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砚田应请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来耕
2021-09-10罗成
罗成
摘要: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国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举足轻重,一根线条的摆动如何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一股拧不断的中华文化之绳,弹力与张力的碰撞,关键在于书法砚田需要请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来耕耘。
关键词:书法;人民群众;审美;文化普及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①。从艺术的起源来看,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书法是艺术的本体,也是载体。书法在种类上,属于造型艺术;在形式上,是线条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民族灵魂的精神。由此可见,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重要。
一、人民需要书法,民以“食”为天
(一)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书写艺术。毫无疑问,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能很好地体现中国人的才思,并与别的艺术门类相区别。 季羡林老先生将书法、京剧、《周易》誉为中国的国粹,由此可见,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具备5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任何一个文明都无法做到的,书法在其中成为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书法既是艺术的本体,也是艺术的载体。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此,我们更加要充分运用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进而展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③这就是说明书法映照着书写者的高尚品格。我们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就要写好中国字。
(二)树立文化自信,先要普及书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底气十足的豪情壮志。那么文化自信的底气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本土的书法艺术中寻找答案,宋代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③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较,享有独特的地位。因为汉字是中国汉字,所以由汉字所产生的书法艺术,也是在华夏大地的土壤上滋生出来的一个本土艺术奇迹。如何将书法融入到树立文化自信上,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起来,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书法应该与人民群众对话。
(三)不可忽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在艺术上,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那就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举个例子:在大城市,随手可见的历代优秀艺术作品展览盛宴。但在基层乡村,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另外,在一些书法活动中,有些“书法家”曲高和寡,处处盛气凌人,殊不知人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在他们面前张牙舞爪,处处显摆。所以,这样的活动效果肯定不佳,甚至走向反面。精神文化需要和物质需要同等重要,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样日益增长,不可忽视。
二、书法需要人民,鱼以水为本
(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书法的创作主体
鱼水之情,用来形容书法与人民之間的关系一点也不为过。人民是水,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书法作为艺术的本体与载体,也是由人民所创造的,离开了人民,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人民对于书法,是不可缺少的根本。中国书法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核心,关键在于书法具备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对书法的重要由此可窥。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崔瑗在《草书势》里提出了法象的概念,后面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也有引用,法象指的就是自然物象,人民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感知,对书法进行思考、进行创造。“书圣”王羲之将法象更深一步地推进,使书法艺术从表现自然到表现人的精神实现了关键跨越。⑤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书法创作的主体,书法离不开群众基础,是广泛的群众艺术。
(二)人民不是高雅艺术的反面
高雅的艺术能够打动人,引领人,进而改变人。当今艺术圈,普遍存在着与人民群众脱钩,有些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人民群众,而是为了一己私利,有“只为上展”者、有爱慕虚荣者、有高高在上者、有不可一世者。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于艺术家的内心没有装下人民。他们往往将自己视为中心,视为高雅,将不能欣赏其艺术风格的人推之门外,丝毫没有为人民服务这一说,甚至将广大的人民群众视为他“高雅艺术”的阻碍,甚至是反面。因此,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是书法艺术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总而言之,美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受任何限制。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里提出了书法之美的最高境界:会于中和,斯为美善。⑥中和者,兼容也。美善者,大道也。由此可见,书法这一高雅艺术,应该兼容接触过书法和未接触过书法的广大人民群众,并在两者之间大放异彩,方为大道。
(三)书法走进千家万户,方能经久不衰
近年来,以中宣部下发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通知》为纲,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开展了一系列的文艺下基层活动,比如“送万福、进万家”公益志愿书法活动,各地文联和书协也纷纷响应,以书写为方式,以活动为平台,热情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拉近了书法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开展文化扶贫,扎根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创作。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方法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说明近些年来的文艺精神正在扎根基层,服务于人民,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我们可见书法家们活跃于全国各个角落,车站、广场、工地、厂矿、学校、农村等,不再是深居书房,进行个人独自的孤芳自赏式的创作,而是将书法艺术进行普及,让人民沐浴书法的阳光。书法家们将高超的书法技艺“贴进”千家万户的春联上,翰墨留香,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疑是一个有益补充,让书家与人民群众的内心也更为贴近。
三、书法应具备真情实感,要接地气
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貌比潘安,风度潇洒的法比,一个是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那么,究竟哪一个美呢?很难做出判断。书法也是如此,不能只看表面,应该要抓住本质的东西,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要求我们艺术欣赏者要提升审美能力,有些丑书未必就丑,有些工整的书法未必就是好书法。关键的一点是看书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是否流露出书家的真情实感。
(一)书家要有情感的表达
刘熙载在《书概》中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⑦书法应该要表达出书家的涵养、文学修养以及学养。宋代苏轼曾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也是一种“我手写我心”式的豪迈,为的就是表达出自己的内心。其实,气定神闲时与心情复杂烦乱时的书写肯定不一样。我们可以看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伟大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所展现出来的书风完全不一样,除去作者不是同一人这一区别之外,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书法家在书写创作活动时的心情感受大不相同,《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与好友聚会、饮酒赋诗后的尽兴之作;《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英勇牺牲的侄儿颜季明等颜氏亲人的草稿,心情极度悲愤;《黄州寒食帖》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时所发的人生感叹。同一书法家在不同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也不同,比如:王羲之的《奉橘帖》和《丧乱帖》展现出来的面貌完全不同,前者圆转轻盈,体态舒朗,给人的感觉是坦然宽松,心情轻松;后者书风跌宕起伏,急剧变化,给人的感觉悲痛不已,心情复杂。由此可见,书法作品的伟大在于书家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书法创作要接地气
书法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要打开书房,漫步乡野,或许有一阵清风徐来,让我们豁然开朗,更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用书法反映出人民的现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我想,这是书法的实用价值,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所必要的一环。
结语: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⑧这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经典论述。书法艺术来源于自然万物,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也应该回归到乡间田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传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冯班《钝吟书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554页。
[3]黄庭坚《论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356页。
[4]唐晓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6]项穆《书法雅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526页。
[7]刘熙載《书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715页。
[8]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页。
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