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塑造自律意识的教育途径探究
2021-09-10肖徽德
肖徽德
自律意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自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引导的作用下逐渐生成。学校体育具有塑造学生自律意识的教育作用,是学生个性成长期塑造手段之一,对后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学校体育涉及自律相关凸显的心理教育特点研究,探索体育运动中有关自律习惯培养的学校体育教育途径,促进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
1规则约束教育
体育项目具有规制性,是体育运动有序进行的前提,有利强化公平规则意识,通过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而强化规则教育,规则为预设前提,并规范至学生个体行为中,在体育运动中所呈现的行为强化规则教育,对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常规的体育项目规则具有普遍性,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了解及观赏体育赛事,规则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说服力并在实践中乐于接受规则约束。学校体育的规则教育是对规则的内化过程及途径,前期学习理解及剖析规则的含义,并在中后期进行实践与纠正,逐步在自身的行为中内化,泛化到生活和学习中,给自己制定规则、计划,逐步培养自律能力,逐渐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2 时间把控教育
体育运动具有如何有效利用及把控单位时间完成指定事项的特性要求,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锻炼某单位时间内高效率完成特定目标的时间把控强化过程,有助于时间的行为规划能力。通过学校体育设置单位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要求的体育教学内容,达到提升学生自我要求及把控时间能力的教育目的,并在其教育下,转化在学习、生活等日常事务中时间把控能力的自律意识。单位时间把控是体育运动呈现行为效能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学校体育中实现时间把控的相关学校体育项目设置,培养学生时间把控中对行动效能自我衡量以达到良好期望的自律要求。
3 坚毅人格教育
坚毅是一种个性特征,它赋予个体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前进的能力,表明了对负面影响的容忍。体育运动在意志方面具有自我超越及坚持不懈的思想品质要求。这一品质的形成能有效抵抗外界的干扰与阻碍,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坚毅意志,促进形成自律调节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个体亲身经历的直接性经验是自我效能影响因素之一。从体育运动的竞赛特征可知,不断成败经验的直接性经验是能促进形成稳固的自我效能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并泛化至同情景的学习、生活等中。体育项目竞赛类众多,在学校体育设置力所能及的体育竞赛项目,有助于学生体验竞赛中成败的直接性经验感受,从而提升行为自控、情绪自控、思维自控等能力,形成坚毅人格。
4 自我调整教育
学校体育具有仿社会及培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在接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下自我调整,培养主客观相互作用下对自我积极性和客限制性的辩证理解,塑造自律个性。体育的仿社会主要以群体活动形式呈现,以团体或合作等组织方式进行。学校体育在团体的实践中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并发挥积极能动性,自我调整在团体协作中的个人能力、贡献及责任,完成团体需求的自我调整以达到团体效应。
自我调整能力对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时期的学生尤其重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面对诸如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事情,不免会遇到挫折和阻碍,产生困惑、委屈、愤懑等不良情绪,良好的自我调整能避免因极端、扭曲等不良情绪的心理侵蚀而做出偏激行为。体育运动是不断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求修正并积极以到达心理目标的过程,在体育行为中调整力量、情绪、技能等自我调整中获得生理及心理的稳定因素,并泛化到生活、学习。
5 建议
5.1 引导学生融入目标设置过程
学校体育设置的任务、内容、组织、规则等综合因素形成的情境要依照目标导向进行规划,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如运用管理3C原则,即沟通、协调、合作,帮学生在体育教学情境理顺思维导向,强化如下要点:对话与交流,展示学生的融洽与沟通;民主决策,体现学生的意愿与主见;实施行为规范,在前期充分沟通与协调前提下,共识规则内涵,并在行为中自行约束,达到规则教育目的,塑造自律行动准则及意识。
5.2 鼓励学生乐享技能递增过程
学生因个体的能力、性格及喜好差异,掌握及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的效果参差不齐,从学生的个性特点着手,针对性地鼓励其体育项目掌握层次,促进自我调整的层次定位,并非唯成绩论。学生认知自身体育技能的起点是自我调整的初衷,鼓励逐步学习体育运动的适应力及把控能力,并在层次递增中享受乐趣,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整能力的培养,并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
5.3 耦合学生静态与动态认知感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体育项目概念与技能的认知结合过程,从体育运动特点分析,是静态认知与动态认知的共同耦合实践过程,其效果受影响于静态的概念认知、形式认知与动态的身体认知、技能认知间相互耦合层次与效能。仅以动态活动为主,容易忽视静态理论认知,如前期缺乏规则、形式、分配的静态解析与讲解,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激发的矛盾,再进行调解、指令,不仅无法平复学生情绪,容易激发偏激行为及抵抗心理,无法正视他律,难以形成自律。
(作者单位:上海民办行知二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