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地器材的优化对提升体育课堂质量的课例探究
2021-09-10张梦真李文
张梦真 李文
1 前言
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中小学组包括田径、体操、武术、韵律操、三大球等项目的优质课例有10余节。这些优质课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紧扣“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个关键点展开教学,牢牢抓住“学会、勤练、常赛”三个基本点,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目标明确,尤其是在场地器材的优化、布置方面,独具匠心,效果明显,做出了很好的引领与示范。
2 优化场地器材,提升课堂质量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是否根据教学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组织形式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1 自制教材,化无为有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有体育老师抱怨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太少、太差,而班级学生人数太多,尤其是在农村或其他边远地区,此情况更加严重,而来自郑州市伊河路小学马静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水瓶韵律健身操》,则给予我们启示。本节韵律操,马老师对运动器材进行了创新,在空矿泉水瓶内加入沙子,并对瓶身涂上不同的颜色作为各组的颜色标记,将小水瓶作为学生整节课学习的道具,既能够增加韵律操的美观性,也能够起到锻炼上肢力量的作用。学生活动时的口号声、沙子震动发出的“啪啪”声和瓶身摇晃时的视觉冲击,既增加了操的韵律感和动感,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身体素质练习部分,马老师别具匠心,采用自制的大水瓶作为发电的小风车,学生仰卧举腿发电,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腹部和腿部力量,将体能练习融入到情境游戏比赛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2.2 巧妙变形,一物多用
在一些体育教学观摩课上,我们常会看到有的体育老师盲目求新求异,过于追求“高、大、上”,但是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却不高,影响了课堂的连贯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本次的活动,武汉市吴家山中学周志成老师执教旳高一年级课《足球-脚内侧踢球(射门)》,得到现场点评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其对场地器材的一物多用、一用到底,促進了有效教学,获得了大家的称赞。课上,周老师使用自制架子将高密度海绵垫立起来当足球墙使用,既能够分隔场地,也能够起到足球墙的作用,组织学生运球上墙、对墙射门练习,还可以瞬间将足球场变成四个小场地进行5对5分组比赛,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练习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体能练习部分,周老师就地取材,又将架子变成了学生引体向上的道具,加上其他肢体部位的循环练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锻炼范围和运动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体能水平。如此一物多用、一物巧用,目标明确、便捷经济、合理实用、安全高效,是挖掘场地器材多种功能,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的良好体现。
2.3 因地制宜,布置出彩
体育场地的规划和体育器材的布置,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地理位置进行创造性地改善和布置,以满足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姜正华老师执教的八年级《侧手翻-前滚翻-挺身跳》一课中,姜老师将大体操垫和小折叠垫加以巧妙地规划和布局,学生先是2-3人为一组,进行直臂支撑“钟摆”练习和蹬摆练习,再将折叠垫垫立在体操垫上,学生进行“小猴跳”练习;在靠墙手倒立部分,在没有墙的场地上,姜老师组织小组长在30秒内迅速将体操垫绑在自制架上,成为四面“体操垫墙”,随后引导学生分组循环进行靠墙手倒立,体验直臂、立腰、腿直的空间感,再加之引导学生挑战用脚尖碰触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帮助学生顶肩、立腰、直腿、绷脚,达到“空中身体成垂面”;同时,组织学生在橡皮筋组成的不同宽度“巷道”练习,结合垫上黏贴的掌印脚印,有效解决“手脚落地成直线”的教学难点,有效促进学生对体操技术的掌握,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体操活动的需求和体操课的正常开展。在体能练习部分,姜老师再次用到橡皮筋和体操垫,开展“拉绳仰卧收腹练习”和“扶垫接龙跑练习”, 围绕因地制宜的场地器材开展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节奏高效有序、气氛兴趣盎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论
体育场地器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充分考虑课堂的学生学情、学习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精心利用与开发,因地制宜地优化体育场地器材,能实质有效地保障体育教学的课堂质效。综上分析以上展示交流课,教师从多层面追求场地器材的合理、经济、实用、安全、趣味,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密度和强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的学习,提升了体育课堂质量实效 。
(作者单位:1. 深圳市龙岗区新生小学;2.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科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