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遇在《伸展的文学地图》

2021-09-10阙维杭

清风 2021年15期
关键词:父辈上海文学

阙维杭

讀万卷书,行万里路——几乎是古今中外文人心向往之而切切践行的境界,而不同成长背景的文人会有践行后的不同收获。叶周透过自己的行走、阅读与写作,渐渐展开了一幅伸展着的文学地图,并朝着构筑自己独特文学世界的目标前行。

叶周新近问世的文学随笔集《伸展的文学地图》,就是用自己的脚丈量世界各地名胜古迹尤其是人文风情之际,在一种文学想象的氛围中见证了种种精彩的人物与故事。哪怕他和那些人物跨越着几乎不可逾越的世纪鸿沟,然而静态的历史遗存奇迹般地变得栩栩如生……叶周尝试把这些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地图上标出,便形成了一张有趣的地图,一张属于他自己“定制”的文学地图,标记出他与文化艺术大师和前辈文人精神交汇情感交融的一座座里程碑,并恰如其分地扩展构造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空间。

从该书的篇目即可一览叶周的行踪与着眼点:无论是欧洲的萨尔斯堡(莫扎特的童年往事)、布拉格(卡夫卡的故乡)、巴黎(海明威无法忘怀的城市)、莫斯科(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见证),还是美洲的洛杉矶(孤独的音乐天才麦克·杰克森)、麻州剑桥(走进哈佛)、亚特兰大(随风飘逝)……那些位于地理坐标系不同经纬度的城市,无不与历史上的文化、艺术界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叶周也正是有意识地书写他文学性的游记随笔,铺展开链接一个个文学因子的地图。诚如他在该书“卷首语”所说:“在维也纳的小城萨尔斯堡,音乐奇才莫扎特曾经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令海明威终身难忘的巴黎为什么那么迷人,还有但丁、米开朗琪罗、卡夫卡、麦克·杰克森、邓肯,这些艺术精英,有过怎样曲折的人生,布达佩斯一个多难之邦的首都,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又触发我想起怎样的历史往事,肖斯塔科维奇和他后世的人们,今天生活得怎样,这些故事我都会娓娓道来。”当然,使叶周意外惊喜的是,他造访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时,在丰富的东亚文献收藏之间查阅到父亲以群的若干本书,仿佛“找到了一个处所与逝去半个世纪的父亲会面”。

而在亚洲的行旅,叶周的探寻被赋予与心灵更贴近的体验:外国的东京《追寻父辈的足迹》、我国的台北《远去的大师》、香港《忆故人》、上海《在美丽城市找到回家的路、生命中的一道闪亮》、北京《回望郭沫若》、重庆《渝都嘉陵江边的遐想 》……不仅仅是胡适、傅斯年、郭沫若那些中国文化大师的学术与人生触发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限省思,更搅动他血脉而让他激情澎湃的,那是探索其父辈一代足迹、向父辈致敬的一次次巡礼。

叶周曾经是不幸的,8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叶周又是幸运的,他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基因和对文学事业的一往情深,并与父辈一代文化耆英们结下深厚的情谊,这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天然地与父辈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后来还写下一本怀念文坛前辈的散文集《地老天荒》。2011年10月,上海作家协会和文学基金会主办叶以群百年诞辰纪念会,叶周不仅主编出版了《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叶以群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收入了巴金、刘白羽、周而复、荒煤、艾明之、于伶、罗荪、凤子、戈宝权等许多著名作家怀念与叶以群先生共事的文章,以及叶子铭、徐缉熙、燕平、吴立昌等私淑弟子回忆自己得益于叶以群先生言传身教而受到的恩泽;还特地为这次纪念活动制作短片,与到会的前辈、师友们一起重温父亲不平凡的一生。纵观父亲的文学生涯,叶周无限感慨而又顿生敬意:“在他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他与同时代的文坛巨擘们都曾有过十分紧密的合作,包括在抗日和国共内战时期,叶以群在周恩来领导下,历尽艰险,掩护郭沫若、茅盾撤退转移;在重庆与老舍共同主持‘文协’工作;建国前夕,他在香港执行潘汉年的指示,送往迎来四百多位著名人士,将他们安全送往新中国……”

当然,叶周必定早在十年前甚至二三十年前就开始孜孜探寻父亲及其同辈文友的踪迹,并且与前辈们一次次相遇在那些不断伸展的文学地图之间,构建起心心相印的灵魂契合。他多次到访香港、重庆、北京、东京等父辈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追寻、思索、体察父辈曾经的筚路蓝缕与矢志不渝,也几回从海外旅居地回到故乡上海,那些载着日月年轮的街巷和爬满青藤绿茵的楼宇庭院,那些被修葺一新的一排排连体石库门房子,扑面而入视野的满是喷涌而出的童年映像;那些与父亲一起生活共同度过的短暂光阴,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成了记忆中永远鲜活的故乡记忆。上海,是他的出生地和第一故乡,是他灵魂中不灭的地理图标,也是他承前启后的精神胎记,是他曾经并且还会不断在现实境地乃至梦乡里与父辈们邂逅的街市家园……

正如他在该书一文《上海:在美丽城市找到回家的路》中的慨叹:“经由父亲的血脉传承,我忽然与80多年前的历史有了联系。在摩登的上海街头依然可以寻觅到历史的遗迹,这样的事也是上海这座城市与我割不断的联系,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城市无法取代。”在这篇散文中,叶周自述每次回上海,总喜欢选那些老酒店下榻。最近一次回上海,叶周特意住在外白渡桥一侧历史悠久的名片式五星酒店上海大厦,理由只有一个——怀旧。文中叙述道:“1950年我的父亲从香港来到上海,正式接下重整上海电影业的重任,住的就是这家饭店。当时从各地来到上海担任接管工作的一些高层干部,许多都住在里面。在母亲晚年的记忆中,她始终还记得在上海大厦豪华的客房和大厅里发生的一些事。那也是她从香港来到上海记忆深刻的最初美好印象。”

类似的文字诞生于难以磨灭的回忆,浸满对父母亲点点滴滴的深情厚意,感人至深。叶周也曾多次入住华山路上一幢西班牙式九层公寓,那也是为了怀旧——这座德国人海格1925年筹建的“海格公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了上海市委的办公楼,后改作宾馆,“因为离我以前住的枕流公寓不远,附近也曾经居住过蔡元培、巴金以及上海文化界的许多名人。”很多年前,为感谢在父亲追悼会上致悼辞的巴金先生,叶周随母亲拜访巴金先生,并在先生的书房兼卧室与之交谈,近年回上海,叶周也曾经重访巴金故居,当年的情景如在眼前。

叶周内心清楚,无数魂牵梦萦的人和事,呼唤着伴随着他走向世界各地,也吸引他不时回到故乡。流连在这些地域,遥想远去的沧桑岁月,叶周和父辈们的身影不期而遇。他把自己的父亲以群称之为“文脉传承的践行者”,恰如其分又含义深远,其实也表明了他自己秉承父亲的遗志摸索前行的心志。他的这一组文学地图的勾画与标注也日益清晰,那是父辈一代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的轨迹,那是今人窥探一代精英艰苦卓绝向死而生的密码!

叶周探寻、勾勒出的文学地图,不仅仅是对那些中外名城和文化艺术大师们的独特解读,也不仅仅只是滞留于“朝圣”、缅怀层面的到此一游。他向父辈致敬的探访之旅更透过实地考察结合思绪飞翔的想象,逐一升华到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天空——叶周近年来创作出一系列向父辈致敬的中篇小说,诸如《忆想神田川》,讲述了80年前父辈留学日本的故事;《父亲年轻时》,描写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父辈的文学生涯;《渝都往事》,刻画抗战时期文人在陪都的不同形象;《维港邂逅》,聚焦当年活跃在香港的文化人。其中不乏父亲叶以群和丁玲、萧红等诸多前辈作家的身影。这些小说构思精巧,文笔雅致,基于时代背景的叙述引人入胜,人物塑造性格描绘栩栩如生,富有相当的传奇性和可读性。叶周的这一系列创作仍在继续中,虽然写作过程漫长艰辛,而且遭遇种种挫折;但是他乐此不疲,因为他能在不断伸展的文学地图和父辈们相遇,那是何其幸运与弥足珍贵的心路历程。

猜你喜欢

父辈上海文学
上海电力大学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们需要文学
上海之巅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接过父辈的旗帜
尤劲东油画选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