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有魂、有根、有味的思政课

2021-09-10文艳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2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思政

文艳

基础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才能取得高效?笔者认为,应该是“立之有魂、树之有根、品之有味”。

以理论铸魂,上“有魂”的思政课

“铸魂”是育人的前提和保证,家国情怀无疑是“魂之眼”。思政教师如何将家国情怀让学生入脑入心?笔者认为首先要武装自己。

要上“有魂”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得在心里认同。思政课教师自己要有信仰,心里要装着国家和民族。现实中,少数思政教师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出现了偏离,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宣扬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试问:如果老师己身不正,又怎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思政课有如文化母乳般的存在”,思政课教师要用这样的情怀带领学生享受文化母乳,让他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亲近感。只有你热爱了、你信了、你懂了,你所培育的学生才会真信、真学、真懂、真用。

要上“有魂”的思政课,教师得在行为中渗透。只有将家国情怀落实到自身言行中,才能让学生心中庄严的种子生根发芽。爱国既可以很宏大的存在,也可以是身边细微的、很具体的表现。下沉社区在抗疫一线是爱国,看见国旗升起行注目礼是爱国,清明节给英雄扫墓是爱国,最后离开教室关上电灯是爱国,将路边垃圾捡起放进垃圾桶是爱国,自觉排队买票是爱国,尽量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是爱国……这些点滴和细节一旦融入自己的课堂和生活,自然会给学生刻上中国心,烙上中国印,牢筑精神之“魂”。

以文化为根,上“有根”的思政课

中华优秀传统是文化之根。课堂有了“根”,更有利于思想的浸润,增加课堂的厚度。目前,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中小学校园一道风景线。然而,少数学校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内容窄化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怎样破这个局?怎样让“根”厚植于学生心田?

首先是用好教材,统筹规划。应该说,国家统编的思政教材不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精髓:例如《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关于文字起源与发展的介绍,《弘扬优秀家风》一课关于优秀家风的传承,《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文化元素……这些都可以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获得道德熏陶,形成其成长的正能量,种下中华优秀文化基因。

统编教材的内容是以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的,要求学生达到的情感目标也是循序渐进的。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我们要按照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去构建体系。

其次挖掘资源,丰富课程。除了充分运用教材,思政教师还要大力开发助推学生铸牢文化之“根”的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一是积极推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电子作品,如央视《故事里的中国》专题,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砥砺前行的时代脉搏,从而在学生心中培养家国情怀,可以厚植爱国基因。

二是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等教育基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的作用,拓宽学生综合实践渠道。公安县是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旧所,是明代“三袁”的故乡,是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王竹溪的家乡,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辟了“三袁”纪念馆,修建了“三袁”碑亭,编写“三袁”作品选读系列教材,成立了“三袁”研究院,让学生了解公安是个英才辈出、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爱校、爱家乡,从而爱伟大的祖国,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以时代韵味,上“有味”的思政课

“三味真火”炼出真课。这三味分别是时代味、人情味和生活味。只有三味俱全,才能打造出营养丰富的思政课大餐。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思政课堂应更具时代味。思政教师融入跨界思维尤其重要。除了自己本学科以外,应多跨界去学习别的领域的东西。多方“借智”,创新才不止。比如你想要和同学们来一场课堂辩论,那辩论的内容必须是当下最鲜活的时事新闻。如果你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和思维,辩论课会显得陈旧,会缺乏吸引力。武汉解放中学的吴又存老师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典型代表,他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话语体系,融入跨界的授课思维,让思政课变成网红课。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思政课堂人情味缺失。生命教育是目前思政课在不断强化的内容之一,在于培养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民,它要求学生学会建构相对健全的人格,具备公民基本素养。但现实生活中漠视生命的事件频发,太多新闻让人痛心疾首,而且涉事主角目前呈低龄化趋势。《2018年教育行业蓝皮书》公布了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共392例儿童自杀的案例。归结原因,家庭矛盾居首占33%,其次是学业压力,占26%,师生矛盾占16%,心理情感问题,占10%。这组数据让人堪忧!思政课如果没有生命的浸润、没有生长,不强调生命教育,我们的孩子可能成为非常冷血的个体!思政课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感悟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说到生活味,思政课最有发言权,因为它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我曾听过一堂小学关于感恩父母的道德与法治课,当老师问到学生如何感谢自己的父母时,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满含热泪地说,“我长大后一定给妈妈买套房子” “我长大后一定要给我的爸爸更好的车子”“我长大后要……”看似饱含深情的课堂,真的回到生活了吗?实现德育意义了吗?难道孩子对父母的爱,只能长大后实现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只因老师没有将这些道理和感悟让学生自己从实践探究中获得。“德育需要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而“实践作业”是实现本课程向课外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它最终落脚点就是开展实践教育,回到生活。我们要通过找准思政教育与日常育人活動的交汇点和融合点,让学生因活动融合喜欢思政课,以生活指导用好思政课,为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构筑好“立交桥”。比如要强化“习惯立德”的养成教育,从上课、作业、就餐、就寝等方面抓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让“油盐饭”的故事传承情怀。

一堂好的思政课,像阅一本好书,看一场优秀的电影,让学生得到启迪,有美的感受和真与善的升华。换言之,我们要把思政课上得有魂、有根、有味,只有这样,德育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生命里蓬勃生长。

责任编辑/黎修彦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