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2021-09-10吴金联何宗晋
吴金联 何宗晋
摘要:本文立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学术视域,以实地田野调查方式,从枳文化、榨菜文化、江城文化和涪陵现代特色旅游四个方面探讨涪陵城市形象有效传播的路径,旨在弘扬涪陵本土文化,提升涪陵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枳文化;榨菜文化;江城文化;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120-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寻味重庆·涪陵创意绘本”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0647005
一、引言
涪陵是一个拥有3000年历史的城市,曾多次成为古代都城。“枳己”这个地名可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的《周书·王会》,经多方考证,指如今的涪陵一带。“涪陵”这个地名的意义深远,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其含义为“涪水(乌江)旁有巴先王陵墓”[1]。如今的涪陵日新月异,以榨菜文化享誉四方。然而,其城市形象传播并未得到有效发展。本文从枳文化、榨菜文化、江城文化和涪陵现代特色旅游四个方面探讨涪陵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涪陵,提升涪陵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枳文化
枳文化的内涵是从涪陵的山川湖泊逐步演变而来的,就如它的名字一般,最早见于《周礼》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虽地处西南,但涪陵的人文风采却与淮北相似。从地理上来说,枳喜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与西南地区环境相合,也与历史文化相契。但如今的枳文化含义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多元,成为涪陵新时代文化的直接渊源。
枳性温,如同涪陵人民一般,待人温和;味苦,如涪陵人民从古至今吃苦耐劳的品格一般,独领风骚;辛,又与涪陵特色的火锅文化相似,以辛辣闻名于世;无毒,也同涪陵人直爽率真,坦诚待人,不掺和任何毒辣心思的为人处世风格相符。都说文化即自然的人化,但两者相辅相成。经过上千年的积淀,枳文化与涪陵人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我们将21世纪的新涪陵文化统称为“枳文化”。枳文化横跨古今,从距今3000年起,囊括各大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2]。随着时间的变迁,其已从最初的巴渝民族文化演变为更广泛的地域文化。在新时代,枳文化的内容更加多元,囊括了涪陵的方方面面。枳文化藏于巴王的陵墓,走向江底的白鶴梁,挺进816核军工巨洞,穿过武陵山大裂谷,越过大木花谷,流向沙溪温泉,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世界通过乌江榨菜知晓中国涪陵,在“走出去”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引领下,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对涪陵文化追根溯源。枳文化作为涪陵文化的直接源头,涵盖了巴国先民敢为人先、团结进取、在艰苦环境建都的开创精神,所以我们需要潜心发掘其精神内涵,将其与涪陵的地方建设紧密结合。
三、榨菜文化
近现代以来,涪陵向全国乃至世界输出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榨菜文化。乌江榨菜以鲜香嫩脆的风格在市场上保持着绝对的优势。涪陵地处西南片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平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青菜头的大面积种植。涪陵地区青菜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在最冷的4~5℃和大雾的环境下生长,所以结构组织更加紧密,独一无二[3]。除此之外,涪陵的土壤环境也有助于保证其品质,乌江的土壤为紫色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土壤的品质高,且属于优质地区性土壤。目前,涪陵是我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并获得了中国“榨菜之乡”的美称。
进入21世纪后,提到榨菜人们能自然联想到重庆涪陵。同时,涪陵榨菜拥有较好的品质,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目前涪陵榨菜已推出多种口味,如红油、酸辣、鲜爽等,可通过其进行多元化的宣传与开发。涪陵通过电视媒体、期刊、网络媒体等对榨菜文化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宣传,甚至在央视投放了15秒左右的特色宣传广告,向大众介绍榨菜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品牌效应。当地的榨菜集团还修建了专门的榨菜博物馆,以介绍榨菜文化,宣传榨菜文化。
榨菜文化作为涪陵品牌文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开发与保护,可以紧跟一些社会热点,开展榨菜美食节、榨菜图片展等活动。
四、江城文化
1996年,彼得·海勒斯(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以中美友好协会志愿者的身份在当时的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在两年的时间里,他细心观察,不断记录自己的生活,回国后根据自己在涪陵的生活创作了《江城:两年的长江生活》[4]。该书于2001年在纽约出版,向英语世界的读者展示了20世纪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该书的出版,让更多的海外读者对涪陵,对江城文化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该书后由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李雪顺教授翻译,于2012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名为“江城”。中译本的出版,有助于华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异质文化的“他者”眼中“我”的形象,书中所刻画的涪陵、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来自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带有一定的偏见。然而新涪陵人仍然愿意宣传这本书,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鼓励学子阅读该书,且该书的中译者就是该校老师,这本身也是一种城市包容性的体现。
江城文化涉及现代涪陵的城市生活面貌,通过文学作品对比研究城市形象并寻求文化有效良性传播,可谓另辟蹊径。这种新方式的应用是城市形象传播途径的创新,能提升研究对象的知名度。同时,也能激励涪陵进行变革,使其城市形象传播得到良性发展。
五、涪陵现代特色旅游
涪陵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紧密且多元,适合开展现代特色旅游活动。根据田野调查,结合涪陵实际情况,团队认为可以开展三类现代特色旅游活动,以有效宣传涪陵城市形象,让更多人走近涪陵,了解涪陵。
(一)山水都市游
从观赏角度来看,涪陵是少数几个能够实现山水多角度观光的城市。游客可以进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深入江底,聆听川江的桀骜故事,感受贬谪一方的文人骚客的诗意。同样可以乘坐游船,在水上观赏两江四岸的美景。即使是短短的过河之旅,也能感受大山环抱的浪漫。如果不喜欢短途旅行,游客也可以乘坐乌江游船,逆流而上,体验峡江美景,思悟项王无言见江东父老的惆怅。在北山坪下,游客可进入江北点易园,去穷理追思。现在,该地正在打造易理文化特色小镇——爻里小镇。在两江广场,游客可在特定季节感受长江、乌江交汇的“鸳鸯锅”盛景。倘若游客喜欢登高望远,涪陵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进入太极森林公园的望州阁或北山坪山顶,获得一种拥抱城市、俯瞰城市的幸福感。
游客在山水之间转换,既能开阔眼界,又能获得一种多样的体验感。涪陵山水,清秀灵动,能在一张一弛之间,给人以震撼感。
(二)涪州历史人文游
从观赏内容来看,涪陵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既有以点易园、天子殿、望州关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也有以乌江画廊、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既有以泽胜温泉、沙溪温泉、蔺市洋人街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也有现代的建筑文化、体育文化、乡间旅游文化。
涪陵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游客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加以选择。可进入蔺市老街,思考一个又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也可以踏上龙门桥,感悟百年前桥两头的兵戎纷争,还可以到江东白塔,感叹白塔的安民功绩……两宋时期,该地易理文化大兴,为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如今,涪陵仍然是重庆乃至西南的重要区域文化中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是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目的地。
(三)江城文化体验游
从排他性角度看,涪陵具有独特的江城文化。有江的地方就有城市,但城市并不都是“江城”。涪陵是《江城》的背景地,游客可根据文学作品,感受涪陵的城市变迁和文化冲突。这种对比体验形式,是一个独特的潜在的旅游市场增长点,对追求猎奇的年轻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2021年是《江城》一书英文原版出版20周年。20年风云变幻,涪陵以一个崭新的形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0年涪陵的GDP为1225.08亿元,位居重庆第五。2020年10月,涪陵正式成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节点城市,正深度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圈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江城》中的涪陵,是一座被污染的、聒噪的、交通不便的小城。如今的涪陵,却是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民幸福的城市聚落。游客可以以书为媒介,开展江城文化体验游,更好地感受涪陵的变迁,感受改革开放、三峡蓄水以来涪陵所取得的成就。
六、结语
通过为期半年的田野实地考察,本项目最终选择以中英文创意绘本为传播涪陵城市形象的载体。这种形式既符合大众审美,又能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以双语辅之,能更加直观地传播新时代涪陵的枳文化、榨菜文化和江城文化。涪陵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涪陵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同样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23.
[2] 张正武.博大精深的涪陵文化[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1-21.
[3] 张正武.涪陵文化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54-56.
[4] 彼得·海勒斯.江城:两年的长江生活[M].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01:152-174.
作者简介:吴金联(1999—),女,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综合。
何宗晋(1999—),女,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