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自动启停功能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分析
2021-09-10闫文博
闫文博
摘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私家车已经成为现阶段交通出行的必备工具。在日常出行中,交通拥堵问题时有发生。在拥堵或者红灯期间,汽车呈怠速运行模式。这种状态下,无论是燃油的正常损耗还是车辆运行时的尾气都会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要及时解除这种能耗增加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现阶段汽车生产中在积极研发智能启停技术。在出行中遭遇堵车或者延迟等待时,只需开启该功能,就能够大大减少车辆燃油的损耗,同时减少废气排放,维护生态平衡。该技术一经研发,已经被广泛引用于汽车生产中,但是由于技术整体水平还有待于完善,维修工艺相对繁琐,突发状况的排除工作还有待于完善。下面就现阶段在系统维修中常见的问题作出如下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自动启停功能;故障诊断;维修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957X(2021)14-0161-02
0 引言
车辆的日常出行中,需要大量的汽油或者柴油燃烧来获取能源,进而为车辆正常出行提供持久动力。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汽车运行功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生产技术的研发上也更趋向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上。实践表明,智能启停技术的研发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控制工艺,无论是从能源的节约还是环境的治理上,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运行中被迫短时间停止运行,可发挥智能启停控制。在自动化技术的调控下,节能环保,便于操作,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技术形式之一。
1 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概述
私家车数量的不断上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车辆的环保如果达不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在现代化科技的推动下,相关机构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研制出新型的智能启停技术。车子发动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实现启停。前方道路出现堵塞时,车辆无法正常行进,驾驶人员刹车后保持空档,车载电脑开始实施性能检查。一旦检索到设备本身处于空转模式,传感系统感应未出现行驶速度。当检索到内部电能满足启动需求时,则会自动停止运行。如果拥堵问题解决,需要发动车子时,操作人员只需解除刹车模式,完成车辆给油时,就会立即发动。这种自动控制的形式,可以降低能耗。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启动过程中对电能续航以及燃油本身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该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汽车,部分车型无法适应其大幅度振动频率,极易诱发碳堆积。
2 自动启停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方法分析
如果运行中启停系统发生故障警报时,可以通过以下技术进行分析:
第一,对车辆的基本情况和使用信息进行全面掌控:行驶年限、公里数、经历过的车辆维修和养护的相关记录。
第二,车辆发生故障时的诊断:及时与驾驶人员交流,掌握车子发生故障时的一手资料,以及故障发生的间隔时间。
第三,辨别故障类型并展开修复。
首先要求维修人员亲测车辆是否和客户描述状况相符,同时观察车辆发到时的周边因素变化,设备自身的电流变化等。
其次,结合上述的运行情况,检查相关干扰因素是否满足运行需求。如果发现异常,则及时调整温度和电流变化,使其达到正常值后继续展开测试工作。如果无异常,那么则需要进一步查验其它问题。
再次,启停功能障碍,还需要对于电池续航性能进行检测,正常情况下要保证蓄电池本身电能不低于百分之七十。如果无法满足正常需求,需要调整电池状态,随后再进一步检测。随后,在相关仪器设备的辅助下,获取信息故障,追踪代码来源,在相关技术文件的指导下,精准判断故障诱发原因并及时修复。待到整个修复工作完成后,需要检查车辆的形式状况,查看启停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如果发现车辆可以正常行驶,故障信息未增多,那么及时修复现有故障数据,确保车辆正常行驶。
最后,查看电池的工作情况,没有故障数据,无法通过智能启停系统正常运行。那么则需在原厂技术文件和车辆线路图纸的指导下,对内部的继电设施、保险设备以及相关线路等逐一排查,清除内部故障因素。
3 自动启停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案例分析
3.1 案例分析一
问题分析:用户反馈,在车辆停止运行时,系统自身无法实现熄火功能。基本情况为:驾驶3年,运行公里数为7万公里。
原因判断:
第一,发动机未发现启动异常,无法及时调控启停功能。
第二,在诊断辅助工具的协助下,未获取故障数据。
第三,通过仪器测量电池电压值为12.5V,运行状态下电压上涨了1.3V,电压变化无明显异常。
第四,在监测仪器的辅助下测量蓄电池的相关性能,需达到相关的标准。
第五,蓄电池检测需要从车体内拆除,展开外部充电,测量相关参数,健康指标不低于百分之五十九,电量值超过百分之九十八。
第六,随后组装完成后上路测试,进一步判断系统的运行功能,如果还无法完成启停调控。则在传感系统的检测下判断电池健康达不到使用标准,影响功能的正常开启。
修复工作:更换蓄电池后,在经过传感设施的监测,启停功能恢复。
最后结论:蓄电池本身的性能和启停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此类问题修复阶段,首先要抽烟电池自身的运行状态。如果健康值低于百分之七十,将无法开启自动启停程序。如果蓄电池的自身的性能无法满足启停需求,但是不影响常态下的发动机启动运行。这时也可以继续应用原蓄电池。
3.2 案例分析二
问题分析:该案例的发生背景为车辆停放时间为5天,发动机的启停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车辆的使用年限为一年,运行里程为八千公里。
问题分析:
第一,车辆启动不受影响,行驶状态下无异常。
第二,故障分析仪未检测到任何异常数据信息。
第三,通过万用表测量电池的电压值时,常态下数据为12.7V,运行状态下提升1.1V。电池工作状态下未发现异常。
第四,对蓄电池性能进行检测,健康状态值百分之九十三,电量为百分之九十六。
第五,车辆停放约5天后再检测电池性能,健康指数未发生变化,电量下降至百分之六十五,这时启停功能无法运行。
第六,从电池电量下降情况来看,怀疑车辆蓄电池可能存在漏电,随后在万用表的辅助下调测电流变化。首先需要打开引擎装置,将门锁调整至关闭状态,停止一切用电设施运行,锁好车门,静置时间不少于五分钟。当整个网络处于开始休眠时,在维修设备的一只表上固定好夹子,一端固定于负极的电缆,另一端固定于柱体中,缓慢抬起电缆一端,待到其与负极柱分离时,在保持串联状态下,获取电流值是150毫安左右,远超过标准值25毫安,进而得到最终结论,蓄电池本身存在漏电。
第七,切断和接通保险设施,查看电流的浮动范围。当室内照明的保险被切断时,电流值变为16毫安,而接通时则达到了150毫安。进而判断问题发生在照明灯线路中,进一步检查发现周边有其它用电设施,电源断开后,电流恢复。
修复操作:将附加用电设施拆除后返还车主。经过7天的正常运行后电话回访客户,发动机的内部启停功能恢复正常。一个月后再次调查,车辆启停功能依旧正常。
最后结论:维修中很难断定系统启停不运行与设备漏电之间关联,在维修时要根据车主提供的信息,恢复故障发生前的车辆状态。车辆未开始停放前,启停功能正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无法正常运行启停。而给蓄电池进行电能补给后,电量的比例大于百分之七十后,设备自身又开始恢复正常运行。通过多种因素的分析对比,发现某些设施存在漏电,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修复。
3.3 案例分析三
问题阐述:经过咨询车主,该车在启停过程中常发生熄火,发动机无法实现自动工作状态开启。人工开启启动功能后,仍无法立即启动,待停止一定事件后,启动功能又恢复正常。
查找故障:
第一,由于这种问题存在时间间断,经过多次试验后,车辆启动功能出现阻碍。熄火后关闭刹车后,车辆本身不能及时开启运行功能,马达不运行,无任何启动迹象,人工开启运行功能也无反应。车辆内的仪表等其它设施正常通电,尝试反复开启,经过五六分钟后,车辆开始恢復启动。
第二,通过诊断仪器,获取故障数据,未发现任何异常数据。
第三,参照相关技术资料进行修复,查看保险设施等,未发现异常。
第四,除启停功能外,车辆发动不受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马达自身的性能无异常,可能是内部的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在线路图的辅助下查看实际安装情况,断定是否存在线路虚接或者断路等问题。
第五,上述均无异常时,则需进一步检查发动机的性能。首先将其拆除,随后查看外观是否出现磨损,随后发现线圈连接处有裂痕,将其修复焊接完成后,随后修补完成,经过反复试验后,启停功能得到修复。
修复作业:将线圈裂缝处修复完成后,试运行后,车辆未出现异常。交付客户使用后,经过15天回访,功能未发生异常。
最后结论:线圈本身的裂痕影响了其正常工作,起动机的功能无法全面开启。这种问题并非持续发生,由于接触问题引发,影响正常运行。此外,由于该问题是起动机自身不能持续稳定运行,无法实现启停操作。所以,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可以直接检查起动设备自身的原因。
4 结束语
在类似故障的排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足够专业知识,了解启停运行时的工作原理,维修工艺和各个线路的分布图等等。工作人员要根据故障的类型精准定位,注意排查。蓄电池要重点排查,随后获取信息故障码,最终明确故障源头。一旦在这两个环节均未发现异常时,且不可掉以轻心,再仔细研究设备的运行依据,技术文件和相关设计图,锁定最终的故障诱发原因,并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何欣.车辆自动启停系统工作不良的检测与排除[J].科技风,2020(15):156.
[2]周武郁,徐聪,陈磊.奔腾某车型发动机怠速启停系统典型故障诊断与排除[J].汽车实用技术,2020(08):210-212.
[3]陈柳.汽车电控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J].时代农机,2020,47(02):42,44.
[4]王世超.带启停功能汽车的蓄电池选用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02):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