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1-09-10杨洁
杨洁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素质,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关键能力。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已经确立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特点及教材内容,制定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案。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115
引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输出各种理论知识,无形中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趣,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需要跟随教师的思路,不需要进行自行思考,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模式僵化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重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语文高效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一、课前准备指向核心素养培育
课前准备环节是教师要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需要着重把握的部分,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整体驾驭力。做到在课前准备方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教师增加知识储备,在准备环节下足功夫,积极补充语言、审美、文化、思维等的学习资料,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需要保证教师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必然要具备比学生更加丰富的知识,才能够满足一个合格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语文教师要积极补充与核心素养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进行知识更新,以便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充分发挥,为学生在阅读当中增加积累和收获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题临安邸》这首古诗时,要重点培育学生审美与文化感受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前细致分析七言绝句独特的体裁特征,明确这种体裁,在押韵、粘对、吟诵等诸多层面的要点,以推动学生审美素质发展。除此以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层次,教师还要在课前收集南北宋变迁过程和作者相关的文化故事等等,切实利用文化信息挖掘增加文化积累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在课前准备环节,积极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二、阅读带动整体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高年级阅读要借助阅读带动整体基础知识的学习,落实核心素养观之中关于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首先,教师要明确教给学生随文识字、识词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给生字标注读音和意思,并且在书页的旁边写下联系上下文对词语的解释;其次,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的自主拓展学习,所谓自主拓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根据文章中的生字词等进行拓展学习,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例如,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满脸横肉”这个词,然后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在笔记本上进行词语感情色彩(贬义词)的标注,然后进行造句仿写,形成活学活用。另外,阅读要带动写作背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感觉疑惑,所以教师就要发给学生导学案,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并且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李大钊的人物经历,实现对文学背后历史学、社会学的基础知识的拓展与铺垫。
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因此,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关键点便是让学生在阅读及学习中品味文学形象,理解书本内容,并能够在对比及分析中掌握语言内容。对此,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教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探究,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深思,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比如,学习《金色的鱼钩》过程中,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以活动探究为主题,教师根据班级中的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出问题:“鱼钩是金色的原因是什么?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的原因是什么?描述老班长的人物特点?老班長为什么不喝鱼汤而是吃草根与鱼骨呢?我端起碗为什么感觉千斤重?老班长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合作探究,从而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文章内容,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
四、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里面有不少描写美好事物的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其核心素养。比如,学习《木笛》过程中,感受其中的音乐美,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书写音乐,但是作者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及手中的木笛已经形成一首悲怆的音乐,比如,文中提到:“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这几句描述充分体现了朱丹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作为一名演奏者并没有在这个日子演奏欢快的音乐,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是一个人最为可贵的品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修辞美,比如:“犹如闷雷在会场炸裂、他们头上、肩上的积雪仿佛一片油松林。”这种修辞方式带给人直接的体验感,闷雷、炸裂带给人的是震撼,积雪如同油松林,又仿佛是新生,因此,这篇文章的修辞运用得极具美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木笛》中表现最多的便是情感美,朱丹对南京大屠杀的情感是这一天是祖国人民的被难日,大师在聆听木笛的音乐后,自内心感到羞愧,并认可朱丹的行为,这也是一种认可情感,是大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正视历史。对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提升学生文化品质的重点。
结束语:
总之,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为出发点,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教育目标。通过语文素养、思维发展以及文化品质的教育目标落实,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助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家珍.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0(06):53-54.
[2]张庆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9(52):27-28.
[3]吴歆娜.核心素养诉求下对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优化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