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剑为琴 琴剑合一

2021-09-10孟建军

乐器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琴理论

孟建军

2020年11月29日,诸多文化艺术界和古琴界人士齐聚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听琴经》首发研讨会上纷纷发言,高度评价这部中国琴学史上融琴学理论、琴人修行、琴乐养生、琴乐美学等内容的著作。前不久,记者专访了一身儒雅之气的琴人朱慧鹏,他就是《听琴经》的作者。

朱慧鹏出生在河南温县,乃朱子后裔。他自幼在陈家沟习练陈氏太极拳,后被特招入伍到特种部队从军13年,擢至上尉,转业后隐于北京某大学任图书管理员。浸淫于浩瀚书海,朱慧鹏潜心于古琴哲学、美学思想的研究且成就不凡。凝聚其琴学思想的代表著作有《听琴经》《斫琴法式》,在琴界影响很大。他以传统哲学为纲宗,在古琴哲学、美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升华,其对琴道、琴德、修养、境界、无弦、养生等论述,解决了很多历史性难题,并归纳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琴学哲学体系。此外他以琴乐大美为核心,提出了琴乐之美的“三层次学说”以及“琴乐三生论”,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琴学美学思想。同时又针对听琴提出“听琴八法”以及“十不宜听”。这些不仅充实了古琴美学理论,还能够有效地指导抚琴和听琴实践。著作中所提出的将“静”分为先天与后天,“忘”分为自忘与化忘等观点,又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与补充。

化剑为琴

朱慧鹏自幼习武练剑,让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成语中有“剑胆琴心”一词,可几千年来并没有一个琴式与剑有关,之后朱慧鹏根椐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为形,创制了剑式古琴,友人又称之为“慧鹏式”。“化剑为琴”一词出自朱慧鹏《斫琴法式·琴式篇》:“慧鹏依剑式创制此琴以歌正气,化剑为琴,剑胆琴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为此老将军迟浩田亲自书写“剑胆琴心”四字相赠,并上款“书敬朱慧鹏同志”;之后陈氏太极拳陈小旺老师见到剑式琴大喜,并书写“化剑为琴”四字相赠;武当游玄德道长来京,见到朱慧鹏时就提出一个问题,武当以剑著称于世,成语中又有“剑胆琴心”一词,为什么没有一款古琴的形制与剑有关,我问了一些古琴界的朋友,说古人都没有创出来,现在的人更不可能,笑着问朱慧鹏你有办法吗?这时朱慧鹏把自已写的《斫琴法式》一书取出来,谦虚地呈赠给游道长,并翻到琴式篇,第十八款琴式介绍了剑式琴的创制过程,游玄德道长用微颤的手指着慧鹏说:“你真是个奇才!”之后兴致盎然写下“琴剑合一”相赠。

斫琴法式

《斫琴法式》是朱慧鹏创作的古琴斫制著作,也是中国琴学史上第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南北方古琴斫制和丝弦制作工艺集于一书的斫琴专著。该书自正式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重要的国家级图书奖项,并对当代斫琴和丝弦制作工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被琴界称为“教科书式的斫琴专著”,坊间更是戏称为斫琴的“葵花宝典”,业内的高度认可使之成为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琴学名著。这部著作在琴式、选材、斫琴工具、斫琴、髹漆、制弦、上弦定音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分为乾坤二集。乾集中主要以北方的斫琴工艺和琴的选材、斫琴工具内容为主;坤集中主要以南方的斫琴工艺和髹漆、丝弦制作内容为主,这一点让读者对整个南北方不同风格的斫琴工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也是历史上的斫琴书籍从未涉及的,也是它的主要亮点之一。

著书悟道

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岗位就是淡泊名利、以书为伴的日子,刚到图书馆工作朱慧鹏就写下了一首《卧云》诗。

诗云:风牵白云入松山,醉卧乘游九万川。俯瞰千秋万古事,琴上抚来如云烟。

因为朱慧鹏所管理的图书有八万册,又书写一幅对联以明志:上联“掌管图书八万册”,下联“吞吐历史九千年”。诗联中尽显朱慧鹏的胸怀与气度。

多年的图书馆读书悟道,朱慧鹏从有想法到成书,用了十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写出中国第一部听琴专著——《听琴经》。这是以听琴为切入点的一部综合性的琴学著作。从先秦荀子《乐论》开始至今,琴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都是秉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天地人为基础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琴学书籍及文献诸多,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关听琴的专著。《听琴经》是琴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听琴的专著。该书不仅限于听琴,还涉及琴学理论和抚琴、琴道修行、琴乐养生、琴乐审美等琴学实践,并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美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朱慧鹏潜心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琴学思想史,并结合自己数十年习琴、抚琴、听琴等长期探索实践,梳理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及其发展脉络,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琴学思想体系。同时这部著作首次对古琴哲学体系进行了深刻发掘和完整归纳,创建了一个以琴学思想为核心,涵盖琴学理论、琴人修行、琴乐养生、琴乐美学等内容的较为完整、独具己见的琴学思想体系。书中首次系统总结了“琴乐养生”理论,是古琴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听琴经》面世,使得中国古琴几千年来第一次有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将中国琴学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一经问世就被诸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琴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河洛创字

古琴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君子之器,发正德之音。“琴道”和“琴德”,是一切琴学思想生发的基础,是琴之所以能够拥有厚重的文化承载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琴道”“琴德”似乎是琴人间心照不宣的默認存在,却从未有人真的敢于且能够做到对此概念进行准确而精辟的阐释。朱慧鹏自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到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提出“道者,先于物为其母,载于物为其心”。将“道”的概念从纯粹的抽象的状态描述,和实际的物质存在接续起来,万物有道,万物皆道,奠定了“琴道”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道和万物最本真的存在状态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叩问和探求,似真非真、似静非静,朱慧鹏感悟到静有不守不归的另一种状态,而将静分为先天和后天,这种状态又难以在现有文字中寻找到恰当的描述,后来观看洛水入黄河,悟到动也有和静一样的另一种状态,又互为表里,从而合“河洛”二字,造一新字“  ”(péng)来表示万物至真、天地以合、尽显自然的先天状态。表现在琴上,就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自然之境,心绪繁杂、环境纷扰如秋风过耳,不萦于怀。这种状态下,可以最贴切地感到自然万物,琴声所载,天地大美。这也正是他所提出的琴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观点。在此之上,一步步演化生发出“琴乐五要”、琴乐之美的“三层次学说”以及“琴乐三生论”等琴学理念。

正因为古琴本身蕴含着纯粹的哲学意义,是与天地、自然沟通的桥梁,和外化的表现形式,琴人若要实现如此状态,对自身的修行也当有所规范。概括而言,当“守天地序,同天地和,顺应自然,尽善尽美。”在不断的自我约束和修炼中,不断将自身状态与天地自然相契合,抛开繁杂俗事,提升心境,直至舒朗开阔、廖远通达。朱慧鹏也对此进行了专门描述,以境界论,可分“有琴之境、无琴之境、有无相生之境”;以技法论,是为“弦化无弦、有琴无弦、無琴无弦、无弦无乐”。琴人修养愈深,表达愈简,自然愈近。最终的修行理想即为“  静”的状态,感悟万物自然最深处的律动,方能发出最本真的琴音。

影响医学

朱慧鹏汲取中医养生思想,在《听琴经》第十四章里论述琴乐养生的原则、方法、肌理和效果,形成独特的琴乐养生思想,堪称“琴乐养生经”。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及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其琴乐养生的原则、方法极具启发、舒缓和指导意义。

二战后,西方以现代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创建音乐治疗学,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受到追捧;但是,中国古人推崇为“道器”的古琴及其修身养性作用,却鲜为人知,我国中医药大专院校开设中医养生专业也没有琴乐养生的内容,民间传承人更是凤毛麟角,鲜有人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20多年来,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魏育林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将琴乐养生作为研究方向,取得一些成效。2015年,魏育林听到朱慧鹏的琴声后,感到这是她梦寐以求的琴声。此后,她正式下拜师帖跟随朱慧鹏习琴,释义《听琴经》,并开展临床医学研究。

近年来,魏育林以《黄帝内经》和《听琴经》为其中医理论和琴学理论基础,建立中医新学术流派——止乐学派。而“止乐”两字源于《听琴经》第十四章中的“传播其声,听闻其情,知音其性,病止于乐矣”。 魏育林组建了多学科研究团队,计划在理论方面开展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研究;在临床应用领域开展睡眠亚健康居家琴乐综合调理的临床研究,在不断地在实践中验证了《听琴经》的思想理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养心集—— 亚健康调理琴乐精选》,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出版发行,魏育林策化编辑,朱慧鹏的书法老师罗建武题写唱片名。

此次出版的《养心集》黑胶唱片专辑所选曲目是专家团队采用调理音乐评价技术,从近百首古琴曲录音中精心挑选出的符合亚健康调理琴乐要求的古琴经典曲目,堪称高品质亚健康调理琴乐,抚琴者中有刘少椿、吴兆基、吴景略、姚丙炎、管平湖、朱慧鹏。

朱慧鹏正值年富力强,假以时日,相信他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琴学研究领域推出更多的学术成果。

猜你喜欢

古琴理论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寻访千年古琴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盛满理论
古琴艺术的发展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
九重环佩艳琳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