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教学”理念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2021-09-10洪璐琳
洪璐琳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也愈发受到重视。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断增加,对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层教学”正是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有益尝试。本文通过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体育“分层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进一步提出“合作学习”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方式及重点、要点,旨在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但受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人数与师资配备比例不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性化”的教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如今,随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突破,“分层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课堂教学,而基于该理念的“合作学习”模式也正成为一种新趋势,在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不断推动着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1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设计在“分层教学”理念下,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组团式学习,旨在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具备今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格及能力的一種学习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有40至50名学生的男女综合班,身体素质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下,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完”的情况,合作学习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合作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帮助“吃不完”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能强化动作技术要领,并树立自信心,增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开展练习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小老师”的角色更容易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避免同一学习内容、单一学习个体在反复练习中的枯燥乏味;而且能更好强化学习体育技能的目标达成,起到相互鼓励、相互纠错、共同提升的积极作用。
2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已建有完整的小组学习机制与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学校。以某校为例,因推行课改需要,该校各班级均建有规范的学习小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依旧可以沿用这样的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每位组员明确目标,互相监督,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每次测试结束后(包括体育课的随堂测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名,并结合小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分析,鼓励达标,特别是满分的同学监督、指导未达标的同学。对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施策,如对文化课成绩突出,但体育成绩较差的,还可以安排班主任、体育老师或跟班老师进行临时性的跟组监督指导,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实践证明,该模式在该校的体育中考备考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下表所示,针对该市的体育中考,每个学习小组按表进行考试目标的设定、日常体育锻炼的监督等,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成绩。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耐力性项目的学习。如笔者在耐久跑教学中将男生及女生各分成快组和慢组,施行4个小组的跟队跑教学。将每组学生按耐久跑成绩从高至低排成1路纵队,进行400米耐久跑练习,并给男女生的快组、慢组分别设定完成时间(该时间为整组通过终点线时间),要求每组领跑学生手持秒表,合理控制速度,其他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做到不掉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逐步缩减设定的完成时间。根据学生反馈及测试中的具体表现看,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耐久跑的成绩。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技能项目的学习。如仰卧起坐等较为简单的素质练习,完全可以前后排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再比如进行接力跑等趣味性的教学比赛,可以是以一路纵队或一列横队为合作单位进行学习活动。当然在学生课堂站位队列的安排中,也是有技巧可寻的。笔者在授课前期的队列队形(如下图),男女生各4列,男生(图中用圆圈表示)在教师的左侧,女生(图中用三角形表示)在右侧,男女生又各自按身高高矮进行排序,每一排个子高的排在教师左侧,个子矮的排在老师右侧,个子矮的排在前排,高子高的排在后排,最后再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个别调整。教学过程中,授课至某一阶段时,需要针对某一技能练习强化提高时,可以根据需要将队列队形做出相应的调整,如连带蛙跳游戏中,需要身高相近的学生组成一组,那就可以让前后四人组成一组进行合作练习;又如迎面接力比赛,可将学生从中间分成两等份。课堂授课中的队列站位应该顺从教师在授课中的习惯进行有效排列,在队列中的合理位置安排标志性的学生,以便更高效地完成课堂中的练习。
3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3.1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精准掌握学生情况
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根据实际需要,科学编组,从而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提升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效率。
3.2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不可一成不变
合作小组成员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设定的情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差异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才施策。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因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针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教学项目的表现等进行及时的调整,精准定位,让每个学生始终位于适合的小组中,这样才能更高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合作学习的目标设定需要配合评价体系
判断合作学习小组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是否能够带动成绩的提升,都离不开科学的配套评价体系,只有配套的评价系统跟上,合作学习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并且评价体系应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始终,将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极性评价相结合,切实发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的催化剂作用。
4 结束语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和”字正体现了与自我相待、与他人沟通、与自然相融、与社会相处的能力。合作学习模式正是社会交往的缩影,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所提出的“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一致。故将合作学习推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深化课改理念已是可行之举,亦是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学校教育集团稠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