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腐不在于年龄大小职务高低
2021-09-10闫群力
闫群力
贪污受贿、腐败犯罪与其年龄大小有没有直接关系?过去反腐专家经常说“59现象”,指的是个别领导干部在即将离退休前夕,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肆贪污受贿的现象。但在笔者看来,“腐败现象”没有所谓“年龄规律”,年龄大的有可能腐败,年龄小的也可能腐败。我们说反腐要“全覆盖”,也要做到全年龄段都覆盖到,不能“厚此薄彼”。
事实上,近年来“80后”“90后”乃至“00后”公职人员违纪违法逐渐多起来。北京市第一中院发布的《职务犯罪审判白皮书(1995—2018年)》顯示,35岁至45岁人群占比例最高,“初犯”低龄化,最小的仅20岁。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纪委监委2019年进行的一项统计显示,此前查处的173名严重违纪违法人员中,“80后”青年干部有53人,占严重违纪违法总人数的30.6%。调查显示,落马青年干部多将贪腐资金用于日常享乐,热衷虚荣攀比。
近期以来,小人物小小年龄胆大妄为,借职权之便,疯狂贪污侵占公款的案例亦不时见诸报端。“90后”的田宇原是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报账员,入职20天就打起了公款的主意,先后27次挪用公款上百万;广西桂林村财乡财政所出纳罗桢薛,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及银行公章,伪造账务资料、虚开增开支项目,伪造高速公路征地款等,贪污挪用乡管资金,从几千到几万元,共计贪污150多万元;1992年出生的叶荣榕,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参加村民委员会竞选,当选福建省屏南县富竹村村委会主任,成为全县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明星村长”,可上任不久,叶荣榕就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大收贿赂;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财政所原副所长、“90后”的吴敏为了和网络游戏中的“老公”“坠入爱河”,挪用百万公款,走上不归路,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桩桩件件,触目惊心。这些人年龄都不算大,胆子却很大且胆大妄为,狂妄自大;这些人工作时间都不算长,却把手伸得很长,什么钱都敢抓敢搂敢捞。年轻干部本应该坚守职业道德、钻研岗位业务,为美好人生积蓄奋进力量,却因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掉进陷阱,陷入泥潭,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令人痛心,值得警惕。
这些活生生的典型案例,确实警示人、警醒人、警戒人。这些典型案例再次告诫我们,一步错,步步错,小错终究会酿成大祸,一旦走上违纪违法道路,注定是无法挽回的。这些年轻干部贪污犯罪,都是先从“违规”“破纪”开始的,最初是满不在乎,最终是后悔当初。同时,这些活生生的典型案例也在提醒我们,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能只喊口号,教育管理监督也不能只浮在面上。要强化责任担当,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岗位和重要制度执行,推动监督于问题未发生之前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
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要求,要高度关注年轻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年轻干部一定要增强纪法观念,遵纪守法,严守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要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他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年轻干部能否做到廉洁自律,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近年来查处案件中呈现出的腐败低龄化现象,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同志,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检验干部能否担责任、挑重担的首要标准,政治能力不会生而有之,也不能随着年轻干部的年龄增长或职务晋升自然提升,必须在践行“两个维护”中历练、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淬炼、在大风大浪风险考验中磨炼、在岗位建功立业中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作者系中纪委宣传部原正局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