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021-09-10张微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赤壁山水苏轼

张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悟山水文化。

教学重点

整理、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山水智慧。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理解作者独特的智慧视角改变着人生态度)

一、导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么面对命运的捉弄,苏轼选择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情怀。

二、学习目标

1、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了解苏轼的旷达思想。

3、感悟山水文化。

三、检查预习

(一)教师配乐范读

(二)理解文中疑难句

同学们,通过预习以及学案的学习,应该能够从总体上掌握了文章大意,以及文中的文言知识,在对文章进行研讨学习之前,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难句子难以理解?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理解为:在浩荡的水面行船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道要飞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这个句子表明在这如此美景之中,所有的烦恼已消失无影踪,人与大自然已经浑然一体,分不清天上人间。后来人们常用“羽化成仙”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些不理世事,带有避世倾向的人。

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理解为:只有这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面对着清风与明月,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荡涤,宇宙无穷,所有的荣辱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这无边美景才能为我所用。

四、思考质疑

过渡语:同学们都知道,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苏轼却铸就了一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阔达胸襟。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赤壁赋》抒发的人生感悟。 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思考以上问题,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积极讨论,并形成发言提纲,确定主发言人。由八个同学形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1)同样面对明月清风、良辰美景,苏子饮酒樂甚,而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苏子因何而喜,客人因何而悲呢?

(2)苏子是如何安慰客人,由悲转喜,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感悟的?

(3)当初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的讨论意义当如何认识?

(一)讨论、引导和总结第一个问题

提示1:千年之前,苏轼游于赤壁之时,他看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徐来”而非“清风吹来”。一个“徐”字写出了清风给人的闲适、柔和的感觉。“徘徊”一词写月,写出了明月慢慢升起,在云雾中穿行的视觉效果。“横”是笼罩的意思,写出江面水雾很大,把整个江面都罩住了。几个关键字词写出了水雾缥缈,月色朦胧的特征。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勾勒画面)

提示2:苏轼是否沉浸陶醉在眼前的朦胧美景中?苏轼面对眼前美景产生怎样的感觉?

明确:苏轼俨然沉浸陶醉其中。平日里,那些遭“乌台诗案”被贬的种种不快都可以抛却脑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时,苏轼坐在小船上像神仙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一样,有一种遗弃尘世,得道成仙的感觉,逍遥自在,无所牵挂,内心澄明。苏轼眼前的夜景使他获得暂时的超脱。

(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

板书:乐——山水

提示3、有山有水,有酒有月,此情此景,苏轼“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人以箫相和,箫声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歌声凄婉,箫声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加强了这种愁绪。“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是使动用法,反映出歌声与箫声传达的悲伤情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连那些最不易打动的都被打动了。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提示4、客悲从何来?在赤壁泛舟怎么就突然感慨起人生种种了?

明确:客由夜月之景联想到 “月明星稀”之句,进而由眼前赤壁之景联想到曾在赤壁古战场驰骋纵横的英雄豪杰。历史英雄尚且不在了,更何况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呢?客的哀愁不是突然生起,而是触景生情。

提示5、客人到底因何而悲?

(1)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月夜”引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自然联想到 “横槊赋诗”、 英雄盖世的曹操。 “赤壁”古战场,让人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北方军队失败而告终。这样的人物,“而今安在哉?”万事万物,终被历史风云荡涤成虚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我和你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泛舟喝酒。

(2)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总结:其实这不是客的一己之悲,而是千古同悲,曹操有诗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连豪迈至极的李白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红楼梦里妙玉说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杜甫也说 “卧龙跃马终黄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段)

板书:悲:命运不济、人生短暂、理想破灭

(二)讨论、引导和总结第二个问题

提示1、客人的三重悲叹,让人涌起无限沧桑,人生如梦,面对客的迷惘与叹息,试看苏轼如何消除其心中块垒?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段)

1、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提示3、认识了无穷和有限的相对性以后,作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人生?

1.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2.大自然中擁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总结:客人在苏轼感染下,豁然开朗,终于由悲转乐。其实,人生肯定会遭遇各种痛苦。我们没有必要害怕遭遇的痛苦,怕的是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平庸之人的“庸俗”在于,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设置牢笼。文人雅士们的“高明”在于他们处于人生低谷时不断为自己设置牢笼,又不断地从牢笼中走出。他们从自己设置的牢笼中走出来的每一次,实际上就是一次涅槃,一次精神的洗礼与蜕变。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段)

板书:乐:山水

(三)讨论、引导和总结第三个问题

提示: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

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主、客对话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妻子王弗早逝,命运多舛,但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像贾谊那般抑郁而终。赤壁的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优美景致,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当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时,不是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地去适应现实,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态度遭遇现实壁垒时,苏轼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五、感悟山水文化

《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认为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目之所及、盈满眼目的景定是为内心的情感而有意筛取、选择的。开篇所描写的赤壁夜景与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一致的。想象孑然一身的苏轼在贬谪之地寂寞泛舟,眼前之景无不被笼罩上了一层落寞、冷清的色调。在清风明月之下,苏轼恍然间如入太虚,恨不能清舞飘飞。这清冷、孤寂、飘渺的意境并非人间胜景,而是此时苏轼内心的外化。

此时,对苏轼来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最后,苏轼在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与作用下,渗透了 “惟江上之清风于山间之明月,耳之而为声,目之而成色”的物我永恒、天人合一,明白了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永远还是那个我,不会因了外在困境与挫折而改变内心”。这就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智慧。

六、作业

2020,庚子鼠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的爆发使世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生离死别,我们感受到了旦夕祸福,我们感动于生命的伟大。请你在学习了《赤壁赋》后,用你所学到的人生启示,写一封发言稿,表达你对这次新冠疫情的感想。

猜你喜欢

赤壁山水苏轼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从善如流
山水朋友
苏轼错改菊花诗
睡仙亭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