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学具作用的有效性研究

2021-09-10吴俊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5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

吴俊

摘要:数学是中考高考必考的科目,它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大有裨益。本文主要研究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学具作用的有效性研究。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发挥出学具的有效作用,就要保证学具的适用性、使用率、吸引力。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用学具表达出数学的公式以及定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具作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52

引言

数学的学习就像盖一座高高的大楼,它是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搭建的。小学是大楼的地基。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抽象和逻辑是它的代名词。三四年级的小学生经常运用形象的思维去获取知识,对抽象的数学学习会感到很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出学具的作用,借助学具表达出抽象的数学公式定理,小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一、鼓励自主制作学具,保证学具的适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将其应用生活,它是抽象的,有着缜密的逻辑性[1]。而三四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形象阶段,他们对它的学习总是感到很困难。而困难会让学生兴趣大减甚至是厌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学具演示去解释数学公式定理,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小学生动手使用学具,能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的透彻。学具是辅助小学生学习的,它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服务就要保障适用性。所以学具也保障适用性。教师在选取学具的时候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学具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学具才能发挥出它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作用。学具除了教师准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自己制作学具,小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会极大的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小学生也会对学具产生认同感以及依赖感,进而提高了学具在日后教学中使用的概率。

例如“时、分、秒”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拼接实物的时钟,并利用这个小时钟学习之后的教学内容。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绘制这两个平面图形甚至是指导学生制作出立体的长方形模型、正方形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模型进行反复的观察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形学习接下来的长方形的教学内容。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的模型学具,能激发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为日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自己动手还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此一来,便可激发学生認识几何图形 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保证学具的使用率

学具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2]。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一遍遍的讲解的口干舌燥,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生虽然也使用学具,但是学具的使用率不是很高,同时这种教学导致小学生已经习惯了机械的记忆教材上的数学公式以及用题海来巩固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今,社会在进步,教育领域的教学观念像是手机一样更新换代。当前的教学要求改进以前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丰富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自主的学习。学具的使用率提高,能帮助三四年级的学生将他们的思维由形象向抽象转化,对他们的探究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能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向前迈进一大步。

例如“时、分、秒”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拼接实物的时钟。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学具——时钟。学生先是观察时钟的表盘,看到它盘上有三个大小长短不一的指针,盘上有1~12这12个数字。而1~2,2~3等等的相邻数字之间又充斥着五个相等的小格子。观察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起来。学生转动三个指针,通过观察总结出了时钟的运动规律。时钟学具的应用帮助学生动手去总结出时分秒的知识。同时学生自己动手使用时钟学具,他们对时钟学具产生了兴趣,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无意识的使用学具进行学习。

三、合理选择使用时机,保证学具的吸引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时机,时机选择的合理,则能产生雪中送炭的效果,若是不合理,则只会雪上加霜。学具的使用演示也是同样。合理的使用时机能保障学具对学生的吸引力。学具的使用能促进学生自主的能力,但教师不是在每节课上,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让学生使用学具去进行学习,这样不恰当的学具使用时机会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合理的选择使用时机可以是教学的重难点上,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碰到了困难疑惑,思维进入了障碍,学习钻入了牛角尖等情况,这时候教师将学具引入进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降低数学公式以及定理的抽象度,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优化他们的思维结构,让他们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它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人才的培养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理解知识,会应用,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兴趣是探索的基石,是思维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产生厌烦。有了兴趣,学生自然想要探索,自主的学习能力自然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徐凤玲.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3(9):46-47.

[2]孙左峰.“自制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7(31):69-70

猜你喜欢

小学中年级数学
我们爱数学
小学中年级学生观察作文创新教法
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漫谈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探析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任务分析理论的应用
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对策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可怕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