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梦想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1-09-10张婷
摘要:在梦想课程理念中,对三个内容进行了强调,即“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就当前教育发展现状来讲,梦想课程更注重素质教育,致力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梦想课程的实现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能动意识,也能使其在课程中形成创新性、宽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适当方式,将语文教学和梦想课程理念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梦想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190
梦想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公益创新先锋,是国家素养体系不断探索发展的必要补充。相较于传统课程,梦想课程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将梦想课程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互帮互成,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用游戏活动作抓手
活动性是梦想课程的特性之一,而游戏是梦想课程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相较于英语、数学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鲜少用到游戏的方式,仅有的游戏方式也可能只存在于小学初级阶段,或者低中年级的识字教学中。
但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创造和表现力。在梦想课程中,游戏成了学习的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主题融入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语文教学如果都用于游戏的话,那学习主体又不能适时完成,那么,怎样才能使游戏和教学融为一体呢?
首先,要围绕课堂目标进行游戏设计。
在语文课堂中,最好引用的游戏环节就是导入或者总结部分。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在教授时,课前导入可以运用折叠报纸的小游戲,在游戏结束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收获,归纳总结出团结是很重要的,进而引出文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很多课文的结尾环节,教师引用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游戏作为整节课的总结,不只是口头的收获和感想,这样的总结让学生既觉得新颖,又印象深刻。
其次,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反思。
有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的游戏结果并不一定都是成功。如果在游戏成功或者失败后,老师只是草草总结,急于得出心中的答案,那教学久而久之又会毫无趣味,学生也不会有创新的策略。
在游戏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方案;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而游戏后,无论成功或者失败,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反思哪种效果更好;最后,教师还可以由游戏延伸到课堂甚至生活。
二、以小组合作为方式
在传统课程中,也有小组学习。如,我以前经常让学生两两检查生字,四个同学互相讨论。梦想课程在此基础上,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细致、更科学的操作规则。
分大组。在课前,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组内要将学生按照优、中、差进行搭配,每个小组成员里既有优等生、又有差生,而每个小组组间的差异不明显,水平状况相当于整个班级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分组适合于平时的小组比拼,每周评比等。
两人一组。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桌分享、讨论后,将两人的学习讨论结果与全班分享,可以在一篇学习课文的总结阶段或者讨论相对简单的问题时使用。
四人一组。这样的分组更细致,一般来说有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控噪员。小组内分配任务,每一位组员都对小组的学习负责,同时,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色出发,为小组目标达成出谋划策,而这些任务并不是每次都是固定的,是可以轮流更替的。这样的分组可以用于修改组员的习作。
圆桌会议。每个小组可以 3~5 人,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其中一位同学先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将白纸传递给其他组员,请他们分别在纸上补充自己对问题的解答。后一位回答的同学,也可以在前面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转一圈或一起汇总大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这种方式常用于复习或巩固学习方法的阶段。
三、把展示分享当总结手段
梦想课程中,总结分享环节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表面上学生是在展示自己这节课的成果,其实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启发。我们常规课程教学中,往往一堂课上到最后,老师都会问:上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呢?或者:你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想对文中的他说的吗?其实这不亚于是让学生分享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语文课中,很多学生在总结环节都会回答出老师心中的那个答案,不是“这节课我知道了我们要热爱祖国”就是“我们要关爱小动物”,这样的答案千篇一律,学生基本上能答出来。但是这样的答案很不走心,以至于学生都会说,生活中却早已把这些“收获”、“感想”抛至九霄云外,会说却不会做。这样的答案也使得我们的语文课最终变成了一堂道德与法治课。
四、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
激励是一种评价手段,经常被老师运用。在我们的课堂中,奖励通常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而奖励的对象则是那些完成相对应任务的同学。但是,我们往往会出现无原则的激励,如:只要举手就奖励,只要回答问题就有奖励,甚至事先没跟学生商量,见场面冷场就“临时激励”。在梦想课程中,激励性评价更加规范,是语文课堂应该学习的。
首先,明确激励目的。激励既可以用于“肯定结果”,又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达到目标要求是“肯定结果”,而学生朝着该方向努力,即使没达成结果,老师给予激励,是传递给他们“你们的努力和行为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的信息传递。如,在加分的机制中,学生答对了可以加两分。但如果是学生答案错了,但是他答题的思路是对的,或者他的想法很新奇,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可以考虑给这个学生加一分。这样避免“好学生”越来越好,“差”越来越差的情况出现。
其次,不要过度使用激励手段。以学生学习行为为例,学生为了掌握知识、出于好奇、出于兴趣或者追求真理等而开展的学习活动,都是内部驱动;而学生为了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喜爱、奖赏等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外部驱使的。过度使用激励手段,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的内部驱动不长久,外部驱动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一旦激励消失,他们的动力也就消失。过度的激励手段会让学生日趋物质化,这就违背当初使用激励手段的初衷了。
最后,激励的措施最好以小组、个人相结合。假如我们只以个人参评,会导致某些学生“不择手段”,不会合作,“单枪匹马”,不配合他人,只顾变现自己;而如果仅以小组为单位,某些同学又会坐享其成,以为反正有成绩好的同学努力。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既抓整体,又有个人,既能小组合作,还可以优优竞争。
综上所述,梦想课程与语文学科的融合,简单的照搬照抄,不是简单的互相取缔,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最恰当的切合点,把这些方法和理念当作学科教学的纽带和抓手,将二者有机整合,既帮助学生成为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人,又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梦想课程研究院,《梦想课程指南》2016版
作者简介:张婷,1989年8月出生,女,土家族,籍贯湖南沅陵,湖南省沅陵县溪子口小学在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