原始的民族体育运动。模仿蜣螂的身体姿态使得节目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特点,节目更具民族性、观赏性、竞技性;黔南的综合类表演项目《水族斗角》节目演绎黔南州三都县水族民间祭祀活动,节目开场用“茅草”沾水祈福,模仿牛的背斗、踢斗、刨蹄、滚斗等动作形态使得节目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特点,节目更具民族性、观赏性。
2.3 表演项目中“民族武术”的演绎
贵州代表团综合类表演项目《瑶族武术》节目演绎瑶族民间传统民族拳术、民族棍术、民族刀术、民族板凳术;动作原始古朴,招式简单明快,气场粗犷豪放,经常实用随手可以拿到的物件和生活用品作为格斗武器。
2.4 表演项目中“民间绝技”的演绎
陀螺传统玩法是“水平抛陀法”、“垂直甩陀法”和“鞭绳抽打法”。黔南州技巧类表演项目《花样陀螺》演绎贵州黔南荔波的白裤瑶靠双腿腿、腰部、胯部等合力放转陀螺,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去接住在空中和地面上高速旋转的陀螺。在比准、转、远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了“空中抛接陀”“花陀快速旋转”“快速度放陀”“高难度陀上放陀”“远距离单桩上放陀”“双掌掌心玩陀”“单手指尖双陀”和“额头中心放陀”等。使得技巧表演难度增加,提升了项目的观赏性。
2.5 表演项目中“民族舞蹈”的演绎
毕节的综合类表演项目《飞笙踏月》演绎的是苗族传统芦笙体育舞蹈,以实吹芦笙跳体育舞蹈和跳矮桩步为主,与倒立、滚翻等技巧性动作相结合,体现出原生态的民族舞蹈文化,他们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是与生俱来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毕节的竞技类表演项目《括哏咀》演绎贵州乌蒙山区一带彝族战况舞又称为铃铛舞,俗称“跳脚”。括哏咀将传统铃铛舞融入到项目中,体现出原生态的民族舞蹈文化。该项目从舞蹈节目向竞技类表演项目转变使得节目具有观赏性、竞技性等特征。
2.6 民族元素与现代体育项目的融合
贵州师范学院技巧类表演项目《花样跳绳》前身是一个现代跳绳技巧套路,不具有显著的少数民族特征。本届民族运动会上《花样跳绳》表演中体现贵州“苗族跳芦笙、布依族舞蹈、侗族摔跤、彝族阿西里西”等鲜明的民族特色元素,在展现高难度体操技巧与跳绳技巧的同时极大的凸显了项目的民族性特征。这也体现少数民族体育具有强烈的兼容性,现代体育项目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界限不清晰,淡化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
3 建議
(1)扩充专家数量,加大少数民族表演项目的资金和科研扶持力度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目进行深入挖掘。
(2)在节目的改造过程中少数民族表演项目必须表演性要服从于体育性,重视体育性的内容要具有单一的民族性,重视项目昨天的特征和对传统的再现。
(3)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在素材的选择、结构方式、表现方式等方面要注重科学性,要考虑有没有广泛群众基础,易于普及和推广。
(4)经济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加强民族表演项目的发掘、整理和重新编排,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展示给全国人民,这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最好途径。
(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体育性是最大限度的追求人的速度、力量、协调、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争夺锦标的特征;而不是以抒发情感、宣扬某种精神、表达意境,在宣泄情感的同时感染他人。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