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探民风民俗里的中国好故事

2021-09-10赵晓林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2期

赵晓林

摘要:根据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探探民风民俗里的中国好故事,主要分为拓展故事、讲好故事、汇集成册和跟着民风民俗习礼仪几个部分。

关键词:民风民俗;中国好故事;拓展故事;讲好故事;习礼仪

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翻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单元开篇导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隐约告诉我们: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多年来民间就有“一方一俗”的說法,可见这是引导孩子在民风民俗里发现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契机。

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写到了正月十九;从喝腊八粥的习俗,写到了元宵的张灯结彩。然而斯妤眼里的《除夕》,我们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年味:在闽南的春节,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的忙碌,大忙,特忙。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原来同一片蓝天下,老北京的春节即北方人的春节与南方的春节还是大有不同的。当然中国年都寓意着全家团圆,家人平安。甚至大家见面拜年,也会送上吉利的祝福语,每年的属相不一样,人们也会根据生肖来送上不同的祝福:三阳开泰,牛气冲天,猪年吉祥,金鸡报晓……借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便变得丰富多彩了:

一、拓展中国“年”故事

说到中国年,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年”的来历:年是中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的凶兽,每逢年关的时候就会出来破坏庄稼,伤害百姓。一到冬天,民众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气温回升,年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人们发现年怕光,怕红色,怕巨响 ,于是人们想到了贴桃符,砸的办法来驱逐年,从此以后,年再也不敢出来伤害人了。

而今,贴春联也就成了家家户户过年的一种习俗,在除夕那天把旧的桃符对联清除,换上新的,也就是王安石笔下的《元日》里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寓意辞旧迎新。

放鞭炮则是从除夕到年初:在过年家里祭祖的时候要放;在吃团圆饭前也要放;在除夕的24:00和初一的0:00这个时间段也会放。古时候放爆竹是为了把年这种怪兽赶跑,如今人们在过年或节假日庆典的时候放鞭炮是为了突出节日的喜庆,也体现了人们渴望安瑞的美好心愿。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由此也可以拓展到最近的节日:寒食节,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集体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看民间故事和上网查询。也借此培养孩子多渠道学习的好习惯。

附:

寒食节:寒食节是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在这一天全面禁火,只吃寒食,后来人们又有了插柳和踏青等习俗。

清明节:是上古时期的春祭活动,是晋文公将介子推去世定为寒食节后的第二年春天登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现在人们常在清明节前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二、讲好中国故事

孩子们有了收集民风民俗的习惯,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素材,但在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带能力,还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1、给孩子一片天空,任其自由翱翔

给每个孩子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份鼓励,让孩子在平等的机会中得到锻炼。让表演能力强,自信心足的孩子作示范;给跃跃欲试的孩子多一点掌声和鼓励,让孩子们收获更多的自信,在表达能力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给胆小的孩子多点宽容和正面的激励,让他们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2、给孩子一份爱和包容,让其自信成长

做了20年的一线教师,记忆犹新的还是当年当学生时的那份自卑和胆怯,那时多么渴望老师能给我们多一份鼓励:每次老师让我们在他哪里背课文,仿佛我都是被留下的哪一个,我不会背吗?不是,我可能比其他同学还先背完;我比其他同学笨吗?也不是。在自己的座位上和小组长哪里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到了老师面前一紧张,一害怕,就开始语无伦次,原本熟记于心的课文却顿时混乱,当老师上课提问时,我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甚至在心里默默念叨:不要抽我,不要抽我……是我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吗?不是!是我真的不会吗?也不是。而是缺少一种叫做自信的力量。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眼神。因而在我的眼里,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特有的闪光点。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独具慧眼,去发现并点亮他们。或许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因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多角度多方位的来评价,让他们在小学阶段这个舞台上绽放自己的风采。

三、汇集成册

1、收集整理

对于前期孩子们收集的有关民风民俗里的中国好故事,进行整理,同时对孩子们提出要求:①用心做事:做到书写工整、文质兼美;要有精美的插图和和谐的配色;要把最基础的做到最好,语言优美,条理清晰。②寓教于乐:在孩子们纯真的眸子中发现人性的真、善、美;让孩子们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2、团结协作

孩子们的能力有大小,我们可以成立学习小组,能力强的同学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但是,也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因此也需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某方面能力有欠缺的同学,更是需要抱团取暖,汇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班级,为小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如:有的同学书写工整,有的同学绘画好,还有的同学主意多……大家群策群力,争取自己小组呈现的作品达到最佳效果。

四、跟着民风民俗学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每年的3月也是文明礼貌月,在这期间我们学校也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教导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让孩子们跟着民风民俗习礼仪:

1、中国年里的“孝”

孝字的本意是指对父母恭敬,顺从,也只为父母尽孝的人。孝的上半部为“老”字,下半部为“子”字,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丢了,而自己的孩子马上跑过来扶住老人,这就是最基本的孝道。

在春节祭祖的时候,人们对祖先作揖,磕头也是孝的一种体现。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的一种体现。比如:在吃年夜饭前让孩子帮忙摆放碗筷,端菜等,让孩子邀请长辈先入席等都是对长辈的尊敬,孝敬。

2、感恩教育

教育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同时,教会孩子感恩。不可理所当然的享受别人的服务,在祝酒词里就可以说“爸爸妈妈这一年辛苦了”“爷爷奶奶辛苦了”并为家中的长辈送上新年的祝福;在长辈给自己发压岁钱时真诚的道谢;即使饭菜不合口味,也不可消极评论,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民风民俗”单元里,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也为孩子打开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之门,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要尽可能的去挖掘素材,引导孩子在中华文明里畅游。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师用书》

[4]《中国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