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品格教育

2021-09-10唐中华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5期
关键词:品格法治道德

唐中华

摘要:品格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在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品格正处于萌芽时期,身为教师应当意识到展开品格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有针对性的将品格教育落实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本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主要探究目标,分析开展品格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品格教育;小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168

引言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逐渐对不同的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其认知、判断能力并不高,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品格教育理念下,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点,促进学生思维成长,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成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学生性格和成长特点,合理的设计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各方面均衡的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品格教育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品格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大多停留在了认知层面,真正落实到实际课堂的部分很少。结合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构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一)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数外着三门主要科目上,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辅助课程,在考试当中也不会涉及到,所以没有必要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在这门课程上。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师也没有将品格教育放在首位,而是单纯的让学生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点。这种教育理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不学都可以的态度,自然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师教学方式过于的单一

从实践教学层面来说,品格教育其实是源于学生自身主观感受而衍生出来的感知,从而形成实际行为。教师在教导学生时,也需要大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以书本上的内容作为基础,注重学生思想方面的成长,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将学生当成知识的承受者,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了解并记忆知识点,但并没有实践到实际生活当中,这就表明学生主观意识别压制,从而难以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的教学并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也需要回归生活实践

道德与法治源于實际生活,教师在培养学生品格的同时,也要回归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与学生思维特征有机结合,也将课本上的内容照进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自己相对熟悉的情境的当中,不仅会加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制课堂在实际中的应用,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品格在无形中得到培养,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升,课本上的知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品格教育的落实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往往要比被动接受学习效率高很多,为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创建适合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融入品格教育,学生学习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比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时。一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遵守法律,并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可以提前在网路上下载相关的法律视频,将一些有关法律的内容引入到课堂当中,如校园暴力、赌博、吸毒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视频中的角色,让学生深入到情境当中,从更深刻的角度阐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中开展品格教育,教师不能一味将关注点放在课堂上,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良好品格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比如,学生在学习《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为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环境问题,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护环境”的演讲,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近几年我国遇到的自然灾害,或者深入到自己所在社区了解环境问题,也可以谈一谈自己遇到的环境问题等。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品格教育的效果

在以往课堂中,学生在灌输式教育方式下课堂参与度并不高,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先制定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讨论的内容有教育的意义。

比如,学生在学习《学会尊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列举身边学生与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如,学生在其他学生午休时大吵大闹;周阿姨每天在打扫校园卫生,小明在校园内随意乱扔垃圾等事件,让学生分析这些情境有没有体现“尊重”一次。并让学生互相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怎样才能减少这些事件的产生。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品格,基于学生成长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开展品格教育。再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中将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运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媛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小学生优秀品格[J].智力,2021(06):127-128.

[2]李朝宝.“思·品”教学主张:涵育品格的有效范式——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6):81-86.

[3]沈徐苗.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塑造学生优秀品格摭探[J].成才之路,2019(26):16-17.

猜你喜欢

品格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