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苏州】陈道复的故居和墓
2021-09-10笑笑
笑笑
陈道复(1483~1544),名淳,字道复,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明代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陈钥(1464~1516),字以可,號韦斋,官苏州府阴阳正术。其祖父陈璚(1440~1506),字玉汝,号成斋,成化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陈道复精写意花卉,工书法,凡经学、古文、诗词、书画,皆臻其妙。存世作品有《草书诗》《杜诗卷》《秋兴诗卷》《白阳集》等,是明中期苏州地区成就卓著的隐逸书画家。他无意功名,除北游太学四年外,一直生活在吴中苏州,从小到大居住过三座宅第,分别是城南草堂、五湖田舍和白阳山居。
城南草堂,为其祖父陈璚所建,由其父陈钥扩建。乾隆《苏州府志》记载:“陈都宪璚宅在查家桥西,后改为南察院。”查家桥位于吴县城南,今苏州城西南。文徵明与其父关系甚好,常过其家,曾写下很多诗篇,其中所写翠雨堂、列岫堂、侍乐堂、卧溪堂、假息庵、西园、牡丹园、竹林、池塘、水榭、亭轩等,均为城南草堂景象,其规模之宏,风景之秀,堪称甲第。陈道复37岁北上入太学之前,主要生活于此。
五湖田舍,为其父陈钥所建,初名陈湖草堂,后改此称。文徵明《甫田集》收录有写于正德二年诗《陈以可近岁筑室陈湖专理农业时以诗见寄夸其所得比来秋成当益乐辄赋秋晚田家乐事十首寄之》,可见,五湖田舍建于正德二年前不久,位于长洲县东南的陈湖西大姚村,占地十亩,是一座颇具田园特色的别业。陈湖,即今澄湖。陈仁锡《居第考记》介绍五湖田舍,有茂林修竹、花源柳隩、鹤圃鸭栏、酒帘渔艇,以及阅帆堂、碧云轩等。田舍建成差不多10年后,其父即过世,其间主要有仆人管理,致使家业大损。陈道复41岁北上太学卒业回到苏州后,遂隐居在五湖田舍,接手打理家事。张寰《白阳先生墓志铭》曰:“城中甲第委而弗居,留一子守之,以奉祭祀。”张寰(1486~1581),字允清,明藏书家,直隶昆山人(今苏州昆山)。陈道复共有五子,除长子陈枚留在城南草堂外,其余四子皆与其同住五湖田舍,且四子俱弱。
白阳山居,为陈道复自建,位于穹窿山之南、灵岩山之左。其晚年所作《辛夷花》题曰:“白阳山居在穹窿之南、灵岩之左,因先陇在山阳,故结庐焉。”文徵明《陈以可墓志铭》记载,陈钥墓葬吴县塘湾伏龙山之新阡。王鏊《姑苏志》曰:“小白阳山,一名伏龙山。” 先陇,即其父陈钥墓,山阳指小白阳山山阳。白阳山居、白阳山人,均因此而名。陈道复在57岁春季得上了肺病,冬季夫人张氏过世,于是越发担忧后嗣未来的生活。他在致亲家夏泽的信中说:“欲结一巢,以蔽弱雏。”此处所说“一巢”,应该就是他后来所建之白阳山居。在他61岁所作《山居》《山居二首》诗,写的也应是白阳山居景况。可见,白阳山居为陈道复60岁前后所建,此时家业早已衰落,宅第的规模与城南草堂和五湖田舍已不能同日而语。62岁,他就过世了。
陈道复墓志铭为张寰所写。铭曰:“世趋奔竞,君抑弗营。众饕丰殖,君散弗盈。进不干禄,退亦避名。游艺乐志,希古濯缨。仲连轻世,公理达生。彼美令淑,雅操双明。仰高黔媛,俯慕菜媖。栖迟衡泌,余富余荣。白阳之麓,共启佳城。殁而不朽,千载同声。”民国《吴县志·冢墓》载:“白阳山人陈道复墓,在白阳山。”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说,两次前往白阳山,寻访陈道复墓,不得。1994年版《吴县志·人物》记载陈道复:“墓在通安阳山。”
陈道复墓至今无人访见。城南草堂、五湖田舍和白阳山居,今俱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