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领路构筑高效化学课堂
2021-09-10郭峰
摘 要: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高中阶段主要研究物质变化规律,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较高要求.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效率就是现在面临的挑战.在具体设计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紧跟时代步伐,尝试“趣味”导学,将学生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此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将结合实际围绕趣味导学从情境、实验、质疑及活动四方面阐述具体运用.
关键词:趣味;高效课堂;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06-0086-02
收稿日期:2020-11-25
作者简介:郭峰(1976.10-),男,江苏省徐州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化学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觉得严肃有余趣味不足,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难以真正融入,以致于课堂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创新引导,以“趣”为先,将学生从“严肃”的课堂中解救出来,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这样一来,原本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就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更容易接受,下面从不同方面谈谈笔者对“趣味导学”思考和做法.
一、巧用情境,体悟知识情趣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抽象复杂,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困难,对此就可借助情境,将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且生动的内容,一方面吸引学生,让其快速融入教学;另一方面加深理解,并在直观领悟中产生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在设计教学时,可结合实际,运用学生经验,创设逼真的情境,将所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促进学生感知,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充分了解,有效掌握.
如在教学“金属钠的性质”时,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为“钠和氧气的反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就可引入学生喜爱的动漫,将钠和氧气生动化,直观呈现两者的反应过程,以此开启新课教学.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就可适当点拨: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常温下,用小刀切开钠的瞬间你看到切面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加热的条件下钠的状态是怎样变化的?之后又有什么现象?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带着问题边观看边思考,学生就能借助动画清楚了解反应现象,对生成物有直观的认知同时思考其背后的原理.由此,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这一知识点,对这一反应有深刻的理解,无形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对金属钠性质的理解.反应物相同但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化学方程式:4Na + O22Na2O (常温) 和2Na+O2Na2O2(加热或点燃) .这样一来,就能在情境的依托下,形象地分析出反应过程和本质,不断将课堂推向高潮,促进学生对要点的把握.
借助这一设计,就能将知识点从繁化简,由难变易,给原本枯燥的课堂注入活力,吸引学生探究,让其接触的每一个化学元素都变得生动,因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使其在化学学习中感悟到认知乐趣.二、依托实验,增加课堂活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操作是学生知识探索的最有效的途径.意识到这点,在设计教学时,就有必要强化实验,将理论学習置于实验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直接经验中获知,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习惯讲解,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一度忽略了实验的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经验,兴趣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就可借助实验改善,鼓励学生实践操作,在活动中探究,在知识的引领下不断深入,收获乐趣.以“溴碘的性质”这一节为例,就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碘,之后加入镁粉,充分混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一环节,学生就会疑惑:为什么仔细观察后,仍然没有明显现象?这时,就可进一步操作:在之前混合物中滴入几滴水,随即就会产生大量紫烟.看到这一现象,学生都惊呼“美景”!随后,就可借助这一现象展开突破,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大量的紫烟是什么?水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带着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逐渐理解了神奇现象后的科学道理并设计实验证明紫烟是反应放热产生的碘蒸气.这样一来,不仅能促进认知,解决问题,还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其在课堂上有更多体验机会,逐渐改变对学科的刻板印象,在趣味实验的引导下融入到课堂中.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将其落实到课堂中,不仅能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活跃思维,促进学生探究.长此以往,就能借助实验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思维,借助实践解决问题,由此深化理论学习,促进能力提升.
三、借助质疑,提升思维动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教学离不开疑惑和思考,高中化学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问题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将心中疑惑表达出来,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以此激发探究兴趣,不断深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问题是贯穿教学的线索,也是思维的起点,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化学用语到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逐步深入,层层递进.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就可借助质疑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不但深入中体悟到探索的乐趣,因而产生长久的学习兴趣.首先,借助提问导入:你了解氯气吗?氯气有什么物理性质?性质上有哪些特点?.通过简单的观察交流,就唤醒了学生旧知经验,这时就可导入新课——氯气的化学性质,在这一环节可采取“质疑—假设—实验—论证—释疑”的步骤展开探究.首先,借助质疑激活学生思维:根据氯原子的结构特点推测氯气具备哪些化学性质?假设灼热的铁丝与氯气反应,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换成灼热的铜丝与氯气反应呢?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氢气在氯气中会不会燃烧,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吗?由此,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这时就可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在实验中寻求答案,并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成物推得出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这样一来,就能为学生自主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其在问题的推动下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调动思维,让课堂活跃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根据其探究反馈及时引导,提供切实的帮助,以推动教学,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妙用活动,体验探究乐趣
一直以来,探究活动都深受学生喜爱,能让其跳出“理论”的圈子,在实践中探索知识的乐趣.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借助充分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其从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与技能,开启全新的学习之旅.
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可构建“讨论—实施—分享—反思”的活动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让其在操作、观察、思考中解决问题,逐步提升学科素养.在学完高聚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性质后,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感兴趣,并为了促进其理解,笔者就设计了相关的活动——如何优选保鲜袋.具体开展时,将学生分组,让其合作调查,走访附近的超市、卖场、菜场等,对各地的保鲜袋进行调查,并搜集样品.随后,对搜集到的塑料袋进行实验鉴定,分析其中成分,验证它们的优劣.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亲身体验“采访、抽样、实验、观察”等过程,充分了解鉴别优劣保鲜袋的方法.整个活动结束后,可邀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表活动心得,像“鉴别优劣保鲜袋的关键在于成分的不同”、“聚乙烯做成的保鮮膜无毒无害,可放心使用”、“聚氯乙烯构成的保膜含有氯成分,对人体有害”等,这样一来,便能加深学生知识印象,让其对这一学习要点充分了解,扎实掌握.
在这一次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深刻体会到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无形中丰富了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就能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在逐步深入中提升学科素养.
总之,化学课堂不应是枯燥的,而是要充满活力与乐趣,吸引学生参与,并且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深入,充分体悟到知识的内涵、学科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灵活启发,确保“教学有法”,让学生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参考文献:
[1]孙会杰.浅谈如何构建高中化学趣味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153-154.
[2]吉黎明.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5(35):125-125.
[3]丁瑞.高中化学趣味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3):80-81.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