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现代诗歌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
2021-09-10米禧
摘要: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从教学层面看,这些优秀诗歌作品就是现成的现代诗歌教学资源。《朗读者》对现代诗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依据课程标准,采取多种运用方式,合理运用文本外资源,促进现代诗歌教学。
关键词:《朗读者》;文化综艺节目;现代诗歌;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94-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内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基于课例的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补充资料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033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电视传媒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渠道。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精良,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朗读者》作为播出较早的融经典朗读与情感表达于一体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选取了优秀的朗读文本,整合了多样的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代诗歌教学资源是文本外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新视野。本文以《朗读者》第1季为例,探究节目中的教学资源,以期有益于现代诗歌教学。
二、《朗读者》现代诗歌文本
整理《朗读者》第一季节目中的主题词、出现的现代诗歌篇目以及出现形式,分类如下。
以朗读亭的形式出现的现代诗歌有《乡愁》(余光中),《致橡树》(舒婷),《纸船》(冰心),《走向远方》(汪国真),《我喜欢你》(三毛),《往昔的时光》(罗伯特·彭斯),《相信未来》(食指),《情书》(沈从文),《今生今世》(余光中),《我曾经爱过你》《我的名字对你有什么意义》(普希金),《青春》(席慕蓉)。
以嘉宾朗读的形式出现的现代诗歌有《答案在风中飘扬》(鲍勃·迪伦),《我愿是激流》(裴多菲),《如果》(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让我怎样感谢你》(汪国真),《生如夏花》(泰戈尔),《青春》(塞缪尔·厄尔曼),《等着我吧》(西蒙诺夫),《给我的孩子》(海桑),《从前慢》(木心),《献给我的同代人》(舒婷),《给你》(余秀华),《当我开始爱自己》《时代(节选)》(艾青),《理想》(流沙河)。
以主持词的形式出现的现代诗歌有《门前》(顾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礼物》(切斯拉夫·米沃什),《我爱这土地》(艾青)。
通过嘉宾采访的形式出现的现代诗歌有《别丢掉》(林徽因)。
朗读者第1季共12个主题词,除了主题词“家”这一期没有出现现代诗歌外,其余的11期全部有现代诗歌,共31首。可见,现代诗歌文本在节目中占有重要位置。31首现代诗,以全国各地的朗读者在朗读亭中朗读的形式出现12次,以嘉宾朗读的形式出现14次,以主持词朗读的形式出现4次,以嘉宾采访的形式出现1次。节目中,现代诗歌主要以朗读者在朗读亭朗读和嘉宾朗读的形式出现。
其中,《乡愁》《致橡树》《纸船》《相信未来》都曾被选入语文教材中。以《乡愁》为例,这首诗是余光中脍炙人口的思乡名篇,被选录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任务一的第三课,同时曾被选录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以及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等多个版本的教材的不同年级和单元。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这一课对学生提出了兩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把握诗歌意蕴和朗读。
三、《朗读者》现代诗歌教学资源内容类别
美国的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三角关系,阐明文本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与世界的相互活动的一系列信息构成的场域。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倪文锦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四个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材编者的编辑主体性[2]。据此,我们可以关注《朗读者》中与现代诗歌作者创作、诗歌文体相关的教学资源。
(一)与作者创作相关的教学资源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作者和所处的时代有时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和阻碍,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文本外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情境。《朗读者》12期的节目以一个个关键词为中心,将主持词、朗读者的故事和朗读文本串联,引起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和对话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关注节目中与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时代背景相关的教学资源等。
精心预设与即兴生成相结合的主持词为现代诗歌提供了教学资源。每一场开场词都能迅速拉近主题词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第2期“陪伴”主题的开场词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学生时代,同学之间几年的陪伴;比如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几十年的陪伴;比如父母与孩子,生命与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这一期的开场词引用了顾城的《门前》,突出诗歌简单明快的语言风格,将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的“陪伴”体验激活。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拉近诗歌与学生生活情境之间的距离。
第4期“礼物”主题的开场词引用了切·米沃什的《礼物》中的诗句:“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先举出例子,父母的爱、苦难后的成长、积累的智慧都是礼物,其实礼物是爱的表达,接着用一句诗歌拉近了礼物与所有人心灵之间的距离。这启示我们在诗歌的讲解中可以先举出例子,再做归纳,找到诗歌表达的情感与语言之间的关联。
对朗读者的采访为诗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等资源。在节目第1期“遇见”中,对许渊冲先生进行了采访,许先生讲到1931年翻译的第一首诗就是林徽因的《别丢掉》,讲了自己的翻译及林徽因创作的背景。讲到动情处,许老泪湿眼眶,一度哽咽,简单的几句诗歌的朗读结合诗歌的背景,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哀怨和珍爱之情。这启示现代诗歌教学应注重将补充创作背景和朗读相结合。
在第12期以“青春”为主题词的节目里,节目组邀请了当代诗人余秀华。通过对余秀华的采访,观众了解到了她的基本情况,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曲折和矛盾而自卑的内心,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背后传达出的疼痛、残缺和撕裂之感。这启示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关注诗人创作的背景,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等。
(二)与诗歌文体相关的教学资源
抒发情感是诗歌文学样式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能忽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把握离不开对诗歌内容、表达方式的分析和理解,离不开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在第1期以“遇见”为主题的节目中,前期的朗读亭里有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朗读者说道:“我在北京也待了有六七年了,读一首余光中的《乡愁》送给我的亲人,包括我的奶奶。”朗读前的致词就是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对诗歌情感的揭示。在以“礼物”为主题的节目中,赵家和教授的学生和同事讲述了赵家和在生命最后关头拒绝治疗,决定捐出全部积蓄15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的感人事迹。通过对赵家和女儿的采访,观众更能体会到赵家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这些采访的情感铺垫下,在董卿的主持词“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而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的情感推动下,受助学生代表朗读的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就让观众很容易地感受到了诗歌传达的感恩之情。这为在诗歌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四、《朗读者》现代诗歌教学资源的运用
《朗读者》节目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相关和诗歌文体相关的教学资源,将这些内容运用于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起到丰富学生认知、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为学生理解和学习作铺垫的作用,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要依据课程标准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根据初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在对运用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教学资源时,应注意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帮助学生发挥想象,把握诗歌意境和情感,提高其朗读能力。
在资源的运用方式上,可以采用教师讲述、多媒体呈现和师生互动等形式。教师讲述指的是教师将要补充的文本外资源口述出来,而不借助其他媒介。在《朗读者》中,“眼泪”这一期节目的开场词,董卿就是用口述的方式说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将观众引入对“眼泪”这一主题词的丰富的情感联系中。教师教学在导入课题或者引用詩句时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PPT是多媒体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展示作者创作背景、诗歌文体知识等文本外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播放剪辑过的节目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注重师生互动。王荣生提到,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点是将课堂教学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3]。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学情选择,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需要对课堂里动态生成的学情加以观察,对教学资源的补充和运用方式进行调整。《朗读者》节目非常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无论是朗读亭的设置、主题词的选择,还是主持词的串接,以及对嘉宾的采访,都体现了对观众体验的注重。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使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建构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注重对程序性知识的补充。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选择的学习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是可教的。对策略性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学习者的迁移和应用。教师在运用《朗读者》节目中的教学资源后应注意概括,并对《朗读者》中朗读较好的范例进行分析。
五、结语
对文本外资源的研究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探究的一部分。本文对《朗读者》节目的现代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对教学资源内容类别与运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挖掘优秀的文本外资源,促进现代诗歌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2]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8.
[3]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26.
作者简介:米禧(1994—),女,山西高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