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改制下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职业发展模式

2021-09-10欧阳菁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改制职业发展科技期刊

摘要:面对国际科技期刊的集群化、集团化竞争,国内科技期刊全改制后,编辑的职业规划不能停留在传统技术职称的单一演变,而是要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立体性规划。本文根据国内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模式存在规划单一和职业倦怠明显的特点,提出全改制后编辑出版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认为学术编辑要在期刊社战略发展的基础上,和期刊社一起确定新形势下的职业类型、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并和期刊社互动反馈进行多元化新路径的职业规划,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竞争,实现编辑贡献的最大化转变。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改制;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04-04

自2011年起,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开始逐步推进报刊行业的出版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尽管没有全面推向市场[1],但改革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众所周知,科技期刊是一种专业信息的交流发布平台,受众面小、发行量少、盈利微薄,绝大多数都依托于科研院所或高校,经费来源基本靠主管单位拨款。其办刊人员经营意识落后、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积极性,出版发行运营体制僵化,加上互联网数字化和新媒体对纸媒期刊的冲击,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不小的压力。在国际期刊已经完成集群化、集团化发展,通过品牌打造、兼并重组、规模化经营形成完整的出版产业链占据全球市场大部分份额之时,国内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规划不能仅仅是技术职称上单一的层次演变,而是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学术研究转向市场策划、从传统纸媒转向新兴媒体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性规划。站在战略性职业发展的角度,科技期刊在面对后续国内外出版业激烈的竞争中,需要通过转型改制保证期刊主体经营战略的实现,从完成普通的学术出版发行向获取期刊持续竞争优势、实现编辑贡献的最大化转变。精准的新职业模式规划,将实现期刊编辑和出版单位互动的人力资源整合,是实现改制下期刊新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国内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模式现状

(一)职业规划单一

国内科技期刊的运营大部分还停留在事业单位的大锅饭模式,组稿、收稿、送审、编辑、校对、付印各流程的简单重复基本概括了编辑部所有的工作内容。尽管部分编辑参与了广告经营或举办学术会议等其他类型的工作,但大多只是短期的兼任。同时学术编辑基本都是本学科的专业人员,学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近年来高学历渐多),加上多隶属于高校或研究机构,学术编辑从入行开始,基本重复前辈单一职称的上升型职业规划,即从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的晋升。也有部分优秀的编辑和所在科研机构合作课题,在出版行业金字塔的职称攀爬之外再跨系列进行科研或教师系列的职称申报,拥有多个系列职称,保留双重的职业身份,或转行或腾挪部分精力当老师、做科研,这在体制内已经是比较优秀的职业榜样。这种单一的职业模式造成科技期刊出版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专业学术型人才占绝大多数,拓展型、经营型等人才完全缺失。即使是这种公认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挂靠在科研机构、高校,期刊作为一个辅助部门,编辑部仍然面临着被边缘化、福利待遇不高、职称和学术评定受限等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编辑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职業生涯产生很多倦怠和迷茫。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编辑在筛选信息,加工文字、组织排版校对以外,更多需要具备的是社会活动家的素质,包括紧跟前沿选题策划、对期刊销售前景的开发、作为中间方搭建学术交流的桥梁,这些均要求编辑具备沟通、营销、公关的技巧和战略眼光,以往传统的晋升途径、知识结构和人才配置早已过时。

(二)职业倦怠普遍

职业倦怠是对在工作中长期面对的人际关系压力源与不良情绪的延迟反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2]。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科技期刊编辑和记者的职业倦怠率为38.3%[3]。2010年王世华[4]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得出高校学报编辑至少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职业倦怠程度十分明显。李媛媛等[5]用知觉压力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与河北属地部分医学期刊编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医学编辑职业倦怠同样非常明显,说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相当数量的学术编辑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状态.其直接后果就是对工作马虎、敷衍,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多种,比如高校学报封闭办刊、不参与市场竞争、不考虑发行盈利、不主动开拓市场,导致组织自身缺少活力,编辑不由得安于现状。科技期刊业务单一,发展缓慢滞后,多属辅助边缘部门,职业上升空间低,职业规划单一,收入不尽如人意,工作热情被严重挫伤。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就是对稿件初审、复审、终审、编辑修改、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简单重复使得编辑“内心饱和”的现象日益严重,工作动力越来越小。社会对编辑职业认同度不高,编辑由于默默无闻和“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特性,一直没得到社会的重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编辑慢慢失去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这种从组织到员工双重的消极效应让期刊和编辑个人的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

二、科技期刊改制的可能模式和方向

关于科技期刊改制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定论,改革的关键到底是体制的变化(转企)还是运作模式的改变(改制),目前对此还有争议[6],但是“改”是大势所趋。改革的关键就是期刊进入市场并实现盈利,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目前科技期刊中能够盈利的期刊基本也都是靠单点盈利模式,或以发行版面费收入为主,或以广告收入为主,或以期刊品牌资源衍生为主,但绝大多数期刊存在广告和内容难以兼顾、运营模式落后、经营观念不强、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的问题,盈利规模较小、持续性不强。余晓等[7]总结了科技期刊改制的几种模式:独立转企模式,从非企业组织向企业组织转变即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化;联合抱团模式,即多个科技期刊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合作重组,形成出版集团;攀附有影响的大型报刊集团,不具备办刊资质或严重亏损的期刊,主动加入品牌期刊社,将资源向其聚集;“编营分离”,编辑部暂时保留,不转企,不并入,但将出版发行从编辑部中分离出来,交给出版企业运作。“编营分离”和集团化将会是科技期刊改制的关键所在。在前者中期刊出版的两大主体“编辑者”和“经营者”是相对独立并互相依存的存在。经营者在业务上不参与编辑采编工作,但经营活动要围绕期刊,通过理念创新,形成以编辑内容为主,多种经营、主业突出的产业局面。后者则会是未来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大趋势,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12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出版传媒集团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鼓励兼并重组。参考国内外科技期刊,未来期刊改制会集团化、集约化,并通过兼并、重组、整合的方式,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大型的出版集团是大概率事件[8]。在“编营分离”的基础上集团化发展,以多元化战略为指导,在以期刊学术内容为核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期刊的增值服务功能,如数据服务、学术会议、知识服务、专业咨询等,形成完整的出版产业链,将科技期刊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传媒体系,形成相应的具有必然联系的各个子产业,从而规模化发展,集中市场资源,将会是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大方向。

三、改制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职业模式构建

(一)改制环境下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出版业的国际化扩大了对专业学术人才和外语人才的需求:科技期刊编辑的高学历比例在逐年上升。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并与国外期刊合作成为必然趋势,期刊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档次将是敲门砖。国外著名科技期刊编辑大都是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与其交流也迫使国内编辑在学术上有所追求,并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

出版业的集团化,扩大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出版集团的组建、人力资源、物资设备、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集团化的出版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单个出版企业以及单一资产的运作模式。科技期刊僵化的事业运营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期刊的集团发展,要让管理机制跟上日益壮大的出版实体,全面掌控集团的各类信息动态和经营情况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都亟须招揽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才。

出版业的市场化,扩大了对经营公关人才的需求:期刊推向市场后,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其出版产品变成普通的商品,需要通过市场销售才能转化成利润。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选题策划、应用各种营销手段推销产品、通过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带来额外收入都需要对市场有着准确和敏锐嗅觉的经营人才,甚至包括懂得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

出版业的数字化扩大了对数字化出版人才的需求: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不是媒介提示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数字出版已不再是单纯的出版这么简单,不是仅仅将出版内容进行媒介搬家,在互联网和移动端用电脑、手机、iPad等新媒体终端让用户阅读已太过低端。基于互联网的自身特性,国际科技传媒集团的数字化信息产品大致分为四类,即数字期刊和图书、集成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和应用软件。这使得传统的科技期刊其自身的角色、身份和功能也发生根本改变,由图书提供商向数字内容提供商、服务商转变;纸质单一形态出版向多媒体形态出版转变;单一渠道传播向多渠道立体传播转变[9],从而使得数字化人才得到青睐。

(二)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人才发展建设构建

从表面上看,职业生涯是编辑个体的事情,似乎与期刊社无关,但其实编辑职业发展模式的体系是以期刊社的组织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匹配统一而建立的管理系统,是个体和组织共同完成的结果。对杂志社来说,要确定自己的组织发展战略,规划好人力资源的总目标:如合理的人才结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考核、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青年编辑的成长规律和职业倾向制定好职位职级体系,尤其要明确分层分类、由低到高的标准路径。根据科技期刊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单一的学术职称型职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技期刊发展的需要,数字化的技术型、经营管理型等各类多元化职业模式都需要根据期刊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按照能力和绩效要素,核定不同职级的标准职位薪资、晋升标准以及权责。《电力系统自动化》杂志社为青年编辑设计了“Y”型双通道职位体系,将职位分为“经营管理”与“专业”两大类。主要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经营管理和专业发展的双通道选择,尤其建立健全中、高级专业岗位的职位,使其级别和相关薪酬福利与中、高级经营管理类职位相对应,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0]。《电源技术》杂志社起初管理制度僵化,缺乏人本主义观念,长官意识强烈,后来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彻底的改革,从组织结构到人才引進、留用、激励机制各方面都进行颠覆性调整,使得员工的团队凝聚力、职业发展的动力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11]。

由组织引导的职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员工的职业天花板,不仅提供了科学的上升路径,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忠诚度并激励他们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生涯中,期刊社需要建立科学的上升通道,设置符合期刊发展的职业岗位,并为编辑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建立科学的反馈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职业幸福感,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发展。

(三)编辑的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策略

首先,根据前述科技期刊改制与国际化发展需要,期刊编辑要明确个人职业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在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均不相同,对某项职业的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喜好和适应能力也不同,所以就要根据不同人的个性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类型。比如可以参照麻省理工管理学院对职业的八种分类: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贡献)型、挑战型、生活型,进行“人—职”匹配。对于学术编辑已经确定的“编辑”大范畴职业,根据期刊社的战略发展目标和自身的特点优势,可以选择不同的细分方向。第一是管理型,即终极目标是走上行政岗位成为期刊社的中层或高层领导甚至最高领导,包括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社长、社长或按股份制公司最终成长为CEO、董事长等。第二是学术型,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术编辑,走纯粹的技术职称路线,专注从事期刊的内容生产。第三是营销型,即主要负责期刊的发行和期刊社的各类经营活动,这类是离市场最近的岗位,即生产链的最终端,将来或成为核心部门。第四是技术型,即数字化背景下,成为拥有互联网、移动设备数据库、软件等技术能力以及新媒体开发应用能力的人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差不多从十年前就开始数字化探索,旗下以游苏宁团队为代表的学术编辑早已开始数字化的积极尝试[12]。最后还有一类是复合型人才,即兼具前述两种或多种职业技能和规划的人才,这类人才肯定是最有核心竞争力的,是期刊社重点发掘并培养的对象。刘清海[13]认为在全媒体出版时代,学术编辑应该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高收集与整合科技信息的能力,努力成为全媒体出版的“导演型”编辑,还能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的市场与研究。

其次,学术编辑要与期刊社互动进行职业模式的路径设计,即选定职业后选择从什么途径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比如是向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还是同时兼具。根据学术编辑的特殊性,管理型也需要有技术职称,所以管理型和学术性都有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的职业路径。目前期刊社的营销型和技术型大部分都是普通编辑兼职,还没有专门的职业层级路径。期刊社可以考虑将营销类工作成立单独的部门,参照股份公司的营销部进行职级划分,而技术型可以按照软件公司的工程师上升路径来规划。同时编辑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巨大发展前景,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新媒体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传统出版行业的快速转型。具备新媒体和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团队对后期开展媒体矩阵提升期刊的出版地位有很大帮助,多家期刊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期刊的新媒体运营,尤其欢迎同时具备专业知识的此类人才。张扬等[14-17]《暖通空调》《中国中药杂志》《金属加工》三个科技期刊的编辑融合新媒体中的微信公众号,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复合机能参与市场转型在,获得相对成功的案例。其中《暖通空调》任命2名专职人员负责资讯与新媒体,在内容上紧密围绕服务刊物和报道专业的基础上,举办会议、在行业资讯中植入了宣传企业和产品的软广告;开办微商城售卖刊物和书籍。《中国中药杂志》打科普牌,开设网店,售卖姜茶等衍生商品和中医药科普书籍,并刊登广告获得经营收入,由3名专职人员和2名兼职人员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金属加工》围绕大行业大背景,同样通过微信金粉商城和数字广告创收,由专职的7人和兼职团队运营该公众号。全媒体的出版决定了编辑本身素养和能力的综合性,无论是学术传播还是市场经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有很大缺口。学术编辑要扩大视野,站在高处,定位自己所在的期刊和学术机构,给自己制订一个打通天花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职业上升路径[18]。

同时随着市场化的到来,编辑队伍的人员结构和角色分布也会发生改变,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学术编辑应该或能够参与哪一块,是单独参与还是和其他跨专业人士一起(如经营部分的营销和数字化的程序管理、软件开发等)参与,都要有清晰的规划。并且还要学会将职业的大目标进行分解,确定自己目前处在什么岗位、将来要达到什么岗位的什么职级,将大目标具体分解成可以执行的小目标,并设定好时限,且注意留有一定的余地。规划好后,在个人发展与期刊社发展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将每个阶段每个节点上所设定的发展目标进行反馈,修订不合适的内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学术编辑要注重继续教育和会议交流。期刊社可以邀请出版界的专家指导本刊的工作,传授先进的办刊模式和经验,也可以鼓励编辑参加国内外的出版专业的学术会议,了解科技期刊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动向以及政策导向。和科技期刊相关的本专业会议也需要定期举办,让编辑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提高编辑对学科发展的信息敏锐度,提升策划选题的能力。课题研究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催化剂,无论是编辑出版的课题还是期刊学科本专业的课题都有助于深化编辑对本行业的理解,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能够提高编辑的沟通能力。除此之外,不同岗位的轮换,能够让编辑对出版工作的各环节都了然于胸,使其对编辑工作有整体的认识,并了解自己的长短板。去优秀出版单位进修、跨界培训等等交流学习的方式都可以助力编辑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具有优秀学习氛围的期刊组织将会以编辑为中心,不斷地帮助和推动其员工的发展,建立科学的反馈途径,帮助编辑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四、结语

在期刊全改制背景下,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既往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期刊本身和编辑自身的发展。在国外出版业跨地区跨国兼并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背景下,国内科技期刊的编辑如何从体制内的安稳模式过渡到强大的市场竞争中,在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利生存并壮大起来,亟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新职业规划,分析目前的形势、认清自己的优势,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经历,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类型和路径,并和期刊社互动反馈,达成一致的利益共同体,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吴娜.柳斌杰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N].光明日报,2011-08-15(002).

[2] 李敏,王佩,王垒.职业倦怠与工作心理成熟度、责任心和自主性的关系[J].心理学进展,2013,3(2):61-67.

[3] 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EB/ OL].中国人力资源网开发网,http://www.chinahrd. net/img/jlr/zt/20041206/index.asp,2004-12-06.

[4] 王世华.高校校报编辑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 李媛媛,栾奕.医学期刊编辑心理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3):497-499.

[6] 王兴全.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2(8):44-46.

[7] 余晓,何丽.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发展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12):105-108.

[8] 孔爱英,王颖,张炯.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现状分析及改制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50-853.

[9] 徐静,王斌,刘冰.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中的产品思维变革[J].编辑学报,2015,27(6):525-528.

[10] 王志鸿,姜海.科技期刊编辑“Y”型职业发展双通道建设——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杂志社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2):213-217.

[11] 李蔚.科技期刊杂志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12] 游苏宁,刘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数字化实践与发展[J].科技与出版,2009(11):7-10.

[13] 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78-281.

[14] 张扬.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3种运营模式分析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39-46.

[15] 杨驰,李禾.科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盈利模式研究[J].编辑学,2019,31(2):204-208.

[16] 蒋亚宝,栗延文,吕建新,等.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及运营策略研究[J].编辑学报,2020,32(3):257-261.

[17] 付丽萍,代万雷,李仲先.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优质内容的创作思路[J].出版广角,2018(10):48-50.

[18] 张宁俊,李秋怡.编辑的职业成长与价值实现[J]. 出版广角, 2020(6):59-61.

作者简介:欧阳菁(1979—),女,湖南益阳人,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医学期刊影响力提升。

猜你喜欢

改制职业发展科技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对国有企业改制调账有关问题探析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析
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模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