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任务落实策略
2021-09-10高杨
高杨
本文简单介绍了民族特色体育课程与立德树人,围绕把握学生思想特征并创新德育观念、完善民族特色体育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现行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民族特色体育魅力等方面,对基于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任务落实策略加以探讨。
在新时期背景下,体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已然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不仅承担着最基础的锻炼体魄、强身健体之作用,还需要配合德育、智育、美育等,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有必要从各个层面采取合理措施优化体育教学,深化体育和德育的融合,构建更加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模式。而开发和教学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正是推动体育和德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而且还能助推特色体育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值得尝试。
1 民族特色体育课程与立德树人概述
相对于现代世界体育的主流而言,民族体育是一种亚体育文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而武术、太极拳等民族体育项目,更是融合了整个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形式和特点。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与实施,体育教育需要和德育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强身健体、锻炼体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行为规范。而开设和发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将民族体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则能同时挖掘民族体育本身的体育特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文化,促进现代体育教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换言之,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是支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体育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不管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汉族聚集的地区,都应当积极探索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发展路径,致力于构建更能凸显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特色与精神的全新优质课程,并为体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新的舞台,推动体育教育更上一层台阶。
2 立德树人视域下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开展策略
2.1 把握学生思想特征并创新德育观念
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的德育而言,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始终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德育工作。而在发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并挖掘其中的德育职能时,必然需要以德育的基本要求为要点,对学生思想特征进行准确把握,同时要求各体育教师创新德育观念,进而打造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应当在学校的引导和助力下,积极了解学生思想特征,通过问卷调查、思政教育、交流互动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根基。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性”有清晰认知与理解,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而开展,并在教学实践中通经过各种方式尝试将德育和体育相融合,让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成为立德树人任务落实的重要媒介与平台。
2.2 完善民族特色体育内容
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要构建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必然需要从内容层面凸显民族特色,融入民族体育相关内容。学校应当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深入挖掘适合本校的民族特色体育内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只需要合理应用相应的民族体育项目即可,如傣族舞蹈、蒙古骑射等,构建合适的课程内容体系。而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的民族体育项目,既可以直接选择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也可以将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合,如蒙族的那木大、朝鲜族的踏板等。在构建民族特色体育内容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合理考量,包括原有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兴趣爱好、可操作性、传统体育项目可挖掘的精神文化内涵等。只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才能在有效支持民族特色体育课程良好开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2.3 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与方法
民族特色体育课程与原本的体育课程有着一定的差异,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方法,方能更好地契合民族体育教学需求,同时改善原本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低效的问题,更能通过各种方式深挖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资源,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落实。一方面,体育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如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并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灵活选择与运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加以了解和研究,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探究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构建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幼稚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武术与体育健身操相结合,与其他教师共同合作,协力编排“武术操”。在围绕“武术操”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操练,构建匡扶正义、浩然正气的情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心。
2.4 深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民族特色體育课程教学兼具显性教育目标和隐性教育目标两部分,二者应当深度统一,协调共生,方能保障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对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清楚的认知与把握,明白显性教育主要是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层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而隐性教育则主要是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行为规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然需要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路径。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武术体育项目时,教师可以播放《男儿当自强》、《中国功夫》等歌曲,借助这些歌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5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民族特色体育魅力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与空间。其中学校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内容有限,不可能完全覆盖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和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自由搜集其他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民族体育项目和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民族特色体育魅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探索民族体育的内涵,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民族特色体育、体育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功能。
3 结束语
综上可知,开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为锻炼学生体魄提供新的机会,也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应当积极推动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工作落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挖掘民族体育资源,深化体育和德育的结合,构建更加契合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的优质体育教育模式,为学生身体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