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9,355 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首届毕业生Offer大丰收
2021-09-10邹孝听
邹孝听
19,129,355,这串数字,是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以下简称“海归子女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的三年总结。截至2021年6月18日,19人,收获129张录取通知书,355万人民币奖学金。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子女学校总校长张昕激动地说:“让我们深感欣慰与自豪的是,每位学生都收获了自己满意的数枚offer。海归毕业生的录取专业非常多元,涵盖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社科类、心理学、音乐、建筑设计、商科、传媒等多类专业。”
我们有幸为年轻的学子们记录下这一段追梦之旅,相信他们的故事,也会打动你……
在苏州工业园区推开剑桥之门
今年一月,剑桥大学放榜,其中一份Offer就投给了海归子女学校首届毕业生萧凯元。在别人眼中,他是无聊的时候喜欢摆弄花草的孩子;是学校科学研究俱乐部的Leader,是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宝藏学长”;是喜欢化学,想要通过漫长的学习和研究治病救人的“探索家”;是在茶余饭后会去“啃”英文古典小说的“浪漫主义”理科生……目前已手握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北卡教堂山大学等多所顶尖名校Offer。
师说:剑桥的光环
哪有一句“爱您”来得生动
作为海归子女学校首届毕业生中的一员,萧凯元表示,非常感谢学校IB(国际文凭组织IBO)体系下的丰富资源和老师们提供的帮助。“IB的体制真的给了我们很多探索学术和兴趣的空间,像学校的课后俱乐部、科学实验俱乐部,都是促使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平台。”提到IB的EE(Extended Essay),也就是学术研究报告,萧凯元挂着笑容说起了自己的化学老师冯琳琳。
“EE很有挑战性,我的化学实验都非常久,通常都要到晚上八点甚至更晚才能结束。冯老师每次都陪着我一起,有时候很晚了会听到她打电话,她女儿就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回不回来吃饭’。我就觉得总是麻烦她,但她非常认真,脾气又好,为我付出了特别多,包括后来我自己开了一个公众号分享关于化学方面的学习内容,也是她帮我审稿,她所做的已经完全超出了一名老师的正常工作职责范畴。所以当我收到剑桥大学的offer时,第一个就想要跟她分享。”萧凯元说。
而在冯老师看来,学校首先是成人的地方,她渴望在执教的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他们自己的“纵向蜕变”,内在的改变远比他们被名校录取更能让她成就感满满。冯老师说,当萧凯元告诉她已经收获剑桥大学的录取时,她自然是骄傲的,欣慰的。但更打动她的,其实是这个从前不好意思说出感谢和爱的孩子在她的朋友圈留下了两个字——“爱您”。
特殊的思考者
萧凯元最大的特点就是愿意去尝试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广泛涉猎。
经济老师Catherine Ho.说:“在经济学科上,萧凯元的成绩从来都不突出,IB考试也从未拿过7分,但他是个特殊的思考者。他常常有很好的想法,心态也非常好,他从来不会因为一门功课的成绩不理想而不喜欢这门课,萧凯元反而是去思考自己不擅长的原因。”
升學指导老师Tina表示,萧凯元所展现出来的平平淡淡的自己,其实就是独一无二的亮点。尤其是在今年疫情影响下,没有了标准化考试成绩,许多留学生比拼的就是文书的书写。“对于招生官而言,十七八岁的孩子能够用朴实的语言呈现一个立体的自己就是一种突破;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对于自身追求的思考,对于自己所在社群的贡献……高等学府要录取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用花哨的文书堆砌起来的,仿佛刚从流水线上卸下来的‘商品’,更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IB体系不仅专注教学,更注重对“全人”的培养
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之下,萧凯元还和同学们实地前往广州,调研非洲人在广州的生活状况。他们了解到的非洲人群只有极少数存在“不讲卫生”“犯罪”“贫穷”“没素质”等情况。事实上,生活在广州的非洲人与本地居民之间有着巨大的误解。
于是,他们用调研的素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我们想要传达给大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地域会产生误会和偏见,但当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包容的心态,更深入的沟通以后,其实偏见是可以消除的。当然,每个社会事件都有复杂的内因。我们不是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我们只是想以中国青年人的身份去发声。”
就像萧凯元在采访中所说的:“越长大越觉得,在社会的发展之下,很多事情都不是用单一方面的知识可以解决的。”
在海归学校的IB 体系中,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去探究解决世界性问题的方法;老师们不仅专注教学,更注重对“全人”的培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术+人格”结合培养的模式中不断成长。
爱人文的理科生,懂科学的文学青年
18岁的林思齐从小热衷文学创作,却选择了以理科为大学专业。乍听起来是一个“弃文从理”的故事,而如果你对他多加了解就会发现其实他“文理兼修”。善思、能言、体谅、严谨……这些品质,为他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底色。目前,他已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多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专业录取。
思考者林思齐
一路考验,一路感悟
“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到底是什么?”“《联邦党人文集》之精读”“我眼中的左翼和右翼”“棉花帝国杂谈之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很难想象这些都是理科生林思齐发表的作品。酷爱写作的他进入高中后有了更多的思考。
2019年暑假,为了进行产业调查,他每天骑行于园区的各条街巷。数天后,他写了一篇文章,从安全性、观赏性、舒适度等几个方面为大家推荐了几条园区适合骑行的路线。
事实上,林思齐第一次将骑行作为一件“专业”的事来对待,大概始于高一时学校组织的“运河上的课堂”。这是一个以寻找运河文明为主题的无边界学习周,其中包括充满挑战的“骑行日”。
按计划,学生们要完成近百公里左右的骑行,如何规划一条符合项目需要,同时安全、适合的路线?沿途如何设立集合点?如何克服纸质地图的滞后性?……骑行经历给林思齐带来很大的收获,他也撰文记录下骑行途中的见闻和思考。
辩手林思齐
在辩论中,学习“客观”
在老师的眼中,林思齐是学生们当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一个。他说:“也许这跟我一直喜欢辩论有关吧?”“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结论可能完全不一样。必须从不同角度来探索,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一点的答案。”这也许是辩论最大的价值所在——就像IB教育提倡的:尊重世界的多元性,他人可能也有不同观点,而且也基于充分的理由。
高一寒假,林思齐赴美参加了在哈佛大学举办的辩论比赛,回忆起这次珍贵的经历,他说:“其实当时口语并不好,也就勉强能读下来稿子,但结果比下来成绩还不错……所以我特别想告诉大家,不要因为担心口语发音不好而放弃辩论。辩论最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而且,参加辩论活动本身也是对口语很好的锻炼。你会发现高强度的训练下来,口语水平会猛增。”
为了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学,在高二时,林思齐在海归创办了辩论社。直到临将毕业的今天,他仍然作为学长活跃在辩论社团中。
学长林思齐
分享,源于“责任”
作为学长,林思齐认真总结了几条经验或建议,希望能给即将或正面临国际高中生活的同学们,一点点启示。
“DP课程最难的,可能不在于考试难度,而在于自我管理。在普高,也许你只需要跟着老师的安排走。但在这里,你必须自己定计划、自己进行时间安排,自己负责自己;前两年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时间很充裕。但是到了DP阶段(国际文凭组织的高中阶段),EE(学术研究报告)、IA(内部评估)、大学申请……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需要同时进行。一定要提前安排,不要高估自己;关于大学申请,其实在高中前两年,升学老师就会给到很多学校的资料,安排很多讲座,尽量早做准备。另外,建议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写邮件给大学招生部,一般都会得到回复。这些沟通可以帮助你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林思齐说:“其实很多事情最后都是对执行力的挑战。你知道,不一定等于你会去做。”他觉得自己在海归学校的最大成长,是“自我认识更全面了”。
一位准“社会学者”的使命感
5月初,张易佳刚刚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她在日记中写道: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正在帮助我的人……目前,她已经拿到了十余所大学的Offer,其中不乏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等知名院校,并收获了合计约22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
“海归让我发现自己的领导力”
10年级来到海归后,张易佳开启了一个重新自我发现、自我定义的旅程。她觉得在海归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从小都没当过班干部的她,发现了自己的领导能力。
高一时,她创办了环保社,她带着极大的热情与恒心来做环保这件事。与同学在宿舍倡导垃圾分类,不厌其烦地收集废品,将卖废品的钱用于公益。“在海归学校,很多学生立志用点滴行动改变世界,相信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可以成为‘填海的基石’。”
高二时,她参与TEDxYouth活动的策划与评选,并为几位同龄的参赛选手担任教练员。她说:“感谢IB语文,教会我很多重要的技能,比如受众意识、交流目的,这些都是演讲中非常重要的。”她与大家研究选题,建议选手们用更多的短句代替长句,注意停顿与语调,但并不强加自己的观点:“每个演讲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应该尊重这一点。”
此外,她还在海归创办了“即兴演讲社”,担任高中演讲比赛唯一的学生评委……时刻发挥着作为一名优秀“学姐”的正面影响力。
“我的思想在这儿得到了尊重”
“我最感谢海归学校的一点是,我的好奇心和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尊重。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发问,即使跑题,最多会得到一句‘我们课下聊’——然后老師真的会花时间跟你聊。”
她一直记得,当自己自信心不足的时候,Mr.B用发自内心的肯定给予的莫大支持;也会记得,赵老师跟她聊班里的事时,会认真地询问她的意见……她也很感激同学们给她的信任和支持,即使疫情宅家期间,每周的在线活动,大家都会准时出现,并认真讨论各项议题。
张易佳习惯制定计划——从年计划,到日计划。一张张计划表记录着她对时间的细致规划,也记录着她对自己的期望和鞭策。她希望身后的每个脚印都清晰地证明自己来过,影响过、帮助过他人。
在临近毕业时,她不舍当下,也期待未知。日记字数还会继续增长,计划表还会拉长。她也定会牢记自己的使命,如自己期望的,永远谦恭,永远好奇。
“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高一的暑假,她去贵州某小学支教。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的热爱者,她领着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让孩子们也能感受诗歌的魅力。课程结束时,孩子们竟也能纷纷创作出“一人独望天,单鹤自去闲”这样的古体诗。几个月后,她收到学生寄来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白雪纷纷故人行”,不禁“惊之,叹之,喜之”。
这段经历让她发现“教育”的意义。她会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找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聊天,她说“我真的相信,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张易佳选择的大学专业是“社会学”,她说:“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她的大学申请文书里,有一封信,是写给2024年的自己。
她问未来的自己:“你是不是正准备找个好工作?或是找了个男朋友,准备像妈妈希望的那样组建家庭?……你还不能这么做啊,要记住,你活着是因为你有一个使命要完成。”
在这封稍显“另类”的文书里,她提醒大学毕业时的自己,不要忘了最初的理想:投身于社会公平正义,为“失语者”发声,为弱者争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