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信朋友圈关于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传播表征

2021-09-10张俊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朋友圈微信

摘要: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的信息传播入手,通过观察法,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庆祝建党100周年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的特点,以及庆祝建党100周年被符号化以后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原因和此类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影响。同时,对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传播庆祝建党100周年信息所传递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剖析,发现这一传播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对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试图探究该信息的传播对微信用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庆祝建党100周年;符号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01-03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满足受众需求的社交媒体软件纷纷涌现,微信作为一款具有强联结性的熟人社交新媒体软件,受到公众青睐。微信朋友圈不仅可以作为信息快速传播和互动的平台,也是处于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人们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场域。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纷纷举办相关活动,一时间有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信息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这一巨大的声势浪潮也通过微信朋友圈呈现了出来。

在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一系列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活动,如庆祝建党100周年电影展播——长征系列电影展播,复排了一批重温红色经典作品,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长征组歌》等。再如,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相关专业学术论坛;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教育党日团日活动;成立老兵宣讲团,通过采访老革命讲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故事;组织青少年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制作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海报、手抄报,创作相关诗词、摄影图片等。

广大网友持续关注和传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信息,当这些活动信息出现在微信朋友圈时,引发了圈友们的围观、点赞和评论。微信朋友圈利用其熟人社交网络的强大互动性、传播性及用户黏性,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信息的讨论持续进行并发酵,最终在朋友圈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狂欢,微信用户沉浸其中,感受信息传播赋予的强大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浸润。

一、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在朋友圈传播的特点

(一)互动性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自我、心灵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三者的互动过程就是符号的互动过程。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原理可以理解为,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符号互动为事物赋予意义,经过内在的解释修正达到对意义的认同,并对其采取行动,实现自身意义的建构,并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1]。

在微信朋友圈对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相关信息进行点赞、评论,不仅实现了圈友彼此之间思想观念的自由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符号化的互动体验和群体认同。

(二)共鸣性

共鸣性就是通过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相关信息传播,在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和信息互动的过程中聚集这一群体的用户,使其相互确认身份,从而实现认同,群体的共鸣性也因此产生。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表示,社会要保持稳定,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基本的正义的原则达成某种共识,即使是自由主义社会,也需要形成最低限度的社会整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共识的构建[2]。新媒体时代,微信用户通过在朋友圈传播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相关信息,唤起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集体追忆,这是一种具有同一性的社会信息传播,强化了圈友们彼此的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共识的形成和社会的有效整合。

(三)仪式感呈现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态

社会学中的仪式是指人状态转化的过渡阶段,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表达自身的情绪,也能识别他人情绪。美国詹姆斯·凯瑞曾经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通过运用一种共同体身份而把人们聚集到一起的行为[3]。随着网络的发展,微信朋友圈逐渐成为人们完成现实生活仪式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朋友圈出现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也是在此概念的影响下得到传播的。人们通过重复“中国共产党”“百年”等,在个人化社交媒介平台建构爱国的仪式化传播行为[4],不仅能使自身拥有参与爱国仪式的自豪感,也能引发圈友们的共鸣,获得所在群体的情感和价值认同,而且还可以零成本地参与仪式甚至主导仪式,在广大圈友的见证下,在朋友圈完成一场媒介化仪式。

(四)狂欢性

巴赫金提出了狂欢理论。复旦胡春阳教授认为,网络传播具有狂欢的本质,如今这一理论通过朋友圈展现出来。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用户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会被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地位的广大圈友浏览、评论、转发,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传播和共享。通过波浪式的信息传播和圈层式的信息嵌套,微信朋友圈所传递出的爱党爱国的集体情绪达到顶峰,同时再一次成功地强化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五)沉浸传播

麦克卢汉曾表示媒介是人的延伸,如今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人自身也成了重要的媒介。微信朋友圈共同传播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相关信息,也揭示了沉浸传播在当下的表现。沉浸传播是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既包括环境本身,也包括人本身在内的开放的媒介形态。这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浸透模式,强调人与媒介的人与媒介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人本身也作为一种媒介存在。

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相关信息,体现出沉浸传播的三个特点。第一,传播内容个性化。用户通过互动传播和深度参与,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投入个人情感,生产出个性化传播内容,从而完成對麦克卢汉的“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实践。在沉浸传播中,人既是媒介的使用者、控制者,也是媒介本体。第二,高度情感投入。用户将自己参与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相关活动分享到朋友圈,通过展示和传播获得感官和情感的双重满足,而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也导致大量的转发传播行为产生,从而实现了庆祝建党100周年信息传播的爆炸式增长。第三,实现不同时空和维度的跨越。在沉浸传播中,信息传播可以穿越时空,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也可以实现虚实的交融。在朋友圈庆祝建党100周年信息的传播中,人们能够再次想到关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革命史、奋斗史,并在不同时空和维度的交融中感受情绪和情怀。

二、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在朋友圈传播的原因

(一)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表达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微信朋友圈中的用户通过转发和传播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充分地在网络空间表达爱国情感,这些信息是爱党爱国的符号象征。作为社交媒体的微信朋友圈具有裂变性和互动性的传播特征,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强大的议程设置的驱动下,与此相关的庆祝活动顺势进行了大范围传播,无数圈友的爱国热情迅速被唤起,于是在微信朋友圈掀起了一轮又一輪晒相关活动的传播热潮。一时间网络空间充满了爱党爱国的红色景象。用户利用朋友圈发布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相关信息,一方面既可以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诚挚热爱和深厚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朋友圈众多熟人成员面前树立个人的爱国形象。

(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认为人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人作为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往往会按照既定的方式呈现自己,因为人们在台前都会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希望可以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获得自身预期的来自观众的回应[5]。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微信朋友圈,是用户进行生活分享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场域,也成了用户展示自我形象的前台。而朋友圈的圈友们作为在场的观众,也会影响表演者的自我呈现和行为展示。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圈友们纷纷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各种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不仅能满足用户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能通过这一社交平台成功建构自身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完成爱国意识的自我构建和社交关系的长久维持。

(三)符号的传递和认同

符号互动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当中,会产生彼此认同的含有表征意义的符号,借由这一符号人们进行互动和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活动中,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符号成了“能指”,“所指”就是用户饱含的爱党爱国情怀。相关活动信息发布在朋友圈,圈友们互相点赞和评论,可以激发群体成员的情绪,通过这一符号化实现用户的情感表达,完成同一情感下的同频共振,在朋友圈的互动中建立与群体成员的情感认同。

(四)强关系联结

格兰诺维特的强弱联结理论认为,基于强关系联结下的群体成员之间通常显示出高同质性,表现在对信息类型的关注上具有一致性和在对同类事物的看法上具有高相似性。朋友圈正是一个基于熟人社交网络的强关系联结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亲密,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分享在朋友圈中的信息可信度也较高。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的传播中,朋友圈成员在发布信息内容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态度趋于一致,这对庆祝建党100周年信息在朋友圈的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意见领袖”的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他的社会影响主要在于他对他人行为态度产生的影响力。网络“意见领袖”通常有更加可靠和灵通的消息,更倾向于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微信朋友圈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意见领袖”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人在朋友圈中的发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往往受到广大用户的忠诚追随和热烈响应,促进了特定信息在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

三、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在朋友圈传播的影响?

(一)扩大事件的影响力

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在朋友圈的裂变式传播,使大量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出现在朋友圈当中,在方便人们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也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同时,微信朋友圈熟人社交的裂变式传播形式和病毒式的传播能力,增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的社会传播效果和综合影响力。

(二)呈现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态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民族主义,在互联网语境中产生的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形态,它的媒介内容则是其他媒介,如言语、图像、音视频等。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在日益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庞大用户数量的加持下,使网络空间中新的民族主义形态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尤其是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其成为最大限度调动用户爱党爱国热情的新媒体平台。媒介和语言成为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孕育必不可少的条件,用户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的传播中,会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影响,从而使更多的人对这一信息进行传播和扩散,这种传递性行为无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族主义话语的影响力。对关于庆祝建党100周年信息的传递和病毒式传播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似乎逐渐成为表达和传递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新场域,这促使我们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态度审视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态。

(三)密切群体社交关系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完成特定的信息传播和接收。微信作为个人化社交媒体,通过朋友圈的熟人网络,将线下真实社会的关系网络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使亲密的熟人社交得以维持,而网络空间中的社交关系维持的过程则建立在频繁的符号传递、丰富的信息形式、高速的传播频率和持续的传播时间中。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中,群体成员通过共享这一信息进行互动体验,实现群体社交关系的密切维系。

(四)强化舆论传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除了各大媒体平台的持续报道,微信作为个人化媒体平台也在进行快速及时的信息传播,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持续营造热烈氛围。人们通过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将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相关活动在微信朋友圈呈现出来,让圈友们在刷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引起圈友们强烈共鸣,使其再次在朋友圈转发分享,形成新一波声势浪潮,这有助于激发广大用户的议政热情,同时强化舆论传播。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在朋友圈转发、分享,也形成了政务互动的新路径,加深了受众对党和国家的感情,也有助于在新的舆论氛围中形成传播合力。

四、结语

拉康·雅克表示,我们所存在的人类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充斥着符号的世界,人们通过相互的信息传播和意义赋予对所有的日常事物进行符号化呈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当中,符號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这一符号汇聚了全体中国人饱满的爱国热情,因此其自然而然成为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好的情感符号载体。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人化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具有及时性,既成了身处这一群体的成员进行自我形象展示的重要前台,也成了成员在朋友圈进行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微信朋友圈通过传播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将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以日常分享的形式自由地发布出来,通过朋友圈好友的评论互动,进一步促进新一轮朋友圈的动态展示,如此形成病毒式传播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微信朋友圈关于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信息的传播,了解了这一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互动性、共鸣性、仪式感、狂欢性和沉浸传播的特点,揭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被符号化以后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原因: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表达、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符号的传递和认同、强关系联结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同时阐述了庆祝建党100周年信息在朋友圈传播的影响,包括扩大事件的影响力、呈现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态、密切群体社交关系、强化舆论传播等。同时剖析了微信作为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态传播的载体,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内涵。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一特殊时刻,微信朋友圈形成了爱国情感的集体传递,微信用户以个性化的方式在朋友圈里传播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不仅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而且会对其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M].霍桂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4.

[2]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9.

[3]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4]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3,73.

[5]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

作者简介:张俊艳(1994—),女,山西朔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制新闻、纪录片。

猜你喜欢

朋友圈微信
微信
微信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