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求索创新路,民间故事沐新生

2021-09-10彭定菊

科技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夷陵区民间故事传统

彭定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无处容身的困境。“下堡坪民间故事”作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地方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正面临着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仅仅靠着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民间故事这个文学体已经开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诸如“年轻传承人的找寻难”和“作品难以打入当下年轻一代”等困境,都是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所面临的重难课题。

曾为旧时颜如玉,怎料今日春风难渡?

下堡坪民间故事的早期传承。由于旧时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资匮乏等时代特点,讲故事作为当时主要的文娱活动,其传播方式简单而又成本极低,两三人围坐,亦或者在路边田埂上,人们用着简单的耳口相传的方式,使它在“非遗”这个概念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却得以声声相传。而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及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多元化,下堡坪民间故事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过去的“颜如玉”身份,甚至在现代生活中开始淡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自1993年下堡坪乡文化站发现农民刘德芳能讲400多个民间故事开始,下堡坪民间故事便不再只是茶余飯后的谈资,而是有了真正的体系分类以及系统性的整理与保护。在当地诸多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2006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下堡坪民间故事就喜提一席之位。

下堡坪民间故事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地方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的典型代表,作为三峡地区传统民间文学的缩影,它融合了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意义。

在这些年里,当地文化工作者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下里巴人,也算是煞费苦心。夷陵区的文化部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堡坪民间故事,在积极抢救保护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10个传习所,1个传承基地,并开展了多期故事培训、故事大赛,组织民间故事进校园、进课堂等保护工作,但这一切也都只是在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上加以升级和优化,民间故事本质上依旧无法和时代潮流相契合,使得下堡坪民间故事在内化于民生,广泛传播于社会大众方面的发展现状仍然堪忧,而开展的抢救工作又收效甚微。

现如今,下堡坪民间故事国家级传承人刘德芳早已年过八十,当前能作为刘德芳接班人的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却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这也正是一次次在给下堡坪民间故事的发扬传承与保护工作敲响警钟,留给你们探索的时间不多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求索之路现曙光。

下堡坪民间故事一方面被淹没在高科技的发展洪流中,其作为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的典型代表,不可避免的又被贴上了“土气”的标签,使其传播受众无法涉猎年轻一代,如果再采用传统的口授方式传承保护,只能意味着亲眼目睹它的消亡。夷陵区的广大非遗工作者,大胆创新,勇辟蹊径,在浮躁而又求新的大环境中,硬生生为下堡坪民间故事这一慢悠悠的旧日之星重新揽得一席之地。

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进校园”工作于2013 年9月就已经着手开展,最开始非遗工作者只是注意到“民间故事受众缺乏青少年”的问题,所以只是采用开展课余活动,还是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法让下堡坪民间故事重回青少年的视野中。不出所料,在一段时间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其面临的就是徒弟难寻,听众难觅的窘境。而下堡坪乡中小学(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基地)力求创新,不断求索,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最后成功在全校开辟了下堡坪民间故事新的传承方式——剪故事和演故事。

故事讲剪纸,剪纸现故事

下堡坪乡中小学校编印了《夷陵区下堡坪中小学“剪故事”之民间故事校本课程》,其主要从下堡坪民间故事的溯源、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故事的类别等方面,向中小学生介绍下堡坪民间故事,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系统性的从其源头讲起,一方面培养当地学生传统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也采用授课的方式使民间故事不再让人感觉是乡村野史,而是体系化、严肃化、标准化的中国民间文化。

“剪故事”校本课程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讲”:即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讲述传统的、现有的民间故事;二是“剪”: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剪出民间故事的人像,并用剪出的人像自导自演将之前讲的故事再现;三是“编”: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加工创造,揉捏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新民间故事。

经年一曲故事戏,你我皆是戏中人。

有了“剪故事”的成功经验,当地文化站顺着思路又提出了“演故事”的大胆想法。这一传承方式,一方面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将民间故事真正深入到学生的记忆中,变成他们真正喜欢和期待的校园一隅。演故事,正如其字面意思,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将传统的民间故事演出来,类似于话剧、歌剧的形式,一改传统思想中民间故事皆出自村野莽夫而又难登大雅之堂的死板印象。与此同时,令人意外的是,此“演故事”活动还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父母们都希望看见自己的孩子能够登台表演,一方面为他们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故事得以传承而高兴,另一方面演故事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全方位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一切都变相的推动了下堡坪民间故事的群众追捧程度,使其受众成功踏入了中小学生群体。

踏时代之浪,抖青年之音。

你怎么也无法将快节奏的短视频娱乐和慢悠悠的炉边故事汇挂上钩吧?可夷陵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他们做到了!

2021年,夷陵区文化部门举办了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自媒体培训,培育千名故事传承直播人才,涌现民间故事传承人直播间达18名。利用下堡坪民间故事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块靓丽名牌,让下堡坪民间故事走进了“抖音”。“抖音”的出现,民间故事也一改之前慢悠悠和随意的风格,传承人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更有吸引力的故事片段,反复精雕细琢,优化肢体动作,丰富表情神态,还用上了特意准备的道具。由于短视频所带来的流量可以变现,又解决了非遗传承问题中的资金来源不足和传承人积极性不够的头号难题。有了可观的收入,传承人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多的流量,一方面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去自我优化讲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学习讲述民间故事、接触民间故事、传播民间故事。

借助抖音这个平台,下堡坪民间故事一改之前“土老帽”的刻板印象。通过上传下堡坪民间故事的短视频,制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网红”,他们不仅通过讲述民间故事解决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问题;也介绍了这里的风土民情而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传承人及左右邻舍的特产,为传承人和当地的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解决了传承人在传承活动中无经济来源而造成的积极性不足问题。再加上夷陵区文旅部门举办了一系列针对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电商培训,培育了上千名的民间故事达人,让其成为当地的“网红”,使原本已经活起来的“下堡坪民间故事”锦上添花,使其发展传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让下堡坪民间故事真正变成一代潮品,踏上了时代的列车。

下堡坪民间故事过去已经有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它未来的路何去何从,它今后的故事如何谱写与讲述,还得由我们非遗人去思去探去实践……

猜你喜欢

夷陵区民间故事传统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少年力斗传统
宜昌市夷陵区公办园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宜昌市夷陵区教育局举办第二届教师素质展示活动
我为群众办件事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